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朝的赌局:宋徽宗联金灭辽的致命抉择

王朝的赌局:宋徽宗联金灭辽的致命抉择

  • 字数: 514
  • 出版社: 新世界
  • 作者: 李臣|
  • 商品条码: 978751048142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宋末年的历史为背景,从联金灭辽这一导致北宋王朝由和平走向战争的关键抉择开篇,呈现北宋君臣面对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在战与和的泥淖中艰难挣扎,直至靖康之变北宋灭亡的全过程。 从细节入手,通过外交与军事两条主线的交替叙述,结合北宋的外交制度、政治制度等,再现: 以赵良嗣、马扩等人为代表的北宋使节在没有军事后盾支持的情况下,如何与辽金二国展开艰难的外交斗争,并最终收复燕京? 燕京收复后,面对脆弱的和平局面,北宋朝廷如何一错再错,最终引发宋金战争? 战争爆发后,面对金人的进犯,北宋皇帝、文臣武将以及普通百姓分别做出了什么抉择?实施了哪些努力? 是什么导致了北宋的最终灭亡? 立足《宋史》《辽史》《金史》《三朝北盟会编》《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碑文等资料,细致还原历史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探寻北宋王朝灭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对现时代的镜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臣 山东人,青年历史作家。 熟读二十四史等史书,深耕宋史。 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见长,善于从细节处复活历史现场,为读者提供专业可靠又不失趣味的阅读体验。 作品见于《青年文摘》《联合日报·文史周刊》等权威刊物。 “写史不为复述兴衰,而为刺破人性迷障。”
精彩导读
楔子 大宋外交官 一、朋友、仇敌,还是兄弟? 宋徽宗政和元年 (公元1111年)九月,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 天刚亮不久,大街上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沿街的商铺已早早开门营业,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丝绸、绢帛、瓷器、服装、名人字画、日用百货、各种吃食……甚至从国外远道而来的各种洋货,也大批大批地摆在店铺里售卖,显得稀松平常。 商铺门前,行人如织,往来穿梭。坐轿的、骑马的、牵驴的、赶牛的、推车的、步行的……熙熙攘攘。间或有挑着担子的小货郎穿行其中,测字算命的江湖先生和杂耍卖艺的能人异士也各显神通,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叫卖声、吆喝声、喝彩声、讨价还价声、欢声笑语声、马鸣牛嘶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之象! 日头渐高,伴随着一阵杂乱的马蹄声,一支数十人的队伍从高大的城门中鱼贯而出,在随护军兵的保卫下一路向北,向着北方边境线浩荡而去。 随行的马车上,装着各种珍贵的礼物和北宋的土特产,部分人员的肩上还背着装有重要公文的包裹。为首的几人身着官服,器宇轩昂,官服颜色和样式的差异代表了官职品级的高低。就连队伍后方未穿官服之人,也是衣着华丽,一派富足之相。 队伍中几乎每个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即便称不上英俊倜傥、仪表堂堂,也让人备感舒服,绝无面貌凶恶、贼眉鼠眼之徒。因为他们并不是外出公干的普通官员和随从,而是一群代表着北宋国家形象、肩负国家使命的特殊人员—国信使。 土生土长的汴京百姓对这种大场面显然已经熟视无睹了,他们每年都至少会两次见到这种情形,多的时候见十几次也不算意外。在他们看来,这次出使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大宋使节的又一次正常出访而已。 自澶渊之盟以来,大宋奉行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互派使者进行交流已成常态。除在偏远的西北地区与西夏偶有摩擦之外,大宋子民已经享受了一百多年和平。经过数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和鼓励生产,此时的大宋,无论农业还是工商业,无论经济、文化还是科技,都已经达到了历代封建王朝所不能企及的高度。 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道:“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十一、十二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陈寅恪先生也对宋代文明推崇备至。