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抗战大后方的陕西

抗战大后方的陕西

  • 字数: 440
  • 出版社: 西南大学
  • 作者: 编者:赵国壮|总主编:潘洵//周勇
  • 商品条码: 978756972737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南大学潘洵教授主编、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分省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叙述全面抗战时期的陕西相关情况。其中第一章主要讨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陕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及交通情况,以期对此一阶段有一个概略性的了解。第二、三、四、五、六章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教科文卫5个重要方面分析陕西的抗战贡献及历史地位。第七章聚焦陕甘宁边区,用例举法叙述了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及历史贡献。
作者简介
赵国壮,1980年生,男,汉族,河南南阳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东亚)糖业史、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糖业练制研究--基于四川糖业经济的考察》《抗战时期四川手工行业融资问题研究》《抗战大迁徙实录从书·工业重塑》等多部学术著作。
精彩导读
陕西简称“秦”或“陕”,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称为“关中天府”和“厥田上上”,“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曾长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陕西省政局经历由民国初年的动荡到1937年前较为稳定的过程,同时,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也进一步凸显了陕西省的政治地位。1928-1930年的特大旱灾,迫使国民政府及地方政府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推动了陕西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国中期以后,陕西省经济中心从三原、泾阳等地南移到西安。(如图1-1) 一、陕西的政局变化及政治地位 二十年来,陕境平安日少,骚扰时多,兵防驻,匪盘结,无一不赖地方给养,饷之筹付,县长已用尽全副力量,其他庶政,不过敷衍而已。 --陕西建设厅:《陕西建设概况》农林篇,陕西建设厅1932年版,第2页 1911年武昌起义后,陕西革命党张凤、井勿幕等人联合哥老会,率先响应革命号召,陕西率先独立,然而,因革命党人自身的因素,陕西政权很快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洋军阀进入陕西地区控制西安政局,先有陆建章督陕,后有陈树藩乱陕,使陕西政局错综复杂。1925年7月,国民军孙岳部及李云龙部相继从河南进入陕西,与杨虎城部配合,进攻西安,驱走了吴新田。同年8月,在冯玉祥的建议下,段祺瑞政府任命孙岳为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为军务帮办,陕西基本上成为国民军的势力范围。1926年1月,李云龙继任陕西督军,同年4月,刘镇华率大军第二次进入陕西,围攻西安,陕西政治瘫痪且生灵涂炭。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全民族抗战爆发前的陕西局势 第二章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西政局 第三章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西军事 第四章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西经济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西社会 第六章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陕西教科文卫 第七章 陕甘宁边区的形成及其对抗战的作用 结语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