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卫生微生物学概述/1
一、定义/1
二、研究对象/1
三、研究范畴/2
四、研究内容/2
第二节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3
一、微生物的特点/3
二、微生物的作用/4
第三节卫生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5
一、以人群健康与疾病防控为核心任务/6
二、多学科交叉与新技术应用/6
三、全球健康与环境影响的深度结合/7
四、从疾病防控到健康促进的拓展/8
第四节卫生微生物学的发展史/9
一、古代关于卫生学和微生物认知的启蒙/9
二、微生物学的初创与发展/10
三、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及其成就/11
四、卫生微生物学学科的形成/13
第五节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15
一、卫生微生物学的应用/15
二、卫生微生物学的研究前景/16
第二章微生物生态学/19
第一节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19
一、生态学及其相关概念/19
二、微生物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20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主要类群/22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23
二、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24
第三节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28
一、微生物的生态演化规律/29
二、微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30
三、微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的规律/31
四、微生物生态平衡规律/32
第四节微生态学/33
一、微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33
二、正常菌群与宿主的关系/34
三、人类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35
四、微生态与人类健康/36
第五节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及研究前景/41
一、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41
二、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前景/43
第三章卫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46
第一节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46
一、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特点/46
二、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原则/47
第二节卫生指示微生物/49
一、指示微生物的概念和意义/49
二、指示微生物的选择标准/49
三、指示微生物的种类/50
第三节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53
一、检验程序/53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54
三、微生物学定性鉴定方法/56
四、微生物学定量检验方法/61
五、微生物毒素检验方法/63
六、微生物组学检测方法/64
第四节卫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应用与前景/64
一、应用/64
二、前景/65
第四章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67
第一节消毒与灭菌/67
一、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及要求/67
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69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74
四、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保证/75
第二节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78
一、特异性免疫预防/79
二、人工免疫的种类/79
三、用于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剂/79
四、人工免疫的注意事项/81
五、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82
第三节新发传染病的防控/82
一、新发传染病的概念与类型/82
二、新发传染病的流行/83
三、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84
四、新发传染病的特异性防护/85
第四节微生物危害预防与控制的应用及研究前景/86
一、应用//86
二、研究前景//87
第五章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90
第一节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90
一、生物安全相关术语/90
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91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92
第二节生物因子与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93
一、生物因子分级//93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95
三、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96
四、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100
第三节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101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的重要性/101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管理/101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102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与监督/104
第四节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应用与研究前景/105
一、应用//105
二、研究前景//105
第六章水微生物//108
第一节水生境特征//108
一、水生境的影响因素/108
二、各种水体生境特点/111
第二节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111
一、水微生物的来源/111
二、水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111
三、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和卫生学意义/116
第三节水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标准/117
一、水微生物的检验/117
二、水卫生微生物标准/121
第四节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24
一、水微生物污染//124
二、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128
第五节水微生物研究的应用与研究前景/131
一、应用//131
二、研究前景//132
第七章土壤微生物//135
第一节土壤生境特征//135
一、营养//135
二、温度//135
三、酸碱度//136
四、水分//136
五、空气//136
第二节土壤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136
一、土壤微生物的来源/136
二、土壤微生物的种类/137
三、土壤微生物的分布/138
四、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138
五、土壤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140
六、土壤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141
第三节土壤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142
一、土壤卫生微生物检测/142
二、土壤微生物的卫生标准/143
第四节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44
一、土壤微生物污染的预防/144
二、土壤微生物污染的控制/144
第五节土壤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145
一、应用//145
二、研究前景//146
第八章空气微生物//148
第一节空气生境特征//148
一、营养/148
二、温度/149
三、酸碱度/149
四、相对湿度/149
五、日光辐射/149
六、空气流动及污染/150
第二节空气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150
一、空气微生物的来源/150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151
三、空气微生物的分布/153
四、空气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153
第三节空气微生物的检测和卫生标准/154
一、空气微生物采集/154
二、空气微生物的检测/158
三、空气微生物卫生标准/160
第四节空气微生物污染预防与控制/161
一、空气微生物污染概述/161
二、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预防/163
三、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163
第五节空气微生物应用和研究前景/164
一、空气微生物的应用/165
二、空气微生物的研究前景/165
第九章公共场所微生物/168
第一节公共场所的分类和生境特征/168
一、人群密集,人员流动性大/168
二、公共设施及物品供公众重复使用,易造成污染/169
三、人群构成复杂/169
四、不同公共场所特色各异,管理较困难,监管实施难度大/169
第二节公共场所微生物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169
一、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来源/169
二、公共场所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169
第三节公共场所微生物的检测与卫生标准/170
一、空气卫生微生物检测/170
