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小文99
字数: 195
出版社: 长江文艺
作者: 马未都|
商品条码: 9787570240579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1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文化学者马未都近二十年撰写的99篇序跋随笔,以“小文”见大义,从收藏、艺术、文学延展至生命哲思。全书分“知行”“敬畏”“累积”“承荫”“玩味”五辑,既为《大漆家具》等学术著作作序,亦为《唐诗三百首》等大众读物提笔,更收录其个人作品《背影》《观复嘟嘟》的序跋心语。 马未都以编辑出身的缜密与藏家独到的视野,在千字短章中梳理99本书的文化脉络。文字洗练,见解犀利,摒弃浮夸赞誉,直指文化内核。本书无鸿篇巨制的沉重,却以“边角料”的轻盈折射中华文明的丰厚。 书中特别添加视频二维码,扫码可听作者亲述成文背后的思考,让序跋不再是附属,而成为独立的文化对话。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文化学者,在文物研究、文学写作、文化传播等领域均有建树。 1996年,马未都创立新中国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目前在北京、上海两地设馆。 马未都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他与时俱进,以《百家讲坛》《收藏马未都》《观复嘟嘟》《博物奇妙夜》《国宝100》等优秀节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创意下,旗下“观复猫”品牌创立,观复博物馆拥有了更年轻化的传播方式。 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背影》系列,《马未都讲透唐诗》《马未都讲宋词》《演讲与讲演》《茶当酒集》《中国古代门窗》《瓷之色》《瓷之纹》《玉之器》《景泰蓝前世今生》《国宝100》,以及《醉文明》系列、《观复猫》系列等文化艺术类图书。
精彩导读
★ 序 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这本小书的写照。我为各类书写序与跋的时候,并没有其他想法,直到有一天忽然觉得这些年零敲碎打的文章可以结集出版,心中难免一动。从那一刻起,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 我年轻时是一个职业编书者,对书的序与跋情有独钟。序放在书首,如戏之序幕,曲之序曲,可以为书定个调子,也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该书的内容;而跋则置于后尾,有个小结,让自己与读者一同心安。 这些不是每一位读者都在意的。我见许多人读书急不可耐,一下子迅速翻上几页,甚至翻至书中读起,还读得津津有味。这让人大惑不解。我以为读书可以粗读,也可以精读,但万万不可半途而读。读序可以事半功倍,品味书中奥秘,当从序始。 这就要求序言之有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可惜今天许多书的序不是这样,溢美之词多于中肯之见,阿谀之意湮没真实之情,让序变得空洞无物,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至于跋,除了感谢一圈已无其他。 本书看似杂乱无章,却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因为这些小文都是我自己在夜深人静时一笔一画写的,都有手稿为证。我年轻做编辑时,从未想到能为自己作序,更没想过为他人作序。没想到人过半百之后,竟然喜欢上写这类小文。先读其书,再想如何动笔,大多数文章都控制在千字之内,为的是让读者有耐心读完。 这本小书涉及至少99本书。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文学有科学,有旧作有译著。许多书我读时深受感动,庆幸自己能有机会为其作序。作为一名曾经的编辑,幸福莫大于此焉。作为读者,读此书至少可以了解99本书的脉络,是另外一种幸福。 《小文99》前身是《小文65》,几年来补充及修订,使之丰满。