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迈向“外部”

迈向“外部”

  • 字数: 220
  •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作者: 王钦|
  • 商品条码: 978754732668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柄谷行人作为日本战后 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 自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文 坛崭露头角以来,其写作始 终就拒绝安于一隅,不断游 牧于各门知识疆域。他以横 跨文学、哲学、社会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批评方式,持 续挑战既有的知识体系。 不过,这种多重的理论 面向,既让人着迷,也时常 令人困惑:我们应该如何理 解他这些发散的学问,他的 思考是否有更深层的内在逻 辑和发展轨迹? 《迈向“外部”》这一汉 语学界首部系统介绍柄谷行 人的专著,以“外部”作为核 心概念,将柄谷的思想发展 梳理为四个阶段——从早期 对文学形式的批评,到中期 对日本文学传统话语空间的 突破,紧接着是往“后现代 思想”的转向,再到晚近以 全球视野构建宏观理论与制 度批判。作者不仅细读了柄 谷的主要文本,更将其思想 整体性地置于战后日本社会 的历史语境中来考察。因此 我们也能看到,柄谷从不满 足于理论层面的革新,而是 坚持让自己的思想迈向“外 部”,刺入活生生的社会变 革中。
作者简介
王钦,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博士后。译著有《新自由主义简史》、《根本恶》(合译)、《野性唯物主义》(主译)等。
精彩导读
第一章 “意识”的终点与“自然”的 起点 ——《意识与自然》与柄 谷行人早期批评的问题 内在道路所能走到的最 远处,就会与我们所称的自 我相遇。它是内在世界的准 备,缺少这种准备,任何向 外的凝视都会变得空洞。 ——恩斯特·布洛赫 一 “精神地下室的毁灭” 与“内部之人” 1969年5月,柄谷行人凭 借《“意识”与“自然”——漱 石试论》(以下简称《意识 与自然》)一文获得第十二 届群像新人文学奖,正式作 为新一代的文艺批评家亮相 日本文坛。无须多言,柄谷 的这篇文章如今已被视为其 早期批评的代表作,也是讨 论柄谷思想时无法绕开的文 本;然而,在最初刊登于《 群像》1969年6月号上时, 当时的评审委员们对此文的 意见却不尽积极。例如,同 样以夏目漱石研究著称的批 评家江腾淳如此讲述评选的 过程:“读了今年的小说和 评论,并没有发现让人眼前 一亮的新鲜作品。通读下来 ,若要勉强选出入选作品的 话,我觉得是李恢成的《再 一次走的路》(小说)和柄 谷行人的《意识与自然》( 评论),但评选会上气氛消 极,我也不打算固执于这两 篇作品。”①而具体到柄谷 的文本,江腾淳的论述显得 更严厉: 在讨论漱石的时候,作 者利用了多位前人的研究成 果,但利用方式有欠公正, 没有明确注明出处,显得有 些敷衍。因此,作者描绘的 漱石形象并不很清晰,有时 甚至让人搞不清楚,作者到 底是在讨论漱石还是克尔凯 郭尔,不知道是为了证明哪 一方而引用另一方。此外, 作者对当前文坛的状况过于 敏感,过多地使用本质论的 语词来讨论现状。② 很显然,江腾在这里提 到的所谓“搞不清楚到底是 在讨论漱石还是克尔凯郭尔 ”的类比式论述,日后将越 发成为柄谷思考和行文的标 志性特征;只不过,在柄谷 早期批评的阶段,这种运用 有时还显得稚嫩或牵强。有 意思的是,当时注意到这种 奇特论述风格的评委不只江 腾一人,倒不如说,几乎所 有评委都提到这一点。例如 ,大江健三郎也语带贬义地 写道:“柄谷行人的评论几 乎充斥着各种类型的思想快 照,这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 所谓的信息泛滥现象,似乎 这种现实也如实反映在年轻 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中。” ①似乎在他看来,这种论述 风格与其说是柄谷的自觉选 择,不如说是受时代的不良 风气所致。同样地,另一位 评委野间宏也针对柄谷的风 格做出批评:“对于涉及哲 学理论,我并不反对,但如 果它不能作为一种新的文学 理论确立起来,反而会削弱 作品的吸引力。”② 当然,从文坛前辈们并 不太积极的评语和他们共同 指出的“问题”来看,我们也 恰恰可以认为,柄谷正是凭 借这种独特的思考和写作方 式,将自己和前辈批评家们 ——如小林秀雄、吉本隆明 以及江腾淳——区别开来。 如今,对于任何一位阅读过 柄谷著作的读者而言,当年 这几位评委指出的“问题”在 柄谷其后的一系列著作中不 仅没有收敛,反而不断被发 扬光大,进而成为柄谷借以 思考“形式化”问题、思考“ 跨越性批判”,乃至思考“世 界史的构造”的重要手段和 工具。小林敏明曾将柄谷的 这种论述风格称为“类比性 思考”,并对此阐述道:“类 比(analogy)一词源于希 腊语analogía,意思是‘沿着 逻各斯’或‘超出逻各斯’。换 言之,即从一个事象出发, 沿着它的逻各斯跳跃到别的 事象那里去,从这种类似中 抽取出某种共通的东西。重 要的是这一‘跳跃’。如果没 有跳跃,就只能发现谁都能 想到的平庸类比,而无法期 待发现新的类似性并把它抬 高到新的论题和观念的层次 。……在我看来,柄谷将通 说予以颠倒的‘反时代的考 察’,有一大半都是这样…… P15-17
目录
引 言 作为批评家的柄谷行人 第一章 “意识”的终点与“自然”的起点 ——《意识与自然》与柄谷行人早期批评的问题 第二章 “意义”的悲剧与“悲剧”的意义 ——《论麦克白》与方法 第三章 “内面”与“制度” ——重访《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第四章 迈向“货币形而上学”的“外部” ——以《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为中心 第五章 从“外部”出发 ——论《探究(一)》 第六章 专名·他者·交换 ——论《探究(二)》 第七章 “交换样式”的变形与“力”的形成 ——柄谷行人的后期思想 参考书目 柄谷行人简略年谱 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