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驱型成长(实践篇)

自驱型成长(实践篇)

  • 字数: 272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美)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译者:叶壮
  • 商品条码: 978711173817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6
定价:¥7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代父母推荐的科学教养参考书,所有的父母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孩子的自主 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自主动机来源于 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要好好跟孩子 说话,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倾听,就能够构建互相 信任、接纳理解、稳固安全的关系,养育高情商、 高自我掌控感、高内在动机、高自主的孩子。
目录
前 言 Preface 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已是当务之急 比尔最近接诊了一个名叫莎拉的七年级女生,她被测出有阅读障碍。不几日后,她的父母打来了一通电话。比尔原以为这次交流会很愉快,毕竟,最近孩子的阅读水平突飞猛进,已经达到了同年级的平均水准——要知道,这个成绩在半年前是她远远无法企及的。但这次通话的话题很快就转移到了另一件事上。 莎拉妈妈跟比尔讲:“我家有条规矩,晚上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使用电子产品。莎拉的朋友们会在网上组队一起玩游戏,而莎拉很可能会因为作业没完成无法参加。规矩她都懂,但有一次我管着她不让她玩的时候,她的情绪完全失控了。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她都气得拿我当空气,压根儿就不跟我说话。” 莎拉的妈妈内心明白,她无法逼着莎拉做作业,也无法逼着她产生做作业的欲望。让她纠结的是另一档子事,那就是尽管她用了最大的心力跟女儿沟通,却常常无济于事,甚至雪上加霜。一如这次,对一条合理的家规的践行,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我唱够红脸了!”莎拉的妈妈说,“她明明知道,规矩就是规矩!她很明白作业该优先。我也压根儿不知道,我说了哪句话,把她给点着了。”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也一定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体验,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跟孩子,怎么就是谈不拢呢?我该怎么说,或者我该说什么,才能让孩子更加敞开心扉,和我好好沟通呢?冲突可能起源于一件非常小的事,比如让他们吃晚饭,或者早上叠被子。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在放学后去听演唱会,来向家长求取允许。这些沟通的出发点通常伴随着善意、无可指摘,却往往结束于一句斩钉截铁的“我恨你们!”几个小时后,这四个字依然会在你的脑海中回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也能引发可怕的僵局。无论你的问题多么友善与开放,你都只能听到一声嘟囔作为回应。孩子说两个字,就能打发你。 在内心深处惦念着孩子的安全、健康,希望孩子尽量少用电子产品,这种既关心孩子的当下,又为孩子深谋远虑的通情达理的家长,为什么还是会深陷与孩子的争吵中呢?还有个问题同样重要——孩子为什么要跟家长吵架呢? 沟通本来就不容易,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则愈加困难。上了六年级后,那个曾经在四岁时不停向你追问“为什么”的孩子突然就不愿意和你畅所欲言了。你原以为跟孩子的交谈能像过去一样轻松惬意,却突然发现这种交流好似隔着沟箅从下水道里捞钥匙一样困难。 如果你感到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变得愈加复杂,你的感觉是对的。我们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里,写下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受新冠疫情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身体亲密程度和边界模糊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关系压力也前所未有地大。电子产品在此期间也成了人们学习、社交和娱乐的核心工具;虽然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可孩子们还是对电子产品十分依赖,这又引发了人们对电子产品成瘾的恐慌及大量争论。受新冠疫情影响,父母也成了孩子们在实际意义上的老师,无论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匹配这一角色的需求。倘若孩子们缺少发泄挫折感与其他负面情绪的渠道,行为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在我们组织的一次视频分享课上,一位妈妈讲了自己如何倾尽全力带着一年级的女儿,每天加油好好上网课。可自己的女儿却画了一幅画,主题是“彗星撞老妈”。这位母亲很想知道:“我到底该怎样去应对呢?”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我们就已经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对于10岁到24岁之间的人群来说,自杀是第二大死因。自2007年以来,自杀率逐年提高。1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在近期报告说体验到了极为强烈的焦虑,有四成大学生表示他们深感抑郁,以至于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2 我俩之前合著的第一本书《自驱型成长》中的部分内容,便是对这些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的回应。比尔是一名神经心理学家,奈德则是一名测评“大咖”,我们两个人从彼此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但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缺少自主感带来的压力最大。想想看,你在什么时候压力最大呢?堵车的时候,等待别人做出一个会影响到我们的决策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难受却不知道是什么病的时候,当我们身处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场景中却无能为力的时候。 有很多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这种负面感受。他们不断地被外界告知该站在哪儿、该学什么、什么时候能出门、什么时候待在家,身处于不断被他人决策影响自身未来的境地。我们的第一本书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改掉之前对待孩子的方式,帮助成年人理解并满足孩子们那种“掌控自己的生活”的需求。而这本书,就要详细介绍一些实操方法,让理念照进现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