我会继续写下去,拾遗补阙,集腋成裘。许多书作序前逼迫自己认真想通某个问题,方可谨慎下笔,万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乃为人作嫁的准则。 语轻意重,谨为自序。 ——马未都/乙巳惊蛰 ★ 知行/相识相知,苦乐共行 我是先喜欢瓷器后喜欢木器的,从鉴定角度属于先难后易。中国古陶瓷跨度大,浩如烟海,一个外行人入门非得下番苦功夫,否则难以成事。古家具则不然,属于先易后难,进门容易,越往后越难,尤其我和张德祥先生认识的那些年,全中国无人作假。仿做古典家具仅有外贸公司残香一炷,君子坦荡荡,也没有人刻意作伪,只是为了换取外汇,因而当时硬木家具无伪可辨。 当时因出口限制,外贸仓库积压了许多紫檀黄花梨家具,红木家具倒是香饽饽,卖得比紫檀黄花梨家具还贵。北京那时有许多家信托商店,天天都可能出现被某个家庭淘汰的今天看是国宝级的古典家具,价格之低廉,今天说来听着都晕,让人感到世道实在不公平。 我就是在这种不公平的年月结识张德祥先生的。他年长我几岁,性格温和,说话风趣,对老北京那种圆熟的处世风格得心应手。我那时在出版社当编辑,正赶上文学趾高气扬、文物低三下四的时代,但被他三两句闲篇儿弄得心驰神往。交谈中,可以看出张德祥对古家具的熟悉和热爱,所以我们的相识相知得以延续二十多年。 德祥先生虽然只年长我几岁,但这几岁是要命的几岁,让他在“文革”前成人,让我在“文革”时懵懂。我们的心理之差有两代人的鸿沟,他的出身和经历让他谨小慎微,凡事瞻前顾后,不像我永远都觉得光明在前,无所顾忌。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让我们在一起时风趣无边,有点儿像说相声一样地一唱一和。 那段日子,我们经常结伴出行,以苦为乐。记得一次去天津,住下时已近半夜,三张床的招待所房间只住我们两人,13元一张床,我意欲租下那张空床,防止半夜入客惊醒我们,可他说省下的就是赚的,千万不要高消费。果不其然,下半夜招待所成心安排一个客人入住,客人蹑手蹑脚进屋,未开灯,一脚踢翻了床边的脸盆,惊得我们一宿未睡踏实。 这些生活中的喜剧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友谊。德祥先生是除陈梦家、王世襄前辈收藏大家之外最早涉足古家具收藏的人了。由于工作的缘故,他很早接触传统家具,很早认识王世襄先生。我与王世襄先生的相识还是他引见的。那时王先生孤独得很,一见我们去他家就舍不得让走,说东问西的,全然没有后来众星捧月的辉煌;很多时候夜深人静了,仍不见王先生有倦意,我们也很乐意奉陪。记得每次从王先生家中告辞,我们俩骑车一出芳嘉园胡同口就要分手,他向南,我向北,在清净的夜空中留下一串响亮的车铃声。 在家具收藏中,德祥先生为我指过许多路。他家处城南,城南有买卖传统,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我特佩服他玲珑八面的市井哲学。我从小在军营长大,见的都是立正稍息的军人作风,而他却是商人后代,又从小赶上各类革命,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每次一起去买家具,他都会拖我的后腿,嫌我出价愣,扰乱行情;而我总嫌他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会丧失战机。 后来想起这些,恰恰是我们俩之间的性格互补,成就了我们两个人后来的收藏。德祥先生慧眼识珠,总能在别人翻捡过的滩涂上捡拾到最耀眼的珍珠。他的多件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都是收藏界的奇迹,都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些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凭借他超凡的眼力和耐心。他自成一套家具理论,我以为是家具研究史上最生动最直接最有效的理论,完全是实战的结果,打败光说不练的理论家易如反掌。 与德祥先生聊天基本上离不开专业,他是我见过最发自内心热爱传统家具的人。二十多年前,没有任何功利思想,喜欢收藏古家具的人,北京市掰着指头数不完两个巴掌,而德祥先生的眼力及经验堪称魁首。1992年,我说陶瓷,他说木器,出版了第五次收藏热最早的相关书籍,回首一想,已近二十年矣。二十年来,古家具由破烂变成国宝,作伪与辨识共同成长,留下的印迹清晰可见。 