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赋能科研写作:DeepSeek & 智能体

赋能科研写作:DeepSeek & 智能体

  • 字数: 366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乔剑//苏小文|
  • 商品条码: 978730034148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AI深度介入科研实践的时代,学术写作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人与AI协同演化的协作革命。本书立足2025年的科研现实,聚焦AI工具在科研写作全流程中的落地应用,系统梳理了DeepSeek和智能体等AI工具在选题构思、文献检索、知识库构建、论文写作、数据分析、图表可视化、降重与投稿等关键环节所提供的支持。全书结合多学科真实案例,兼顾技术深度与操作友好性,全面展现AI在提升科研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是科研新人迅速入门的捷径,也是资深学者实现方法跃迁的工具书。在信息爆炸与创新焦虑并存的时代,本书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执行的科研方法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站稳浪潮之巅。无论是初入科研领域的大学本科生,还是寻求突破的资深研究人员,均可通过本书提升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效率。
作者简介
乔剑,北京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工信部下属国家级智库、腾讯公司,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等产业研究。主持或深度参与多项产业标准制定,编写多本行业研究报告。(合)著有《DeepSeek应用操作大全》《Manus应用与AI Agent设计指南》《夸克AI高效学习法》等书籍。 苏小文,北京大学硕士。曾在腾讯、美团、滴滴等公司从事AI产品设计研发工作,曾在某政府部门深度参与多个重要政策文件起草和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具备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合)著有《DeepSeek应用操作大全》《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Manus应用与AI Agent设计指南》《夸克AI高效学习法》等书籍。
目录
目录 第1章 引言:AI赋能科研的新纪元 1.1 科研现状与传统挑战 1.2 AI技术在学术创新中的崛起 1.3 DeepSeek的定位与应用价值 1.4 从跨界合作到全局视野 第2章 DeepSeek概览 2.1 产品背景与发展历程 2.2 主要功能模块解读 2.3 针对学术需求的独特优势 第3章 智能体概览 3.1 智能体概述 3.2 知识库:科研智能体的大脑 3.3 工作流:科研任务自动化 第4章 选题与开题 4.1 研究选题的战略探索 4.2 利用DeepSeek挖掘创意切入点 4.3 开题报告的构思与撰写技巧 第5章 文献检索与综述撰写 5.1 高效的文献检索方法 5.2 快速阅读文献 5.3 结构化文献综述的构建流程 第6章 知识库打造可靠的信息平台 6.1 AI知识库工具简介 6.2 知识库构建与应用 6.3 纳米AI知识库的高阶使用方法 第7章 论文结构优化与语言表达 7.1 论文总体架构规划 7.2 论点构建与逻辑连贯性提升 7.3 语言润色与修改实践 7.4 写作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 8.1 定性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8.2 DeepSeek辅助文本挖掘 8.3 数据可视化 8.4 图表设计与成果展示技巧 第9章 降重与查重 9.1 降重的重要性与理论基础 9.2 利用DeepSeek进行重复内容检测 9.3 实用改写策略与技巧 9.4 风险防控与案例解析 第10章 参考文献管理与生成 10.1 参考文献在学术写作中的作用 10.2 自动生成格式规范的参考文献 10.3 校核参考文献引用是否规范 第11章 格式规范与投稿准备 11.1 学术格式 11.2 期刊的格式要求 11.3 学术写作的规范性要求 11.4 投稿材料的完善与细节打磨 11.5 提交流程与常见误区 第12章 答辩与展示 12.1 快速生成答辩PPT初稿 12.2 答辩演讲稿撰写与表达技巧 12.3 答辩现场互动与问题应对策略 第13章 搭建科研智能体 13.1 搭建自己的科研智能体 13.2 使用“扣子”搭建科研智能体 第14章 智能体高阶技巧 14.1 工作流 14.2 提示词 14.3 数据库 第15章 学术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15.1 研究诚信与学术道德标准 15.2 数据共享、版权及法律风险 15.3 开放获取与信息透明原则 15.4 AI辅助写论文是投机取巧吗? 第16章 AI展望 16.1 AI技术与科研生态的深度融合 16.2 DeepSeek与科研Agent的发展趋势 16.3 AI引领学术跨界整合与理论创新 16.4 未来展望:科研模式的全面革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