他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世界领先、登峰造极,这就是北宋的高度。 北宋灭亡后,被迫南渡的遗民孟元老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之余,根据自己在汴梁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追忆成《东京梦华录》一书,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汴梁城的繁华与辉煌: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辏,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国宁人安,物阜民丰。此时的大宋,繁盛而稳定;此时的大宋子民,自信而富足。 大家相信,这样的盛世将会一直延续,这样的生活也会一直延续,一如昨日与往昔。 谁都不会想到,使团远去扬起的尘沙,不仅遮蔽天空,还会掩埋历史。 正是以这次出使为起点,之后的数年间,大宋子民的命运将发生可怕的转折,同时改变的,还有大宋的国运。安定的生活将戛然而止,繁华的盛世将轰然倒塌。而当这场巨变来临之际,无论是渺小的个人,还是庞大的国家,都显得无力和脆弱。 国信使们要出使的国家,是位于国家正北方的另一个大国,由契丹人建立的草原国家—大辽。 受《杨家将》《呼家将》等评书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大辽与北宋天生就是仇敌,不是你南侵,就是我北伐,打打杀杀似乎从未停止过,鲜有把酒言欢、握手言和的时候。 实际上,两国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相爱相杀。一百年前是仇敌,现在是兄弟,几年之后又将变成死敌。双方均见证了彼此从强盛走向衰弱,甚至灭亡的全过程。 如果我们认真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在宋辽两国都存在的一百六十五年间(从公元960年宋朝建立至公元1125年辽国灭亡),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时间都是和平的,两国间的友好交往远大于杀伐征战。 事实上,北宋建立还要感谢大辽。 史载,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刚刚开始,后周便收到了辽国大举南侵、进犯后周边境的消息。鉴于刚即位的周恭帝还是个年仅八岁的小朋友,完全没有政治概念,只好由宰相范质等人拍板,派赵匡胤率领军队前去反击。没承想走到陈桥驿的时候,士兵突然发生了哗变,胁迫赵匡胤做了皇帝。赵匡胤就这样无辜地成了宋太祖,建立了北宋。 当然,这都是北宋官方说法,辽国方面并无在公元960年出兵南下的记载。所以很多人怀疑,所谓辽国入侵,很可能是赵匡胤团伙编造的政治谣言,以便实施其谋权篡位的阴谋。这一公案,时至今日仍无定论,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不管怎样,就是从这时开始,北宋开始和辽国产生了联系。 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将会大量涉及宋辽金三方在外交活动中的精彩博弈与智谋对决,不妨先以宋辽前期的外交为蓝本,大致了解一下北宋的外交程序。 北宋建立以后,并没有立即同辽国建立外交关系。一来是因为北宋继承自郭威建立的后周,而后周与辽国是世仇,虽然现在改名叫大宋了,但土地还是那些土地,人民还是那些人民,仇恨还是那些仇恨,并不会因国号改变而消失。赵匡胤的帝位本就得之不正,如果再着急忙慌地去和仇敌结交,只会更加丧失民心。二来是因为辽国对新建立的北宋政权也并无好感,三天两头来搞破坏,要么亲自来,要么安排“小弟”北汉来,而北宋也总是想把辽国的“小弟”北汉吃掉,导致双方没有开展正常外交的可能。 直到十四年后的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公元974年),双方才开始外交接触。 根据宋方记载,接触是辽方首先发起的。辽国涿州(今河北涿州)刺史耶律琮给北宋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写了一封情深意长的信,诚恳地表达了想要和宋朝交朋友的良好愿望。信中说咱两家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初无纤隙”),如果能互派使者交流一下感情(“若或交驰一介之使”)、重修旧好,不是好事一件吗(“不亦休哉”)? 而辽方记载则恰恰相反,说接触是由宋朝先发起的,而且是上赶着要和辽国交朋友(“遣使请和”),辽国这才派耶律琮前去“议和”。 究竟谁先向谁示好,因双方政治立场不同,导致记载相左,已无从考证。