德祥先生善说不善写,与我多次念叨的经验之谈总未成书。其实我一直在等待他的书出版,想必一定有意思,一定不同那些拾人牙慧的所谓专著。他有他的经验,比任何人丰富;他有他的观点,比任何人扎实;他是一个跨越了新旧时代老派的人,因而兼具新旧时代收藏家的气质。 德祥先生以自传体出书,让我也窥见了老友兼兄长为我所不知的点滴,其实人生都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组成的,汇成小溪,终成江海。 谨以为序。 2010.4.1 —本文原为杨丽凡《大收藏家:古家具专家张德祥》序 ★ 知行/打眼,不冤不乐 打眼是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新上路者往往像一个踌躇满志的猎人,刚愎自用,趾高气扬,无视路途荆棘密布、野兽出没,满眼只有猎物,没有危险;而长途跋涉者遭遇过蛇咬,变得缩手缩脚,常怀井绳之虞。以愚之见,这门课程的复杂深奥超出任何初学者的想象。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绵不绝的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具有的文明史已逾五千年,况且今天许多收藏品还早于这个时代。各类新石器时期文化的证物至今还在收藏者中流传,传递着古老而诱人的文化信息。面对这样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文物信息系统,每一个智者都渺小得不能再渺小,所掌握的知识再丰富也不过沧海一粟。文明的积累在此刻的力量,轻而易举掀翻任何蔑视它的好事之徒。 这个好事之徒就是我们自己。在物阜民丰的时代,收藏的乐趣在坊间传染蔓延,据古人之物为今人所有,此乐趣妙不可言。人性的弱点就在这妙不可言中一点点展现。面对诱惑,不再评估自己的能力,孤注一掷,以博弈心态上场,后果甘苦自知。 官方提倡的全国性收藏热自北宋、晚明、康乾、民国至今已是第五次,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历代仿品尽在其中。此次收藏热度之高、幅度之广超过历次。稍有不同的是作伪的质量,做套的手段花样翻新,前无古人。收藏本是个人与千军万马作战,不死已是英雄,别奢望再不负伤。负伤对一个明智的收藏者来是耻辱,而是一种光荣。 白明学兄将自己在途之伤展现于世,是他的高明之处。按旧时古玩的习惯做法,打眼后往床下一塞,眼不见为净,羞于见人。有勇气讲述自己可能被别人耻笑历史的人,尤其令我钦佩。不要说业余爱好收藏者,即便专业人才,即便国宝大师,打眼看错亦是家常便饭。几十年来,我经历、看过的不计其数。这个领域没有神仙。 私有意识出现于人类社会那一刻起,生活变得丰富起来,随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戒贪。人性的弱点是会被人利用的。防止打眼,戒贪极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认真地学习各类知识。从这点上讲,本书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本指示收藏的专业书籍。读者应该珍重白明先生的经验之谈、切肤之痛。勇于面对收藏之路的荆棘乃至陷阱,关键是事后的总结修正。读此书不单是听别人上当的故事,而且要弄明白人生的一个道理。 我说过,文化的乐趣是终生的乐趣。从这点上讲,打眼也是一种乐趣,体味痛苦,充实知识。古人云,不冤不乐,就是这个意思。 是为序。 丙戌大寒 ——本文原为白明《打眼》序 ★ 敬畏/记录过往,淡看生死 父亲去世的日子里,我才对生死有了切肤的感受。我轻易不落泪,那天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双泪长流。人生唯有一死真真切切,后辈既无法挽留,也无法给予补偿,只能拊膺长叹,体会生死离别之痛。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课,本人无法选择,也与本人意志无关。随着年龄增长,我能渐渐感觉到死亡的逼近。一个人活得再好再久,也是活一天减少一天,死亡虽不知哪天到来,但它一定在终点等着你。李白说得实在:“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诗言志,亦可言情。 我写不了诗,但可以写文。写文悼念死者,算是给心灵一个慰藉,所以自父亲去世后,我开始动笔写悼文。