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汗青堂055·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汗青堂055·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

  • 字数: 401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 作者: 著 者:[英]贾斯廷·马罗齐 (Justin Marozzi) 译 者:孙宇
  • 商品条码: 978751393042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35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4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当美军于2003年进入巴格达城时,他们成了这座城市动荡历史的新参与者。回溯其历史,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巴格达一直是阿拉伯帝国的中心,金碧辉煌的宫殿群、宏伟的清真寺、伊斯兰学院和热闹的集市鳞次栉比。它是“代数之父”花拉子米生活过的城市;也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都城,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描写了诸多有关这位哈里发及其都城的故事。作为一个繁荣的交易中心,巴格达吸引了大量来自中亚和大西洋地区的商人,其经济的繁盛程度曾招致西方和东方的同等羡慕。 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例如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波斯沙阿、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上帝之鞭”帖木儿。当然,本书还生动地讲述了从奴隶到士兵等普通民众所经受的漫长而艰辛的生活。作者贾斯廷·马罗齐通过流畅的文笔和富有新意的视角叙述了巴格达1300多年的辉煌和苦难,勾勒出了巴格达这座城市迷人的历史轮廓。
作者简介
作者 贾斯廷·马罗齐(Justin Marozzi),英国记者、历史学家和旅行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和白金汉大学高级研究员。曾在《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担任驻外通讯记者,在伊拉克、阿富汗、达尔富尔、利比亚和索马里等国和地区工作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已出版的著作有South from Barbary: along the Slave Routes of the Libyan Sahara和Tamerlane: Sword of Islam, Conqueror of the World等。 译者 孙宇,毕业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对于中世纪史、晚期古典史和伊斯兰世界古代史有较深兴趣和研究,译作有《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等。
精彩导读
第10章 英式君主 巴格达三王,1917—1958年 被战争摧残,被火焰吞噬,爆炸声回响不已,凄惨的人民忍饥挨饿,许多建筑被彻底夷为平地,莫德于1917年3月11日进入的巴格达城与传说中的阿拔斯王朝都城毫无相似之处。面对满目脏乱、凄惨和被以各种方式毁灭的残迹,英国人在第一次见到令人惊叹的蓝金穹顶,修长的宣礼塔,以及在朝霞与暮色中倒映在底格里斯河平静如镜的河面上的椰枣林和桔园时心中所怀的一切浪漫憧憬,很快便消解尽净了。 据英国官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记载,巴格达城外围散落着“死去动物的尸骨”。英印军队开进城市后,看到了“悲惨荒废、摇摇欲坠的棕色泥砖房屋和……狭窄肮脏的街道”,“这里既没有人维持卫生,也没有人打扫环境,恶臭的味道弥漫不散,数百条饿得半死的病犬四处游荡”。2 从沙漠和疟疾蔓延的沼泽中艰苦跋涉而出,经历了令人萎靡的暑热和刺人骨髓的严寒后,英军将士们原本渴望在那个理想化的巴格达城内休养生息,甚至对一年多没有见到过的女子大饱眼福一番,毫不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感到“大失所望”和“幻想破灭”。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军人之一、战地记者艾德蒙·坎德勒干巴巴地写道:“幻灭之后,浪漫全无。”事实上,“这里没有什么遗迹了,巴格达所有的精尼也举不起一杯啤酒”。3然后,英军继续向北方和西方进攻土军。 