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

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

  • 字数: 364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 作者: 赵强
  • 商品条码: 978757721438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国现阶段推行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中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的有效性对我国教师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书梳理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历史发展与制度设计,阐释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的内涵与建构逻辑,统计与分析了调查问卷所呈现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总体状况,二次挖掘与论证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价值,反思了影响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发挥的问题,提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提升策略。 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管理者、师范类专业认证机构人员、教师教育研究者,以及教育学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赵强,男,土家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教育管理与评估、教师教育研究。近年来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教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目。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公开与评价领域连续主持省部级等课题8项,作为湖北省高校信息公开监测专家多次参与标准制定和监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公开与评价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主持课题:[1]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2020278):从自我评估到质量治理——信息公开视角下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五年研究,2020.12-2021.12,负责人:赵强。[2]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2020GB070):专业认证背景下湖北省师范类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0.10-2022.12,负责人:赵强。[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6YB076 ):高校信息公开视角下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年度监测制度研究,2016.10-2019.7,负责人:赵强。[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子课题(2017XXKG-06 ):高校教学质量报告测评与研究,2017.12-2018.12,负责人:赵强。[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研究专项课题(2019XXKG-04):高校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现状研究,2019.10-2021.3,负责人:赵强。[6]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重点研究项目(2015XXKG-03):高校信息公开视域中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监测与研究,2015.1-2016.10,负责人:赵强。[7]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2021NJYB01):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基于农村教育感知与提升视角,2021.7-2023.7,负责人:赵强。[8]湖北科技学院*科研项目培育计划项目(2022-24GP06):从自我评估到质量治理——信息公开视角下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五年研究,2021.12-2023.12,负责人:赵强。社会兼职: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学术助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秘书、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秘书。
精彩导读
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本人指导的赵强博士已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论文答辩。还记得在毕业时,他说要将师范类专业认证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追求,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行,坚持把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的成果整理成书稿出版,希望能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有所贡献。今夏酷暑,他将修改完善后的书稿发给我,邀我作序。作为导师,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特作此序,以示祝贺。 之前,我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关注不多。2019年,在讨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时,赵强说准备做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这方面的博士论文。我一边听他讲,一边思考“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研究该从何角度着笔。虽然我知道当时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个“较火”的选题,但这个选题究竟能做到“多高”“多长”,我有些把握不准。出于这些担心,我没有当场同意他做这个题目,而是建议他再思考一段时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2020年春,赵强在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时候,又与我谈了要做这个选题。看他很有信心和决心,我同意了他选择的这个题目,并且以我认为比较合适的“有效性”视角给他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后来,经过师生多次的交流研讨和赵强的执着与思考,“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这个题目被确定下来。他以此为题,在2021年成功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也为这一研究能够保质保量地做下去奠定了基础。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赵强选择“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似乎有点太“超前”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确定这一题目的时候,师范类专业认证正式拉开序幕仅两年多,对一个还处于入轨期的认证方向而言,研究其有效性是否有些操之过急了?就像其在书中所说,“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恰恰要冷静审视认证的有效性,理性看待专业认证的应有作用”和“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弊不能指望仅仅用一次专业认证就‘包治百病’,也不能指望师范类专业认证像一味‘特效药’那样,一经实施就‘药到病除’”。尤其是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领域,过于机械与功利地去考量教育活动,会不会造成短视的异化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这一类似的问题,在后期逐步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在今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仍有类似选题立项,可见这类选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满足了现实的需要,有其可取之处,并且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本就具有某些超前性和超现实性,这一研究对关于如何增强专业认证有效性而言,无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预警作用,对于不断完善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提高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逐步深入和全面展开,诸如元评价这类深层次理论问题成为制约师范类专业认证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因素,因而有必要加以重视。评价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有效性是元评价中的一种,是对评价的再评价,它对评价这一“指挥棒”能够指向正确的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书以有效性为切入口,抓住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研究的关键节点。如何提高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有效性?这是师范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认证工作者共同面临且亟须解答的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不能产生实效,那么它的价值、功能、地位就没有着落,它的发展和延续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该书对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始实施以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讨,体现了作者求真、求新的追求。作者紧贴现实,视角多元,思考细致,这些都得益于作者长期的知识积累与理论探索,以及较为丰富的实践经历。作者具有认证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实施者(认证机构)、评价者(专家组)、被评价者(高校管理部门与专任教师)、研究者(教育领域博士生)等多重身份,使他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观察与思考。 因为他做过认证的管理者,参加了一些制定认证政策的相关会议,了解到了更多认证制度设计的前瞻和布局;因为他做过认证的实施者,在多次的认证实施过程中,他“从多看一”,反复观察了在认证过程中专家和高校都产生了哪些变化;因为他做过认证的评价者,对于认证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因为他做过认证的被评价者,对于认证的正确理念背后所要付出的心血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能知道哪些工作是事倍功半的,哪些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哪些看似简单的认证标准却需要一位教师几个月的辛苦付出;因为他是认证的研究者,所以他在参加的近百次认证中几乎都能从研究高度和标准上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记录、思考、总结,注重积累大量素材并以研究的视角去粗取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能是基于这些身份,也源于他作为认证工作者的情怀和担当,不知不觉,他已经将师范类专业认证当作了自己真正的事业。这也让我想起了汤因比曾经说过,“教育事业需要一份虔诚和情怀”。 虽然作者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在作者博士毕业时我曾与他聊过,“如果教育是永恒的,那么师范教育是永恒的吗?明天或后天的我们还需要师范类专业认证吗?”因为我想让他看到的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政策环境中,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使命和价值有所不同。现在想来,从他2022年毕业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师范类专业认证乃至师范类专业发展格局已经有了较大变化,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在内容、方法、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特别是面对人口下行等严峻形势,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都要注重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提升前瞻性、提高实效性,这可能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师范类专业认证优化的重点。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定位和作用的更新、更深的思考之路还很漫长,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师范类专业认证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值得赵强博士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钻研下去。正因如此,对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说即将出现的问题,从更抽象、更深远的层面提前开展研究,将越来越迫切且意义重大。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由于每位研究者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该书也有某些值得商榷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明鉴,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赵强博士在以后的修订再版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也期待以后学界有更多、更好的这类研究成果与读者见面。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缘起/1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5 第三节核心概念界定/8 第四节研究综述/11 第五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3 第二章有效性诉求:专业认证的历史发展与制度设计/27 第一节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历史沿革/27 第二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正式实施后的发展现状分析/33 第三节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设计解析/45 第三章有效性判定:专业认证有效性的内涵与建构逻辑/66 第一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运用/66 第二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的内涵/70 第三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分析框架的建构/78 第四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标准的判定逻辑/83 第四章有效性分析:专业认证有效性的问卷调查与分析/93 第一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问卷调查方案设计/93 第二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问卷调查数据采集/96 第三节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认证有效性实证结果呈现/101 第五章有效性挖掘:专业认证有效性价值的二次挖掘与论证/116 第一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116 第二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价值二次挖掘思路/119 第三节师范类专业认证有效性价值的情景确认与社会论证/121 第六章有效性发挥:影响专业认证有效性发挥的问题反思/138 第一节影响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有效性发挥的主要问题/138 第二节影响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有效性发挥的主要问题/155 第三节影响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有效性发挥的主要问题/169 第七章有效性提升:专业认证有效性提升策略/180 第一节完善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设计,提升认证设计效度/180 第二节强化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提升认证执行效力/193 第三节优化师范类专业认证结果运用,提升认证成果效能/202 附录访谈详细情况统计表/209 参考文献/213 后记/2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