那一年,我已过知天命之年。 自打为父亲写悼文开始,发现身旁去世的朋友忽然增加,年长年近年轻者皆有,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一声叹息。别人的生死,实际上是自己的镜子,清晰可见。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五蕴色受想行识,四谛苦集灭道,无一不伴随人的一生,有的自我可以感受,有的则是旁观者清。 我年轻时喜动,好交友,忘年交,莫逆交,肺腑交,布衣交,管鲍之交,萍水之交,物外之交,患难之交,等等。与人交往乃人生第一快事,可以知人事,懂人情,晓人性。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习成长,相知相融,不论活得好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生。 生死是个哲学命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老子说:“出生入死。”先哲们说得深奥且明白,但后人是否能活得明白,却是一生要面对的问题。活得明白,说易做难;大多数人出现实际问题时都有糊涂至少犹豫的时刻。我们的人生要明白什么? 首先要明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个偶然。世界对你重要,你对世界并不重要。即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世界离开他也照常运转,何况我们一介平民。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要珍惜自己,珍惜自己存在的意义。 其次要懂得人生是在活出一个道理。凡事都有潜在的规律,不论你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它依然会按事先的轨道运行。吻合规律就可以活得精彩,打破规律就会受到惩罚。明白人会借势而为,即使逆流而上。 再次要知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是有命数的,自己不知,不代表上天不知。每个人自打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奔向死亡的目标。路途漫漫,荆棘密布,但一路会有风光,会有四季,让人领略生命之美丽,死亡之神圣。 我陆陆续续地写的悼文就是记载各色人生。这里有亲人,有名人,有素人,他们每一个人都与我或多或少地有过交集,养我教我帮我助我。记录他们是我对他们人生的最后一份感谢,人生就是如此奇特,阴阳两隔时,纸笔居然能尽情肆意。 如果天以假年,我会继续写下去并续集出版。首集写了二十五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的父亲,他的人生第一张照片放在扉页,以纪念他对我和弟妹的养育之恩。 是为序。 辛丑二月初八 ——本文原为马未都《背影》序 ★ 累积/三位一体,解读唐诗宋词 文学是人类最早的精神追求之一,诗歌是文学最初的表达形式。我猜想诗歌一定出现在文字之前,先是口头情感的表达,情至而生,感随而发;当后来文字出现,并且其数量积累到足够表达文学含义之时,诗歌就被记录了下来,成为文学初始。 先秦的《诗经》不仅成为六经之首,还是纯文学的启蒙。时隔两千多年,当我们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仍有跨越时空的向往,仍有莫名其妙的激动。诗歌经过两千多年的磨砺,终于来到了大唐王朝。唐朝人以其张扬的个性、细腻的心性,将古诗修整得择方得法——制格入律、平仄粘连、声调依韵、用典对仗。凡此种种限制手段,无非是让诗歌焕发青春,戴着镣铐跳舞,匹配大唐这个恢宏时代。 于是,这近三百年的诗歌被后世统称为唐诗。唐诗之全面,囊括了整个时代的全部情感,包含了整个时代的丰富生活,成为一部唐代的百科全书。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每每回首仰望,唐诗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紧随唐之后的宋朝,虽仍喜作诗且存世量是唐朝数倍,但仍无法与之比肩,其高其深其宽其广均稍逊一筹。