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墩庙前街口述史

三墩庙前街口述史

  • 字数: 288
  • 出版社: 中国文史
  • 作者: 编者: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人民政府|
  • 商品条码: 978752055185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精心编纂的 口述历史著作,它汇集了20 位年龄跨度从28岁至88岁 的口述者的亲身经历,追溯 了三墩庙前街从民国时期至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这 些故事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 的历史画卷,呈现了三墩镇 庙前街社区不同年代的生活 氛围和时代特征,反映了古 镇变迁中个体的生活轨迹和 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演进。作 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 ,精心记录了口述者的情感 和细节,力求还原历史的真 实面貌。作为一部兼具学术 价值与人文关怀的作品,本 书不仅是对庙前街历史的记 录,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 个人与集体记忆的桥梁。通 过这些口述历史,读者得以 深入洞察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感受到它们对当代生活的 深远影响,进而激发对文化 遗产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发 展的持续探索。
作者简介
杭州市三墩镇人民政府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下辖的国家行政机关,驻地三墩镇,位于杭州西北部,东接拱墅区祥符镇,南邻蒋村商住区,辖区面积37.93平方公里,辖18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政府驻地三墩街188号。依法承担辖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编制实施经济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社会保障及民政救助等民生服务。
精彩导读
风雨半生 快乐晚年 倪福芝 87岁,原三墩味精厂供 销科科长 现在儿子、孙子、孙女 ,包括第四代也都蛮优秀、 蛮能干、蛮孝顺,这个社会 又这么好,我还有什么理由 不开心,一定要多活几年。 日本人占据的苦日子 1937年11月27日,这天 是日本人进杭州的第一天, 就是这一天我出生了。我生 在三墩镇西行桥,那天周边 的人听到日本人要来了,基 本都逃难去了,我妈大着肚 子,行动不方便,就没往外 逃。快要生了,屋里头一个 人都没有,只有隔壁闻家老 奶奶还在,她就帮我妈接生 了。 其实我妈一共生了5个( 孩子),一个妹妹养到8岁 死了,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多 月就夭折了。顶罪过①的是 一对双胞胎弟弟,生的时候 刚刚是顶顶冷的冬至后,大 家看到日本兵来了急着又要 逃难,接生婆当然也要逃, 给我妈接生后男女都没仔细 看,就说生了龙凤胎,两个 都死了,急急忙忙往脚盆里 一放,拿张毛草纸一盖,管 自己就逃了。结果夜里九十 点钟我爸回到家,听到毛毛 头的哭声,连忙从脚盆里抱 起来,看到的是两个男孩子 ,有一个还活着,可惜几个 时辰下来已经冻坏了,这条 命熬不过去很快就没了,最 后5个小孩就剩下了我一个 。 我爸爸是个泥水手艺人 ,日本佬一来,村里人都逃 光了,也就没有活做了,所 以只能自己开荒种点蔬菜卖 卖过日脚①。那辰光太苦了 ,只能吃一点玉米糊糊,还 要掺蚌壳粉,你想想这哪能 吃呢,嚼起来都是咯吱咯吱 的。弄一点菜粥,我爸爸就 喝上面的汤和菜皮,把底下 的一点点饭粒剩给我。 