二、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检测/170
三、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检测/172
四、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学标准/173
第四节公共场所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173
一、公共场所的预防性卫生监督/174
二、坚持经常性的公共场所及其用品消毒/174
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175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卫生意识/175
五、加强公共卫生投资,改善公共卫生设施/175
第五节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应用与研究前景/175
一、公共场所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的制定和完善/175
二、公共场所卫生微生物的检验检测技术进展/175
三、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管不断完善/175
第十章医院环境微生物/177
第一节医院环境生境特征/177
一、医院是各类患者高度聚集的场所/177
二、医院环境微生物群落构成复杂、多样性高、分布广/178
三、医院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普遍较低/178
四、侵入性诊疗手段在医院中应用普遍/178
五、抗菌药物和消毒灭菌措施应用普遍/179
第二节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特点、来源、种类、分布及卫生学意义/179
一、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特点/179
二、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来源/181
三、医院环境微生物的种类/182
四、医院环境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186
第三节医院环境微生物的检验及卫生标准/186
一、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及检测依据/187
二、医院环境微生物监测方法/187
第四节医院环境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190
一、感染源的隔离防护措施/190
二、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清洁、消毒、隔离预防原则与控制措施/191
三、保护易感人群/192
第五节医院环境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193
一、应用/193
二、研究前景/194
第十一章极端环境中微生物/196
第一节极端环境类型及其生境特征/196
一、极端温度生境/196
二、极端酸碱度生境/197
三、高盐生境/197
四、高压生境/198
五、高辐射生境/198
第二节极端环境微生物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198
一、嗜热微生物/198
二、嗜冷微生物/200
三、嗜酸微生物/201
四、嗜碱微生物/203
五、嗜盐微生物/204
六、嗜压微生物/205
第三节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利用与防控/206
一、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技术/206
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卫生学问题/207
第四节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应用与研究前景/207
一、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应用/208
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前景/209
第十二章食品微生物/211
第一节食品微生物生境特征/211
一、营养/212
二、温度/212
三、酸碱度/212
四、水分/213
五、渗透压/213
六、氧化还原电位/214
七、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214
第二节食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214
一、食品微生物的来源/214
二、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215
三、食品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219
第三节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及致病特点/220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及致病特点/221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及其致病特点/222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226
一、食品微生物样品采集/226
二、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228
三、食品卫生真菌学检验/228
四、食物中毒检验/229
五、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标准/231
第五节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233
一、采用合适方法保存食品/233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34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234
四、增强社会食品卫生意识/236
第六节食品微生物的应用及研究前景/236
一、食品微生物的应用/236
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前景/237
第十三章药品微生物/240
第一节药品生境特征/240
一、营养/240
二、温度/241
三、酸碱度/241
四、水分/241
五、离子强度/241
六、渗透压/241
七、防腐剂和抑制剂/242
第二节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242
一、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242
二、不同种类药品的常见污染微生物/243
三、药品微生物污染的卫生学意义/244
第三节药品微生物检测与卫生标准/245
一、药品微生物污染的特殊性/245
二、药品微生物检测/246
三、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250
第四节药品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252
一、预防与控制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措施/252
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253
第五节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应用及前景/255
一、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应用/255
二、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256
第十四章化妆品微生物/258
第一节化妆品生境特征/258
一、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化妆品生境特征/258
二、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化妆品生境特征/259
第二节化妆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其卫生学意义/259
一、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260
二、化妆品污染微生物种类/261
三、化妆品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263
第三节化妆品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标准/264
一、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264
二、化妆品的卫生标准/266
第四节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267
一、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控制对策/267
二、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预防/267
第五节化妆品微生物应用与研究前景/269
一、化妆品微生物的应用/269
二、化妆品微生物的研究前景/270
第十五章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273
第一节医疗器械与生活卫生用品生境特征/273
一、医疗器械的概念/273
二、医疗器械及其分类/274
三、生活及卫生用品的概念/274
四、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的微生物生境特征/275
第二节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276
一、医疗器械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和分布/276
二、医疗器械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卫生学意义/278
三、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279
第三节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检验及卫生标准/279
一、医疗器械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检测及卫生标准/279
二、生活及卫生用品微生物的检测及卫生标准/282
第四节医疗及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286
一、预防医疗及生活用品微生物污染的管理要求/286
二、预防医疗器械微生物污染的方法/287
第五节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研究的应用与前景/288
一、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研究的应用/288
二、医疗与生活卫生用品微生物的研究前景/289
推荐阅读/29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93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