于是,收敛的大宋另辟蹊径,改齐整律绝为参差长短句,注重声韵,依曲填词,唱先吟后,仅词牌就逾千,不能随心所欲之时,还可自度作曲赋词。因此词之形式变得丰富起来,表达情感如意,记录故事应手。而这些词作,在宋朝成为历史之后,被后世泛称为宋词。 唐诗宋词总共延续了六个多世纪,成为中国文学的双璧,雕镂琢磨,熠熠生辉。此后的日子里,文学形态无论发生何变化,戏曲、小说、电影、电视,其受众广至贩夫走卒,其领域深至乡间里舍,都无法与唐诗宋词的伟大成就相提并论。而唐诗宋词永远是雨过天晴的彩虹,高悬天空。 唐诗宋词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最佳文学营养,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因此生动、健康、圆融,继而丰富多彩。无法想象没有唐诗宋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没有唐诗宋词滋养的文学会多么地干瘪。 然而,诗词毕竟是文学中的文学,需要适度做一些解释,以期更多读者能加深了解。这套书将唐诗宋词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词人的身世,以及文学技术性分析融合起来,三位一体,让读者事半功倍地去了解唐诗宋词。此种解读方式,恕我孤陋寡闻,未见有同类。于是经两年辛劳,将新作呈献给读者。 我年轻时以文学为生,文学曾是我的挚爱,我又自认为对文学有敏感的判断,所以当新冠疫情给了我充足时间时,我下决心动笔写这部想了半辈子的书——我个人对唐诗宋词的解读。 这套书两卷五册(唐三宋二),共写了六十八位诗人、四十四位词人,计一百一十篇,一般读者熟知的诗人词人都囊括其中,读完这套书会较全面地了解唐诗宋词及其历史背景,学习事半功倍,乐趣享受一生。 是为总序,唐诗宋词皆同。 另各附后记。 辛丑重阳2021年10月14日 ——本文原为《马未都讲透唐诗》《马未都讲宋词》自序 ★玩味/野蛮才是文明的动力 人类的文明史严格地讲是一部不文明史。因为最初的人类相互杀戮,弱肉强食,毫无怜悯之心。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至今生活在这个星球实属侥幸。度过了黎明前的黑暗,人类才得以喘息,开始思索一个问题,我们是谁,将向哪里去? 我们自诩已进入现代文明,跨过农业文明,走过工业文明,进入信息加智能革命,未来理应一片光明。我们在探索宇宙空间和脱氧核糖核酸时,打开了前人从未打开过的宏观与微观的窗口,内心颇有一丝得意。其实,这在上苍眼中,显得十分幼稚可笑。我们已获得的有限文明,并不是由明进的,而是由野蛮推进的,野蛮是文明最大的动力,“文明”其实非常懒惰。 《进击的智人》在讲述这一过程时,讲述得颇为认真且饶有兴趣。人类今日壮大,成为可以灭杀一切的物种,也成为可以毁灭地球的物种。如果有一天人类即将告别这个星球,我们又有机会反省一下的话,我们从哪一天哪一刻起踏上不归路?是发明了这个星球自己不自然生成的化合物,还是发明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是培养出人类无法抵抗的超级病毒,还是依赖人工智能生老病死?人类在匮乏的日子造就了自己,那在富裕的时候还能继续造就自己吗? 问题多多,几近无法解答,甚至无从下手。人类在今天实际是慌乱的,毫无章法。甚至连人类发展初期的共情都丢失殆尽。今天的人类,相助不及相杀,相助是假象,相杀是愿望。只不过文明让我们把野蛮打扮一番,捧上鲜花登门。自文明以来,我们所有的最先进科技,首先应用在杀人武器上,至今仍毫无悔意还变本加厉,以致我们人类今天的处境不比两三万年前濒于绝种时强多少。 可我们浑然不知,全世界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都把未来战争当作头等大事,武器的进步呈几何级增长,杀人概念的翻新让人痛心疾首。人类走到丰衣足食这一步多不易啊!曾经的母爱让人类的儿女日渐强大,这种爱护弱者的高明之处今天回想起来无比温馨。我们身体的改变与脑容量之间的改变,让人类脑力与体力匹配得更佳。人类在远古动物界中由弱小逐渐强大起来,聪明起了决定性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亟需科学帮助,文学辅助。这本书抽丝剥茧,始终拽着人类生命这一游丝,小心翼翼地从远古走来,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认识自己。