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腹痛

腹痛

  • 字数: 883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刘毅
  • 商品条码: 978751329419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60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现代定义中,腹痛是指胃院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由六淫外邪、七情内伤和病理产物(痰饮、宿食、淤血)引发致病,病因较多,涉及病种分布广泛,内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的疾病均可导致腹痛。参考李永红博士的《腹痛病症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一文,古籍文献中腹痛从症到病的发展过程,呈现阶段性特点:先秦时期,腹痛主要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在相关文献中出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腹痛从一个症状逐渐向一个病名演变。隋唐时期,腹痛己经作为一个独立病名出现(以《诸病源候论》为标志)。宋元时期,腹痛的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丰富,明清时期所提出的腹痛有关病名,多沿用前人论述,较少有创新之处。明代仍存在腹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腹痛的情况,清代《症因脉治》明确了腹痛的病位“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将腹痛和胃脘痛明确区分开来,并延用至今。
作者简介
刘毅,教授,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书院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名誉院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医学史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1项,部省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各家学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师承系列教材”《中医学派概要》,主编《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等专著5部。
目录
第一章 病名源流 第一节 早期涉医出土文献的腹痛记载 一、甲骨文疾病资料记录 二、老官山汉墓医简 三、张家山汉简 四、马王堆医简 第二节 传世古医籍病名记载 一、按部位命名 (一)偏上腹部 (二)环脐部 (三)偏下腹部 (四)皮部 二、按病状归因命名 (一)腹寒(冷)痛 (二)腹热痛 (三)腹虚痛 (四)腹实痛 三、按病症特点命名 (一)腹切痛 (二)腹痞(鼓)痛 (三)腹疗痛 (四)腹胀痛 (五)腹掣痛 (六)腹彻痛 (七)腹闷痛 (八)腹满痛 (九)腹绞痛 (十)腹坚痛 (十一)腹空痛 (十二)腹拘痛 (十三)腹结痛 (十四)腹坠痛 (十五)腹按(压)痛 (十六)腹厥痛 (十七)腹肿痛 (十八)腹窘痛 (十九)腹窜(串)痛 (二十)腹紧痛 (二十一)腹撮痛 (二十二)腹攻痛 (二十三)腹硬痛 (二十四)腹猝痛 (二十五)腹冤痛 (二十六)腹瘕痛 (二十七)腹炊痛 (二十八)腹闪痛 (二十九)腹触痛 (三十)腹烦痛 (三十一)腹气痛 (三十二)腹中转痛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