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余秋雨散文精选

余秋雨散文精选

  • 字数: 313
  • 出版社: 长江文艺
  • 作者: 余秋雨 著
  • 商品条码: 97875702402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余秋雨先生亲自作序、甄选篇目、全新结集出版而成。全书分为四辑:“路记”“逸思”“自己”“心碑”,收录了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中的经典篇目《都江堰》《道士塔》《抱愧山西》《风雨天一阁》等,以及其近年来的散文新作《天地元气》《门孔》《我和妻子》等共56篇,另附余秋雨序一篇及余秋雨文化档案。这些篇目全面反映了余秋雨多年来文化、文学以及人生的清晰脉络,从中可洞悉中国人精神主脉的发展,读懂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追寻华夏文明的精神脊梁。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是中国当代当之无愧的“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精彩导读
跋涉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向往。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千年的辉煌碎在脚下,祖先的长叹弥漫耳际。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暂且遮住了历史的凋零。 但是,换一种眼光看,废墟未必总是给人们带来悲哀。在很多情况下,废墟也可能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进步的指向;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前行的障碍。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让人生把全部终点当作起点。营造之初就知道今天的瓦砾,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在这里谋划,因此废墟是出发。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埋下了一个民族蹒跚的脚步。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话语极少,气氛极重,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苍凉的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归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或许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大地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颤抖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了宽大的怀抱。 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只有在现代的热闹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的沉思中,废墟的存在才上升为哲学。 因此,古代的废墟,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然而,我们现在似乎发现了越来越多更惊人的废墟,一次次颠覆着传统的历史观念。 例如,考古学家在非洲加蓬的一个铀矿废墟中,发现了一个二十亿年前的“核反应堆”,而且证明它运转的时间延续了五十万年之久。既然有了这个发现,那么,美国考古学家在砂岩和化石上发现两亿年前人类的脚印就不奇怪了。对于巴格达古墓中发现的两千年前的化学电池,更不必惊讶…… 这样的废墟,不能不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理由也产生了怀疑。 人类承受不住过于宏观的怀疑。因此,只能回到常识,谈论我们已知的短暂的历史。从此,对废墟,只敢偷眼观看,快步绕过。 不错,正如前面所说,废墟是课本。但是,这显然是永远也读不完的课本。我们才读几页,自己也成了废墟,成了课本,递交给后人。 后人能读出什么呢?那就不是我们该问的了。 这么一想,我们禁不住笑了。 废墟,让我们爽朗。 都江堰 一 一位年迈的老祖宗,没有成为挂在墙上的画像,没有成为写在书里的回忆,而是直到今天还在给后代挑水、送饭,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一匹千年前的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是直到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当然无法相信。但是,由此出现了极其相似的第三个问题——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遗迹,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这样的奇事你相信吗? 仍然无法相信,但它真的出现了。 它就是都江堰。 这是一个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说,把它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 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其实细细想来,它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万里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展现了一个民族令人震惊的意志力。但是,万里长城的实际功能早已废弛。都江堰则不同,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说得近一点儿,有了它,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 它细细渗透,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万里长城短。或者说,它筑造了另一座万里长城。而一查履历,那座名声显赫的万里长城还是它的后辈。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因为要去青城山玩,要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是本能地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去。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在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汇,聚汇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唰的一下裁割为二,直蹿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儿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三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三世纪出现过一项并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据我所知,这项任命与秦统一中国的宏图有关。本以为只有把四川作为一个富庶的根据地和出发地,才能从南线问鼎长江流域。然而,这项任命到了李冰那里,却从一个政治计划变成了一个生态计划。 他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灌溉。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没有资料可以说明他作为郡守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行政纲领。 中国后来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杰出学者选拔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竭力钻研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故事,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四百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三米的“三神石人”以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居然就是李冰的雕像。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那是李冰的儿子。 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女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她由此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四 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是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 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一定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能感觉到它的砭肤冷气,估计是从雪山赶来的吧。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人对自然力的调理,居然做得这么爽利。如果人类做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做了哲学总结。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做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 那天我带着都江堰的浑身水气,在青城山的山路上慢慢攀登。忽见一道观,进门小憩。道士认出了我,便铺纸研墨,要我留字。我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目录
第一辑 路记 跋涉废墟 / 003 都江堰 / 005 道士塔 / 011 沙原隐泉 / 020 阳关雪 / 024 抱愧山西 / 028 风雨天一阁 / 047 白发苏州 / 058 上海人 / 065 远方的海 / 079 稀释但丁 / 089 谁能辨认 / 091 古老的窄街 / 096 追询德国 / 099 第二辑 逸思 天地元气 / 105 拼命挥手 / 110 白马 / 112 不要等待 / 114 三个目标之后 / 116 你比你更精彩 / 119 关于尊严 / 126 他拒绝了 / 128 我满眼是泪 / 131 消失 / 133 棍棒 / 134 跑道 / 136 蟋蟀 / 138 使谎言失重 / 140 君子之狱 / 142 文化是一条大河 / 153 文化的孤静品相 / 154 文化的陌生品相 / 156 文化的天问品相 / 158 厌倦 / 160 自大为羞 / 163 第三辑 自己 因悟而淡 / 169 寻找 / 177 手表 / 179 一则证婚词 / 181 头面风光 / 184 教师的黑夜 / 191 世纪日记 / 198 我和妻子 / 201 第四辑 心碑 中国文脉概述 / 231 黑色光亮 / 267 魏晋绝响 / 276 唐诗几男子 / 293 黄州突围 / 313 断裂 / 327 生命宣言 / 337 三剑客 / 344 两位大学者 / 353 他们的共性 / 356 门孔 / 362 巍巍金庸 / 378 仰望云门 / 386 附:余秋雨文化档案 历史将会敬重(代跋) / 399 名家论余秋雨 / 407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 40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