这一本书有两本书的量,作者也标明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依我看,此书分上下篇章为佳,因为上篇是自然法则,下篇是人文法则。 人类文化还没有产生时,依然有那时的文明,欺软怕硬,委曲求全,抱团取暖,这种“文明”最为纯朴,反为生存赢得机会;人类获取文化之后,阶级产生,有了领地意识、私有财产,人类立刻变得无比贪婪,人不如兽,还用发明的文字戕害同类,戕害动物。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对动物仍缺乏一颗善待的心。 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动物的处境,实际上就在看我们自己的处境。这是一个生存的镜像反映,人类实在是假聪明,特别自以为是,又缺乏制约条件,想想真不寒而栗。 毫无疑问,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利弊相随。好处是几年即可获得过去一生的信息,坏处是在海量信息中不知所措。读一下河森堡的《进击的智人》会有收获。据说是作者的处女作,能有如此高度,印证了古语:后生可畏。 揆古察今,深谋远虑。 是为序。 戊戌十月初五夜 ——本文原为河森堡《进击的智人》序 ★跋 我特别愿意讲因果,凡事皆有因果。我年轻的时候做文学编辑,你们知道的文学大家我差不多都认得。 年轻的时候,我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文学不是一生的事,它是半生的事。年轻人喜欢文学非常正常,因为有憧憬,对未来不知。到岁数大的时候,我希望生命科技有突破,让我活到100多岁,等我到了那个自己所认为的晚年,而不是别人所认为的晚年的时候,如果有精力,我可能写一本小说,书名都想好了,就叫《我的后半生》。 我甘心做编辑做了整整十年,新中国成立70年里文学最为辉煌的时刻,因为有十年特殊时期的文化禁闭突然释放,在这十年的文学编辑生涯中,我认识了诸多作家,很多文学才子。给这些作家当编辑的时候,我自认为是个好编辑。 比如说,我书架上有一本王朔的小说《空中小姐》,前一阵我无意中拿起来翻了一下版权页,写得非常清楚: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责任编辑:马未都。现在想来也是很有趣。 我之前也写过小说,作家出版社曾经给我出过一本小说集《记忆的河》。这本小说集的序是著名作家林斤澜为我写的。林斤澜先生有着“短篇小说之王”的称谓。林斤澜曾是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温州人。当年北京作家团访问法国,温州作家协会举行盛大的宴会,说温州终于有一个牛人出现了。林斤澜先生与汪曾祺先生齐名,所以能请到林斤澜先生帮我写序,我感到十分荣幸。这件事虽然过去30多年了,我依然十分清晰地记得他为我作序之好,是我不能及的。 我还有一本相对专业的书,写的是中国古代门窗。《中国古代门窗》这本书在 2003 年获得了中国国家图书奖。当时国家图书奖两年评一回,30万本书里就三个一等奖,第一本是《永远的三峡》,第二本是七卷集的《中国书法史》,第三本就是《中国古代门窗》。这本书是罗哲文先生为我作的序。到今天虽然两位老师都不在世了,但我依然记着这些老先生曾经为我写的序。 我作为一个职业编辑,看书都是先看序,我发现很多序写得不好。好多人都是在无原则地说话,我一定不会这样去做。尤其落到白纸黑字上。 一本书怎么能够引导人家入门,序非常重要,就像听音乐会有序曲,看戏有序幕。我写序的时候每一本都认真对待,书我一定要看,而且我一定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个书从某一个侧面是有过人之处,或者是有好处的,是值得留下一篇文字的。 《小文99》里,有一篇跟喜文化相关的序,是我认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18岁我就认识她,她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最后在中央芭蕾舞团跳《白天鹅》,当时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后来当她到50多岁的时候出了本有关收藏的书,想请我来作序。你很难想象从小学芭蕾舞的人跟收藏有什么关联,但就有关联,我就写了这个序,所以序一定要有一个导入。 