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记住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记住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 出版社: 上海教育
  • 作者: 徐俊
  • 商品条码: 978757203105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及其集体教育思想所做的系统研究的总结。全书分“故事”“理论”“回响”三部分:“故事”部分按时间线梳理马卡连柯的生平并附带对小说《教育诗》里经典教育案例的解读;“理论”部分对集体教育的概念和马卡连柯的集体进行了解析,并基于“三大原则”(自由与纪律相平衡、尊重与要求相结合、个人与集体同时作用)的新框架重新系统梳理了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回响”部分介绍了马卡连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并对集体教育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全面认识马卡连柯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家并迅速把握其集体教育模式的精髓,同时也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供一种可能是更加正确的理解我国“班集体建设”优良传统的视角。
作者简介
徐俊,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教师教育与教育戏剧,长期从事师范生德育与师德课程的教学工作。获第五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社会科学)一等奖,获“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
精彩导读
再思马卡连柯与集体教育(节选) 从表面上来看,马卡连柯主要解决的是当时苏联社会所面对的流浪与违法犯罪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他建立了世界范围内堪称模范的教育改造机构,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使这些原本处境悲惨的少年儿童过上了一种健康、温暖而富有前景的生活,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了合格的国家公民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如此,马卡连柯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得出的许多结论、方法和模式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中小学里的儿童。马卡连柯自己对此十分笃信:“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顺利地使流浪儿童达到了正常状况,使继续教育他们的工作和教育正常儿童完全一样了……因此,我的实际结论不仅可以适用于不好教育的流浪儿童,而且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儿童集体,因而也就可以适用于一切教育工作者。”在马卡连柯离世后的几十年里,这一点已为苏联和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所确证。由此看来,马卡连柯圆满完成了他在《教育诗》开头提到的任务—“用新的方法培养新人”,他用毕生的工作为“什么是新的苏维埃的教育方法”给出了一个堪称圆满的回答,也因此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然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个说法并不足以概括马卡连柯的历史地位,尤其是他对教育学这门学科作出的世界级贡献—正如夸美纽斯绝不仅仅是“基督教教育的一面旗帜”一样。尽管马卡连柯的教育成就是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取得的,但是他在完成自己特殊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更准确地说是对于某个特定的教育学问题所给出的迄今为止可能是最优的解答—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么,马卡连柯解答的那个教育学问题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是近现代以来由教育对象的制度化集中所产生的同辈群体影响如何发挥教育作用的问题。 同辈影响本身是人类社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接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培养和教导外,也必然会受到与同龄伙伴、朋友、同学的影响。我国古代儒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由此提出“择友”的重要性,比如《论语》里就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说法,《学记》里也认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并提出“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将“取友”与“论学”并列,作为学业获得“小成”的标志。 ………… 班级授课制的核心设计——“同龄儿童同时起步学习同一序列的课程”,使“教育对象群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教育工作的性质从过去的“个别指导为主”转向“课堂教学(以全班为对象的教学)为主,个别指导为辅”的新模式,这导致“教育对象群体”的内涵从“由(个别)教育对象构成的群体”转变为“作为教育对象的群体”;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全班同学被“强迫”同时学习同样的内容,同学之间可供交流的共同关注的精神内容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相似性由此提高,涂尔干所说的“相似性所致的团 结”(机械团结)由此增强,这一效应同近现代以来学生在校时长的增加相叠加,共同提升了这个“作为教育对象的群体”的凝聚力和整体性,使其不再像以前那样“松散”,获得了更容易发展成对其成员的影响力更大的“合作群体”甚至是“集体”(尽管不一定符合马卡连柯的集体标准)的潜能。近代以来,教育成为国家公共事业,制度化教育尤其是基于班级授课制的公立学校的大量建立,一方面削弱了家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使上述情况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存在。如果说古代受教育者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是稀有的、微弱的因而总体上来说是不重要的,那么近现代以来这种影响无论是强度还是范围都极大地增强,进而演变成一种教育者无法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力量。 ………… 总而言之,自“教育对象的制度化集中”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普遍现实以来,“受教育者群体”的力量长期蛰伏在各个制度化教育机构里,一直没有被真正启用—主要是因为没有必要(尽管许多教师都曾经意识到这股力量的存在)。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一位苏联教师在极端困窘和无助的境况下试图改造一群有违法犯罪前科的特别难以管教的青少年。这位名叫马卡连柯的教育英雄最终为所有以群体为教育对象的教师找到了一张“底牌”—一个古代教师没有而现代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了的“最后的选择”:把普通的受教育者群体培养成一个“集体”,然后就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这股通常远比教师自己的力量要强大得多的力量,实现对个人来说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教育。 这就是马卡连柯真正留给全人类的遗产。
目录
序 言 集体教育模式探索(黄向阳) 1 前 言 23 第一部分 故 事 第一章 一位教育工作者与一项历史使命 3 第一节 苦难与新生的年代 3 第二节 一位优秀的教师与校长 7 第三节 要用新方法培育新人 16 第二章 教育的诗篇:高尔基工学团的教育实践 23 第一节 集体的萌芽 26 第二节 幸福时代 67 第三节 完全的胜利 92 第三章 作家马卡连柯:奔命与战死的悲歌 127 第一节 马卡连柯的写作之路 128 第二节 马卡连柯与高尔基 131 第三节 难以估量的损失 141 第二部分 理 论 第四章 集体、集体主义教育与集体教育 147 第一节 什么是集体 148 第二节 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 152 第三节 什么是集体教育 159 第五章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研究 168 第一节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的结构 173 第二节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的功能 196 第三节 “高尔基工学团—捷尔任斯基公社集体”的特征 216 第六章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述要 247 第一节 原则一:自由与纪律相平衡 249 第二节 原则二:尊重与要求相结合 272 第三节 原则三:个人与集体同时作用 298 第三部分 回 响 第七章 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323 第一节 马卡连柯与儿童学的恩怨 324 第二节 具有世界意义的卓越教育家 334 第三节 马卡连柯在中国 341 第八章 再思马卡连柯与集体教育 349 第一节 马卡连柯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349 第二节 那些迟来百年的理论依据 356 第三节 集体教育: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珍奇 361 后 记 37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