此次接触的具体细节和内容,也因不载于史籍而无法弄清。但双方的外交接触开始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是没有问题的,后世有史家称之为“雄州和议”。 “雄州和议”之后,双方开始互派使节,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朋友,逐步建立了友谊。 友谊的保质期,五年。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斧声烛影中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强调皇位的合法性,树立自己在群臣和百姓心中的威信,毅然决定柿子专拣软的捏,亲征北汉,铁了心要把辽国的这个小兄弟吃掉。 辽国当然不愿意,立即派人来传话:那是我小弟,大家都是朋友,能不能给我个面子,这事就算了。 没想到赵光义硬气得很,说这事你最好别掺和,那咱还是朋友,不然的话连你一块打。 大辽当然不是吓大的,打就打,谁怕谁! 两国正式断交。 其实在这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对北汉下手好几次了,只可惜自身实力不够,对方又请有外援(大辽),没有一次能占到便宜。最后一次好不容易有了点收获,眼看胜利在即,没承想人算不如天算,赵匡胤突然死了,宋军只好草草班师,无功而返。 事实证明,北汉并不是软柿子,而是硬骨头。不出意外的话,北宋这一次也注定会以失败收场,绝无获胜的可能。 但统计学告诉我们,只要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小概率事件也必然会发生(买彩票的朋友就对此深信不疑)。这一次,北宋居然打赢了,虽然有大辽在背后撑腰,北汉还是被消灭了。哥哥用尽一生也未能做到的事,自己竟然一战就搞定了,宋太宗顿时膨胀了,觉得自己无敌于天下,那干脆把大辽也灭了吧! 当年五月,宋太宗亲征大辽。 事实证明,侥幸代替不了实力,大辽东北霸主的地位是不容撼动的,起码在当时是无可挑战的。宋军大败于高梁河,宋太宗本人也挨了辽军一箭,吓得乘着驴车落荒而逃。 为了找回面子,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不顾群臣反对,决定趁辽国皇帝新丧、新主年幼之机,欺负一下孤儿寡母,毅然决定北伐辽国,史称“雍熙北伐”。结果宋军再次大败于岐沟关,《杨家将》中的杨令公原型杨业也在这次北伐中身死殉国。 两次大败,终于让宋太宗认清了现实,既然打不过人家,只好求别人不要来打自己。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宋太宗两次遣使求和,结果都是热脸贴冷屁股,辽国压根不搭理他。 不仅不许和议,辽国还决定要报复一下北宋。宋真宗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和承天太后萧绰(萧燕燕)统兵伐宋。宋军仓皇迎战于望都(今河北望都),大败,副都部署、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力战被俘。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个败军之将,间接影响了宋辽今后一百多年的政治格局。 王继忠被俘后,由于消息传递不畅,宋真宗一度以为他战死沙场了,追赠他为大同军节度,向家属发放抚恤金,并为其四个儿子安排了工作。事实上,被俘的王继忠不仅没有受到非人折磨和严刑拷打,还被辽国给予高规格待遇,赐名耶律显忠(后改名耶律宗信),封楚王。 一个异族俘虏竟然被封为王,辽国对王继忠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在后来那个关键时刻发挥出强大的影响力,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从道德家们的角度来看,王继忠被俘之后,不仅没有撞碑而死、以身殉国之类的壮烈之举,还公然接受大辽的官职,甘为契丹人的鹰犬,实在有辱大节,应该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抛开道德说教,单从历史本身来讲,王继忠虽然气节有亏,但对自己的祖国北宋还是很够意思的。史料记载,王继忠虽身在大辽,但终生不忘宋朝,每见宋人必大哭。《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据说就是以他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望都之战的第二年(公元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再次南下。北宋朝廷再次陷入恐慌,以副宰相(参知政事)王钦若为代表的一众大臣被辽军吓破了胆,极力怂恿宋真宗南下逃跑。好在宰相寇準力排众议,说服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官兵的士气。 