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散论

高等教育多元发展散论

  • 字数: 240
  • 出版社: 西南大学
  • 作者: 陈斌|
  • 商品条码: 978756972923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稿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一是从理论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可能,包括培育实践智慧、注重高质量发展、重视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发展新型智库等;二是描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式与图景,包括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流大学精神等;三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路径探索,包括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重视战略规划建设、重申地方大学发展理念;四是从招生考试改革的角度探索多元人才选拔方式,包括深入推进高校招生录取中的综合评价、扎实推进新高考改革等。
精彩导读
三 转型视域下的教育现代化启示 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史,,其间交织着中国教育的痛苦和希望。我们不禁感慨中国教育在清末时期的命运多舛“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因而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延宕的教训和艰难历程 (一)批判与反省 中国传统文化中桎梏因素导致了“文化惰性”其中泛道德主义就是这种因素的代表。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给子孙带来光荣和自豪的同时,也留下了特有的沉重文化包袱。泛道德主义便是其中之一,近代中国士大夫面对汹涌的西方文明而讥之为“奇技淫巧”。在近代中国的改革史上,这种于事无补的泛道德主义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转型中,道德不是成为规范、推进现代化进程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而是成为阻碍遏止其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是反动因素。我们应该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对文化进行批判和反省,抛弃那些文化中的糟粕,融合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以提升传统文化的品位,以使传统文化“本土化”“民族化”和“中国化”。我们不能无视文化传统,但更不能用泛道德主义闭目塞听来阻碍教育的发展。 (二)务实与创新 文化教育的创新必须基于历史,因而必须承认文化传统的持久性和保守性。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具有“卡里斯玛”(Charisma)效应,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文化传统的丧失就意味着文化的失序,从而导致社会行为的失范。\\\"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由全盘排斥拒绝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趋势。比如:作为中国“文化古董”的书院,因其无法生产坚船利炮,结果被无情地推人历史的角落,被统统改造成近代学堂。
目录
第一篇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001 第二篇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067 第三篇 地方本科高校发展/105 第四篇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169 参考文献 /2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