就这样日本佬和伪军还 是一次一次轮番来“扫荡”村 子,当时我还小,我爸爸有 一部梯子放在天井里,听到 前门有敲门声,他就马上带 我们跑到天井从梯子爬到屋 顶,再把梯子抽掉趴在瓦片 上躲起来,这样总算躲过去 好几次。 但有一次就没躲过去, 正好被日本佬抓住,我爸本 来就是泥水匠,建筑技术蛮 好,日本佬就让他去造炮楼 。有一回一个工人喝醉酒不 在岗位上,日本佬寻不到, 就叫所有工人排成一排,巴 掌一个个劈过去。人家都被 打了,要轮到我爸挨巴掌, 他个子高,日本兵打不到他 的脸就发火了,日本佬不是 都穿着很硬的大头皮鞋吗, 就“啪啪”两脚踢得我爸爸小 腿血答答往下滴。当时没钞 票、没医生也没药,可怜我 爸爸的腿整整烂了6个月, 腿上烂出了一个洞,骨头都 露出来了,蛆虫都有了,差 点没命。你说苦不苦,所以 我对日本兵那个恨啊,他们 真当②是可恶。 日子一直过得很苦,但 我爸爸很有志气,认为不义 之财绝对不能要,所以解放 后分给他田他不要,分给他 房子也说不要。就是因为没 有钞票,我一直到11岁才读 书,我读书成绩很好的,参 加了解放后第一届余杭县中 小学生代表会议,还参加过 浙江省中小学生代表大会。 我很想读书,但是到了16岁 那年,我爸生毛病③死了, 家里只剩落④我姆妈和我, 没有能力再供我读书,所以 我是勉强读完小学,只能辍 学。 我和老头子苦碰苦、穷 搭穷 1957年6月1日,我同王 炳富结婚了,那天刚好是儿 童节,所以我们的结婚纪念 日特别好记。我是18岁那年 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王炳富 ,我这前半生太苦了,我老 公比我还要苦,真当是苦得 嗒嗒嘀。他老家在安徽绩溪 ,生在了三墩,又逃难到了 不远的黄湖镇,6岁死了爹 ,8岁没了娘,小的时候就 一个人像流浪儿一样长大。 到山上找点玉米吃,结果被 蛇咬了,肿得很大很大,但 天生天养,没有医治,后来 也慢慢好了。又生过肚痈, 烂了很大一个洞,也好了, 这就叫作命不该绝。 他大一点了就到镇上的 周益昌南货店当学徒,老头 子老实是真当老实,当学徒 好几年,每个月工资18块, 但就只是记在一张张欠条上 ,后来杂货店私营改国营, 这些欠条统统作废,钞票一 分都拿不到。到结婚那天晚 上,他还把欠条拿给我看, 说这是他几年的成绩,我说 天底下就没有你噶木的人。 我们两个是苦碰苦、穷搭穷 ,一辈子相依为命,但我又 比他好一点,至少还有一个 妈在身边。 老头子做人老实,但学 习很刻苦,一边当学徒一边 学认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 他给我写信,信上有很多的 白字,我就在信纸上一个个 像老师改作业一样给他订正 ,再把改过的信寄还给他, 就这样子直到结婚。老头子 就这样的文化底子,通过后 来学习居然能够在黄湖公社 当上文书,连打字机都学会 了,也算是很厉害了。 三墩味精厂的起起落落 三墩原先厂也蛮多的: 米厂、油厂、玻璃厂、酿造 厂……我记得酿造厂里有几 十只大的酱缸,大缸高头有 一只只竹编的盖子,都是西 行桥王金土做的,就是王荣 根的阿爸。竹子编起来的, 里头衬一张张棕箬叶,防水 用的,都是尖角,同斗笠帽 一样的。 P1-3
目录
序 郑土有 风雨半生 快乐晚年 倪福芝,87岁 逝水年华——从蒋家古宅到三墩老街 蒋全璋,85岁 钱氏几悲欢 古镇曾繁华 钱楠楠,84岁 庭院深深深几许 朱守林,84岁 写故乡的故事 劳德泉,80岁 曾经辉煌的三墩粮站 高彩法,80岁 庙弄去得来 王峥,80岁 “庆圆”饭店和新味馆 沈凤仙,79岁 生于斯,长于斯,教于斯 范宗富,79岁 三墩的酒蛮有名 陈柏华,75岁 “小皮匠”,老街老字号 刘增德,72岁 照相馆在我手里成了“网红” 周泉虎,70岁 庙前街上摆地摊 王国瑛,70岁 “三毛”理发记 王荣德,70岁 陈荣顺染坊的命运浮沉 陈韵良,70岁 布店和我的40年 王小英,61岁 修钟表,庙前唯一 祝卧龙,60岁 父亲陈公白和我 陈新伟,62岁 小时候的那些人那些店 薛建良,57岁 三墩在哪里 蔡吉人,54岁 热闹了,衰败了,翻红了 陈莹,35岁 “三墩咖啡”时光机 孙文君,28岁 附录一 三墩镇历史沿革 附录二 可嘉堂朱氏历代个人简史 第六代孙畅鉴谨撰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