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运六气临床三联证

五运六气临床三联证

  • 字数: 480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田合禄
  • 商品条码: 978751321023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48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田合禄“五运六气系列图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田合禄亲笔撰写。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田合禄学术观点多有创新,为五运六气学术的代表性人物。其“五运六气系列图书”从中医学各种角度,对伤寒、金匮、内经、易经、天文等进行了解读。
作者简介
田合禄,男,河南滑县人,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成就几十年来从事中医和周易的研究,并涉及到子史经传等。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一,《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位居十三经之首,历代《周易》注解家多从人文社科方面阐释。众所周知,伏羲是仰观天文、俯查地理及旁观万物而画八卦,这说明《周易》之卦来源于自然科学,决不是起源于占卜。因此我用天文历法解释《周易》的理论体系,恢复了《周易》源于自然科学的古义。创作《周易真原》,还《周易》以真面目。论文《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一文,被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评为现代易学优秀论文,荣获“红旗渠杯”奖。由于对易学研究的突出贡献,2003年荣获了“易都杯”易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二,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的核心内容,却被一些学术权威斥之为迷信,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都不讲,实为中医之不幸。我潜心十几年研究《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及藏气法时理论和《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的中医学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如桴鼓。找到了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最佳途径,解开了《伤寒论》的千古谜团。《中医内伤火病学》是全面论述内伤火病的惟一一部书,曾获1993年度第九届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一书,2006年荣获山西省第七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其三,提出人体双生命生理结构新概念和心、肺、脾三本思想,重新创建中医之本源,将会对中医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重要著作创作二十余种,主要的有:《周易真原》、《孔子: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中医自然体质论治》、《中医太极医学》、《中医内伤火病学》、《伤寒真原》、《针灸真原》、《疫病早知道》、《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等。
目录
第一章 《黄帝内经》伤寒热病论 第一节 《素问·热论》 第二节 《灵枢·寒热病》 第三节 《素问·刺热》 第四节 《灵枢·热病》 第五节 《素问·评热病论》 第六节 《灵枢·寒热》 第七节 《素问·水热穴论》 第八节 《难经》广义伤寒热病论 第二章 张仲景《伤寒论》的伤寒热病 第一节 外感寒邪热病 一、外感初始阳气怫郁证 二、汗出不彻的阳气怫郁证 三、阳气怫郁在肺轻证 四、阳气怫郁在肺重证(夏至病) 第二节 伤寒热结胸胁——柴胡证 一、小柴胡汤本证 二、小柴胡汤表、里证 三、妇人邪结胸胁热入血室证 四、柴胡汤类证 五、柴胡证、桂枝证 第三节 “病发于阳”早下成结胸证 一、结胸证定义及大结胸的病机与证治 二、小结胸 三、结胸死证 四、结胸与脏结的比较 第四节 “病发于阴”下之成痞证 一、痞证定义 二、十枣汤证 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四、生姜泻心汤证 五、甘草泻心汤证 六、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七、旋覆代赭汤证 八、痞证小结 第五节 心火内郁热病——栀子豉汤证 第六节 蓄水证 第七节 蓄血证 一、太阳蓄血轻证 二、太阳蓄血重证 三、阳明蓄血证 四、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的区别 第八节 阳明伤寒热病 一、承气汤证 二、郁热发黄证 第九节 少阳伤寒热病 …… 第三章 刘河间阳气怫郁热病 第四章 李东垣阳虚阴火热病 第五章 五运六气体质寒燥湿生热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