与此同时,降辽的王继忠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竭力劝说辽圣宗和萧太后罢战讲和,并最终成功说服了他们。 就这样,仗不打了,双方开始互派使节,商量和谈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终于当年十二月签订条约,即《澶渊誓书》,史称“澶渊之盟”。 条约规定宋朝每年要向辽国支付三十万的助军之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看上去宋朝吃了大亏,因而后人常将之视为屈辱的城下之盟。 但事实上,三十万的助军费支出,还不到宋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比战争造成的损失要少得多。战争不仅要耗费巨额物资(有时候一年的财政收入都不足以支撑一场大战),还会死人。战争破坏和导致的劳动力缺少,又会影响生产(在农业社会这是十分致命的),进而导致财政恶化和社会矛盾增加。历史上很多政权就是这样崩溃的。 《澶渊誓书》的签订,无对北宋还是对辽国来说,都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不仅确立了宋辽两国今后的政治和外交框架,为宋辽两国人民带来了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还为百年后宋金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样板。中原王朝和游牧国家之间能维持这么长时间的和平,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和平实现后,土地大量开垦,人口大幅增加,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有了明显提升,宋朝由此在历代封建王朝中达到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巅峰。 无论何时何地,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讲,和平与安稳才是最重要的。日子不需要太富裕,衣食无忧就好;人生不需要波澜壮阔,平平淡淡就好;家人不需要战功卓著,健康活着就好。谁忽视了老百姓这最朴素的愿望,谁就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绝无例外! 因此,后来宋徽宗单方面撕毁合约、挑起战争时,才会引来那么多人反对,而他也最终尝到了恶果—身死国灭。 澶渊之盟后,宋辽成为地位平等的国家,两国皇帝还约为兄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创举。而无论汉唐还是明清,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国家之间都是不平等的朝贡关系。不仅如此,宋辽两国无论是在对方国家和皇帝的称呼上,还是在外交文书和出使细节上,都力求平等,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外交机构、使节团及外交程序。 为了突出辽国在外交上的特殊平等地位,宋朝特意设立了新的外交机构—国信所,专门负责处理和辽国的外交事宜。其他国家和宋朝的外交(仍是不平等的朝贡关系),则仍由礼部的主客司、兵部的驾步司,以及鸿胪寺、四方馆等部门负责。 当然,无论何时何国,大使才是外交活动的主体,大使的外交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关系的好坏,甚至可以左右国际局势。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使呢? 二、大使是怎样炼成的 北宋派往辽国的使者称国信使,选拔标准十分严格:“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 首先,要有一张标准的脸蛋,最好浓眉大眼,不怒自威,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国风范。相貌粗陋、口歪眼斜、举止轻浮、气质猥琐的,着实影响国家形象,可以洗洗睡了。 其次,还要博学多才,胸藏万卷诗书,脑装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均有涉猎,阴阳八卦,亦能一谈。总之,不管对方聊什么话题,都能接上话才行。当然,如果本人或亲戚就是当时知名的文坛巨擘,那再好不过了,就等着对方使劲吹捧吧。比如苏辙担任过出使辽国的大使,辽国人一听来的竟然是苏学士,立即由外交官变成了粉丝,说我曾看过您写的哪些作品,当真是文采斐然、造诣了得。苏辙顿时高兴得心花怒放,但越听越不对劲,搞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辽人把自己当成大哥苏轼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兴冲冲地给大哥写了一封家书,其中有“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之句,可见苏轼在大辽受欢迎的程度。