更让英军官兵心碎不已的是,土军在撤退时在全城布下了隐藏的爆炸物。高墙宏伟的城堡被笼罩在汽油燃起的熊熊大火与滚滚黑烟之中,“因为被满载着(炸药)的火车引爆了军火库”。4莫德的部队花了一天一夜才扑灭大火。 城内的英国产业曾兴隆了几十年。但如今“没有一点点英国财产幸存下来,除了英国领事馆,这座气派的建筑矗立在河岸上,令人禁不住回想起大英帝国与土耳其帝国曾经维持着一段特殊而庄严的关系”。英国领事馆被改建成了一座战地医院,据震惊的同时也是热情支持英军的美国记者埃莉诺·伊根记录,即使是这座医院也“肮脏混乱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描述”。5英国官方历史也为这出悲惨的景象作了证明,据其记载,土军征用作为医疗场所的大型建筑都“肮脏杂乱,害虫横行,难以言喻”。在城市适宜驻军之前,“英军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卫生工作”,其中包括为7000名伤病员供应医院床铺。6狭窄的街道上充斥着军队巡逻的叮当声,士兵们逐家逐户搜查武器,在集市维持治安,尽管大部分房屋和商户都早已遭到洗劫,如今门户大敞,徐徐闷烧。巴格达的暴徒利用从土军撤离到莫德到来之间混乱无序的短短几小时迅速动手,城中的犹太商人在3月11日凌晨2点至上午9点间共损失了200万法郎。 大群巴格达人—阿拉伯人、犹太人、伊朗人、亚美尼亚人、迦勒底人和许多基督教支派信徒—纷纷出来迎接新的征服者。“他们在街道、阳台和屋顶上列队,一边欢呼一边拍手庆贺,”坎德勒写道,“一群群学童在我们面前起舞,一边喊叫一边喝彩,城里的女子也穿起节庆装束出来了。”7不到一个世纪后,巴格达也将以同样稍纵即逝的热情欢迎美军士兵。 尽管满目疮痍,受莫德及其指挥部庇护的伊根还是发现这座被征服的城市极为迷人,颇具异域风情。在斗折蛇行的街道上,无数头饰组成了一个源源不绝的队列:裹头巾,塔布什帽、软草帽、软木帽、草帽、无边便帽,传统的阿拉伯头箍,卢尔人和库尔德人头戴的长毡管帽和巴赫蒂亚里人的无边高帽,偶尔也有北方人的羊羔皮帽。这里有身穿英国长大衣、打着赤脚的布希尔苦力,裹着腰布的孟加拉人,戴耳环的马德拉斯仆役,还有戴着草帽和眼镜、一脸学究气的中国人。头戴绿色裹头巾的赛义德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他们与穿黑袍的伊朗人比肩接踵,还有帕西人和外貌狂野的桑给巴尔人,斯瓦希里人和阿比西尼亚人,希腊人和犹太人,以及各门各派的基督徒—从加色丁礼教徒、亚美尼亚教徒到赛伯伊基督徒、聂斯托利教徒和雅各派教徒。她倾心于“ 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东方犹太人一同懒洋洋地喝咖啡,吸水烟”,数百位身穿多彩缤纷的长袍、不戴面纱的女子,“背着难以置信的重负艰难前行的库尔德人”,以及“引人注目的一群群女苦力工,背着大捆木杆和沙漠草根”。之后还有身穿宽大黑袍、“头戴高大裹头巾的穆斯林长老”,“穿着不合身欧洲服饰、头戴红色菲兹帽的犹太人”,以及令她想起圣约瑟的“身穿多彩丝绸长袍、头戴羔羊毛小帽的英俊波斯人”。她尤其为“古老的迦勒底基督徒”感到惊奇无比,他们身穿阿拉伯服饰,却生着蓝眼睛,而且“肤色白得像德国人一样”。唯一负面的评论是关于东非奴隶的,这些男男女女“黑得好似黑檀木,眼睛瞟来瞟去,充满了质疑与敌意”。 当战友还在家信中写满欣喜的思乡之情、无趣的行伍玩笑以及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和辛巴达航海的奇特故事时,第38旅的掷弹兵乔治·科尔斯直接跑去了最近的酒家。他找到了一家酒馆,“大约100个阿拉伯人正懒洋洋地倚在长沙发上,打着哈欠,喝着小杯薄荷茶,与此同时,一个亚美尼亚女孩站在略高的平台上,在钢琴和两种奇异的弦乐器伴奏下跳着莎乐美舞”。在这场表演的高潮阶段,那女孩“ 疯狂起来—赤裸得仿佛刚从娘胎出来一样!……真个是原形毕露的东方”! 在伦敦,攻陷巴格达的消息受到战争叫嚣者的大肆庆贺。“英国国旗飘扬在巴格达上空”,《战争画报》如是宣称道,“德国对东方帝国的黄粱美梦就此终结。”莫德攻陷这座城市,给了德国“整场战争中最为沉重的一击,也给了奥斯曼帝国250年来最具毁灭性的一击”。 ......
目录
致 谢 1 拼写说明 8 序 言 11 第1章 哈里发与他的首都 1 曼苏尔与巴格达的建立,750—775年 第2章 哈伦·拉希德与巴格达的“一千零一夜” 35 775—809年 第3章 “学者的源泉”,世界的中心 81 809—892年 第4章 阿拔斯王朝晚期 121 别了,黄金草原,892—1258年 第5章 “毁灭朝圣” 177 蒙古与鞑靼的浩劫,1258—1401年 第6章 黑羊,白羊 211 1401—1534年 第7章 土耳其人与旅人 235 1534—1639年 第8章 瘟疫、帕夏与马穆鲁克 269 1639—1831年 第9章 帝国碰撞 309 1831—1917年 第10章 英式君主 365 巴格达三王,1917—1958年 第11章 政变与复兴党 425 屠戮之母,1958年至今 注 释 488 参考文献 515 出版后记 5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