关于《小文99》,我一开始没有意愿出成书,只不过写的多了,就逐渐有了意识,可以结集出版。很有意思的是,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并没有发现过去有这类把序言结成一本书的书,我想我来做这么一本,应该会很有意思,你捏着这本小书就看了其中包含的 99 本书的基本梗概。 所以说,把这样一些零散的文章结集出版,对我来说其实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等书再版的时候,我就不停地淘汰里面写得不好的,或者过时的。将来在我新的博物馆里,我想开出一片读书角来,把每一本书的原始状态,包括作者送给我的书,还有我的手稿摆在那个角落里,让你们看看每一本书的成书过程。我心想,我一定要对得起这件事。 ——马未都/2025年4月
目录
知行 看不见的精神享受/003 凿枘工巧,器道合一/006 凿枘工巧,坐具中的精神信仰/009 大漆家具,高格雅宗/011 相识相知,苦乐共行/016 坐卧其间,有山林之思/020 智慧之光,力透椅背/023 古人的情趣及憧憬/026 隔着时空与古人沟通/028 粥鼎相随朝复暮/030 宣德炉,与文人雅士交相辉映/032 宗古人之妙法,探宣炉之真谛/034 淬火涅槃,惊艳世界/036 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有喜/038 工艺之光/041 收藏之乐/043 陶瓷之美/045 捉刀代笔/047 时光技艺/050 打眼,不冤不乐/055 敬畏 从容的告别/061 记录过往,淡看生死/064 慎终追远,感悟生命/067 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要读三百首/069 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072 慈悲与智慧/075 于世俗喧嚣中,聆听梵音/080 佛道相融不抵,散放文明之光/083 无门之门,敬畏之心/086 一本关于陶瓷的小书/089 大千世界,皆是颜色的天地/091 千文万华,星汉灿烂/093 入艺术深处,悟根源之美/096 汉画无声,可知喧嚣/099 版画中的帝都温情/102 庄敬中正,坐以修身/105 百盒千合万和/107 解读我们的文明成因/109 薪火相传,延续文明/111 新瓶旧酒,温润醇厚/112 累积 观复猫钻进古画探玄机/117 原来历史如此有趣/120 呆萌而有文化的猫/122 国宝 100,件件精彩/125 生命世代,国宝万载/128 三位一体,解读唐诗宋词/130 随方就圆讲唐诗/133 顺势而为论宋词/136 长长的话慢慢讲/139 纸上宝石,书中蝴蝶/142 屏具:曲径通幽,达至中庸/145 寒夜客来茶当酒/148 茶酒两生花/150 短长都罢,要活得明白/152 偷得浮生半日闲/154 最美好的时光/156 我的口舌之快/158 沉醉文明,共享文化/160 浮沉之间,醉享文明/162 醉说文明,人生快事/164 承荫 手艺中国/169 工匠精神,照耀千秋/172 用五十枚钱币串起的极简中国史/175 社火娱神,香火娱人/178 民族的,世界的/181 以漫画读博物馆,文化不再抽象/183 紫禁城的记忆/186 笔墨纸砚的文明魅力/190 观复猫眼中的二十四节气/194 重构节日的温情/196 二十四节气中的人间冷暖/198 寸小之器,大千世界/202 葛老的戏剧情结/204 蒙古大漠的历史遗珍/209 雕风镂月话吉子/211 著书于天明之时/213 门窗:让生活柔软,让建筑多情/215 华衮灿烂,锦上添花/218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21 与孔子对画/223 玩味 行走在书中的猫/229 观复猫的出现是个宿命/232 四虚可及喜乎欠/234 让世界爱上猫/236 观复猫的诗与画/239 四季轮回,生命不息/241 野蛮才是文明的动力/243 尼安德特人:我是谁/246 不正经西方思想史/249 寒夜的音乐篝火/252 光影下的黑白/254 穷游野导/256 镜头之下,见证历史/258 随手一拍,幸福自来/260 含香体素,寻觅本真/262 建筑与烹饪,美美与共/264 小物语,大情怀/267 奇葩逸丽,淑质艳光/269 雅重的“三分半”书/272 跋/27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