有这层关系垫底,什么事谈不成? 再次,得熟悉出使国的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尤其是一些禁忌。比如人家以某种动物为图腾,结果大使去了就问有没有它的肉可吃,那不是纯粹找事吗?再比如,人家和另一个国家本是宿敌,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大使去了却说这个国家真心不错,上次我去的时候招待得如何周到。如此恶心人家,再好办的事也得谈崩。 以上只是大使的入门条件。入门之后,还需要掌握一项最重要的技能—能言善辩、随机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外交活动其实就是一场场辩论、一场场谈判桌上的较量,战争时期更是如此。大使事先并不知道对方会抛出什么论点,抬出什么论据,使出什么招数。但不管对方如何出招,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最优解,据理力争,见招拆招,轻松化解,最终将其驳倒,取得胜利。这不是多读几箱古书,或多背诵几卷名人文集就能做到的,需要丰富的处事经验、高超的谈判技巧、过人的勇气胆识,外加一点天赋异禀,方能做得到“临事而敏,应变无穷”。 以上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方算得一名出色的大使。 基于以上考虑,北宋的大使大都进士出身(容貌可观、博学多才)、年龄在五十至六十岁之间(政治经验丰富、临场应变能力强)的中级官员中选拔。 使节团通常由正使一人、副使一人、三节人若干和随护军兵组成。 正使多用文臣,副使多用武臣,一般由在职的五品或六品官充任。出使之前,大都会临时加上一个头衔,称之为“假官”。比如澶渊之盟中与辽国进行谈判的曹利用,本是个芝麻小官(大官都不愿意去),直接去和辽人谈判,实在显得不够分量,真宗皇帝只好授予他门祗候、假崇仪副使,这才正式出使。 正使副使之外,使节团还包括三节人若干。所谓三节人,是使节团中除正副使和随护军兵之外其余人员的统称,根据分工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等,故称为三节人。构成那可真叫一个复杂,有掌管文书的,有掌管礼物的,有负责翻译的,有负责做饭的,有负责看病的,甚至连负责缝缝补补的针匠人都有,可谓面面俱到。人数不定,少则二三十,多则满百,随出使目的和朝廷规定的变化而调整。 随护军兵就顾名思义了。那时候还没有飞机,出使主要靠马的四条腿和人的两条腿,也没有柏油马路,有时还要翻越大山、穿越戈壁,环境复杂,保不齐哪个地方就突然蹿出来一伙好汉,要你留下买路财。丢东西事小,影响外交那就事大了,所以必须有军兵护送。 辽国正使则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担任,多为官阶较高的武将;副使多用熟悉宋朝风土人情的汉人,尤其是汉人大族。 好了,使节团选好了,出发吧! 且慢,您先别着急。外交出使毕竟不是个人旅游,想啥时候去就啥时候去,是有严格规定的。 每年的正月初一,宋辽时称为“正旦”,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双方会互派使节祝贺新年大吉,称“贺正旦使”。再比如,对方皇帝要过生日了,也是大喜,也要派使者祝他生日快乐,称“贺生辰使”。 一般情况下,这两次外交活动每年都会雷打不动地进行。 除非皇帝挂了。 皇帝(或大辽太后)驾崩,可是头等大事,自然要派使者告诉对方,方便大家一起哀悼,称“告哀使”。同时,还要派人把皇帝的遗物送一部分给对方做纪念,以便睹物思人,称“遗留使”。 对方皇帝得知多年好兄弟突然就这么没了,很悲伤,马上派人去驾崩的皇帝灵前祭奠,抚今追昔,痛不欲生,称“祭奠使”。还要派另一拨人去安慰死者家属,说些节哀顺变、保重身体之类的话,称“吊慰使”。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这边老皇帝刚死,太子虽然还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也只好为了国家和人民,勉为其难登基继位。于是又派人告诉对方,现在我说了算了,以后有事咱俩谈,称“告登位使”。对方立即从对老皇帝的哀悼中回过神来,乐呵呵派人来表示热烈祝贺(恭喜恭喜,你终于熬出头了),称“贺登位使”。 甭管是不是真心,既然人家派人来祭奠或贺登位,说明还是给面子的,咱就得再派人去谢谢人家,称“回谢使”。 以上这些皆成惯例,故称派出的使节为“常使”。 除“常使”之外,两国还会因各种需要临时协商或告知的事项,派出各种名义的使节,称为“泛使”,如通问使、计议使、告和使等。因为名目太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因为山高路远坑深,交通工具不发达,还要考虑天气因素,使节团往往需要提前一至数月出发,才能保证按时到达,不耽误正事。 时间选好了,人也定好了,终于可以开拔了。 使团从都城汴京一路北上,晓行夜宿,碰上阴雨天还要耽误几天,就这样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北方边境线上的雄州。这时就不能再往前走了,不然就成了非法越境,使节团只需要做一件事—等。 等什么呢?等对方的接待人员。 其实,使团出使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大辽,对方也早已派人在边境线上的涿州等候迎接宋使到来。这些负责接待的人员,称“接伴使”。 接伴使等呀等,盼呀盼,终于看到了大宋使团的旗帜,脸上立马浮出笑容,赶紧走上前去寒暄:一路颠簸,辛苦辛苦。宋使也很讲礼貌:让您久等,劳驾劳驾。 一阵客套之后,宋使便在辽方接伴使的陪伴下,继续北行,一直到大辽皇帝所在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有幸多次出使辽国,且是在不同的季节出使,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大臣也基本还是那些大臣,但地方却不是那个地方了! 这一切,不过是文化差异而已。受草原游牧文化影响,辽国皇帝并不像中原皇帝一样长年待在一个地方办公和住宿,而是随季节变化不断变换工作和生活地点。春季冰雪消融,南雁北归,皇帝就会到便于猎雁和捕鱼的地方办公;夏季烈日炎炎,酷暑难耐,自然要到可以避暑的地方去;秋季气候适宜,正是野兽膘肥肉壮之时,要到适合打猎的地方去;冬季寒风萧萧,冰冷刺骨,要找一个相对暖和的地方。皇帝走到哪里,群臣就跟到哪里,哪里就是政治中心,此即辽国富有特色的“捺钵”(意为行宫、行在)制度。 找到皇帝之后,接伴使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转手把宋使交给另一拨接待人员——“馆伴使”。 馆伴使主要负责给宋使安排住处,并与宋使同吃同住,方便照料其出使期间的饮食起居,协调工作。当然,公务之余,也会陪同宋使观赏一下大辽的异域风光,品尝一下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美食,总之一句话:吃好喝好住好玩好,有事您说话。 接下来,就进入正题了。北宋使者在相关人员的安排下觐见大辽皇帝,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外交礼仪后,阐明本次出使的目的。大辽皇帝和大臣们经过商讨后做出答复,并赐予使节团一定数量的赏赐,宋使的使命便完成了。 办完正事,就该带着大辽皇帝的回复和礼物回国了。就像普通人家里来客人会送出家门一样,大辽也会派人员将宋使送出国门。这些负责送客的人员,称为“送伴使”。他们一路陪伴宋使到边境线上的涿州,说些时间过得真快,和你还没处够,希望下次还能再见之类的话,然后挥手告别,各回各家。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接伴使、馆伴使和送伴使们全程陪同,仅仅是出于外交礼仪和保护使者安全的考虑,实际上,他们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监视对方,防止他们在出使期间收集情报搞间谍活动(使者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任务)。当然,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在酒桌上或陪玩过程中从对方嘴里套出点情报来搞个反间谍,那再好不过了。 安全回到祖国后,使者们需要向皇帝呈报,此次出访取得了什么成果,对方有什么答复和要求,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使者还需要上交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出使日记(也叫行程录、奉使录、随笔等),写明哪一天到了哪里,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沿途耳闻目睹了哪些民俗风情、社会动态、经济状况,以及山川地理和军事部署、要塞分布等,比较负责的还会加上自己的分析评论,交付相关机构存档,作为政治决策和以后出使的参考。 该汇报的汇报了,该上交的也上交了,大使的工作才算真正画上了句号。接下来,皇帝和大臣们会根据大使们的工作业绩和外交表现进行综合评判,该升官的升官,该贬黜的贬黜,该发奖金的发奖金,该罚款的罚款(铜钱)。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北宋的外交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波谲云诡的北宋末年,感受那场惊天巨变下的风云激荡,看北宋政府怎样在战与和的泥淖中艰难抉择,文臣武将如何在危如累卵的局势下出招应对,外交使者们在缺少军事支持的情况下,又靠什么在谈判桌上影响政治走向。 在宋辽金三方对峙的形势下,战与和究竟谁对谁错?又是什么导致了北宋最后的崩溃?
目录
楔子 大宋外交官 一、朋友、仇敌,还是兄弟? 二、大使是怎样炼成的 壹 大幕开启 一、从一次屈辱的外交开始 二、一个改变历史的人 三、中原之殇:燕云十六州 四、无奈之选:五京制 贰 女真崛起 一、白山黑水出猛人 二、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三、不愿意跳舞的人 叁 决裂 一、宣战:不再沉默 二、宁江州:反辽第一战 三、称帝建国 四、直捣黄龙府 肆 最危险的时刻 一、耶律延禧的愤怒 二、意料之外的胜利 三、捡来的辽阳府 伍 北宋的选择 一、夭折的北伐 二、和战大讨论 三、第一次接触 四、惊天意外 陆 海上之盟 一、被扣留的使者 二、再使金营 三、赵良嗣的努力 四、消失的西京 柒 翻云覆雨 一、谁是说谎的人? 二、特殊的考验 三、金使的愤怒 捌 乘胜追击 一、被诬陷的叛乱者 二、西京沦陷 三、另一个皇帝 四、以德服人 玖 矛盾的北伐 一、上中下三策 二、失败的劝降 三、孤勇者马扩 四、白沟之战:一场惨败 拾 艰难谈判 一、舌战辽营 二、归途惊险 三、燕京再政变 四、自相矛盾 拾壹 再生枝节 一、送上门的大礼 二、剑拔弩张 三、无人接受的投降 四、奇袭燕京城 五、如何打赢突袭战 六、萧干的攻心计 七、一让再让 八、轻取居庸关 拾贰 燕京陷落 一、胜利如此容易 二、再起波澜 三、坐地起价 拾叁 最后的谈判 一、势在必得 二、据理力争 三、西京迷云 四、最强力证 拾肆 燕京回归 一、障碍重重 二、尘埃落定 三、燕京回归 四、幻象之下 拾伍 招亡纳叛 一、又一个改变历史的人 二、危机降临 三、张觉之死 ? 拾陆 大辽灭亡 一、山后诸州 二、郭药师与常胜军 三、弄巧成拙 四、大辽灭亡 拾柒 大宋危机 一、你来我往 二、死亡与投降 三、燕京保卫战 四、逃跑的统帅 五、不义的义胜军 ? 拾捌 皇帝的选择 一、宋徽宗的心思 二、曲折的内禅 三、换了天下 拾玖 汴京保卫战 一、逃跑与坚守 二、危城孤忠 三、汴京保卫战 贰拾 战败的代价 一、使者遇上使者 二、狮子大开口 三、割地赔款 四、大肆搜刮 贰拾壹 李纲罢相 一、勤王之师 二、谋划与变化 三、李纲罢相 四、伏阙上书 五、“六贼”覆灭 贰拾贰 金军撤离 一、李纲复相 二、金军撤离 三、意外横生 四、太上回銮 贰拾叁 再次背盟 一、认赌不服输 二、太原解围战 三、李纲的困境 四、矛盾的出征 贰拾肆 金军再南下 一、惨败连连 二、愚蠢的代价 三、战地使者李若水 贰拾伍 接连失地 一、太原终陷落 二、替罪羊李纲 三、城亡人亡 四、绕道而行 贰拾陆 黄河失守 一、悲喜交加 二、怀州陷落 三、黄河失守 四、失败的交割 贰拾柒 再围汴京 一、又一次围城 二、两路合围 三、汴京攻守战 四、战和不定 贰拾捌 汴京陷落 一、神兵出战 二、汴京陷落 三、最后的谈判 四、赔不起的赔款 贰拾玖 北宋亡国 一、皇帝一去不复返 二、皇族尽为囚俘 三、无用的挣扎 四、谁来统治我们 五、北宋亡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