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专利实务热点、难点实战教程

专利实务热点、难点实战教程

  • 字数: 304
  • 出版社: 知识产权
  • 作者: 王宝筠,那彦琳
  • 商品条码: 978751309998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出版《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战教程:逻辑、态度、实践》《专利审查意见答复实战教程:规范、态度、实践》之后,本书是著者的第三本,著者在深入学习权威著作,例如《以案说法:专利复审、无效典型案例汇编》等内容后,学以致用,进一步完善逻辑主线分析专利发明构思,并从理论层面对公知常识、专利客体、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分析。本书文字活泼,非常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可作为专利代理师提升实务技能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参考材料。
作者简介
王宝筠,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国内电学部主任、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师资库专家、首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师资库专家、朝阳区高端商务人才青年英才、2019年度北京市优秀专利代理人、北京市专利代理师协会青年委员、中车集团知识产权外聘专家、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会员、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会员。王宝筠所代理的专利申请,累计11件获得中国专利奖,名列全国各专利代理师之首,出版专著《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战教程》《专利审查意见答复实战教程》。
目录
第1章 再解逻辑主线、补充撰写技巧/ 1.1再解逻辑主线/ 1.1.1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的主要工作不是撰写/ 1.1.2确定发明构思与厘清逻辑主线/ 1.1.3逻辑主线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4逻辑主线的贯彻使用/ 1.1.5方法得当地得到逻辑主线/ 1.2撰写技巧上的补充/ 1.2.1随意和有意/ 1.2.2“由心生”和“落场景”/ 1.2.3厘清主从关系/ 1.2.4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撰写技巧/ 1.2.5有情、有趣的撰写/ 1.3发明人是我们的好队友、好战友、好朋友/ 1.3.1队友/ 1.3.2战友/ 1.3.3朋友/ 第2章 不断推敲、不断打磨/ 2.1曾经的案例/ 2.1.1模拟案例的技术方案/ 2.1.2模拟案例的曾经版本权利要求/ 2.2权利要求的“接”“化”“发”/ 2.2.1权利要求的“VSD”/ 2.2.2从“VSD”到“接”“化”“发”/ 2.3从版本四到版本五的示例性分析/ 2.3.1版本四和版本五/ 2.3.2逐字逐句地分析/ 2.3.3为消除“不清楚”所进行的修改/ 2.3.4“使用者腿部上方”不是一个好限定/ 2.3.5版本五仍有问题/ 2.4更多版本等读者分析/ 2.4.1从版本五到版本六/ 2.4.2从版本六修改得到版本七/ 2.4.3从版本七修改得到版本八/ 2.4.4从版本八修改得到版本九/ 2.4.5从版本九修改得到版本十/ 2.4.6从版本十修改得到版本十一、版本十二/ 2.4.7优秀的版本十三/ 第3章 全面分析、贴心答复/ 3.1全面分析、贴心答复的总体介绍/ 3.1.1何谓“贴心”/ 3.1.2“贴心”在“三步法”中的出处/ 3.2能否“出发”的分析/ 3.2.1案例介绍/ 3.2.2特征比对的争辩思路/ 3.2.3“不能出发”的争辩思路/ 3.2.4配合实际情况说明“不能出发”/ 3.2.5准确确定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才能进行“能否出发”的判断/ 3.3结合动机下功夫/ 3.3.1不能结合/ 3.3.2不容易结合/ 3.3.3无明确启示结合/ 3.4老案例、新思路/ 3.4.1曾经的案例/ 3.4.2通过“全面分析”获得“贴心答复”新思路/ 第4章 公知常识的判定与答复/ 4.1公知常识的概念/ 4.2公知常识判定应作为慎重的选择/ 4.2.1“慎重”的原因/ 4.2.2“慎重”的表现/ 4.2.3“慎重”的意义/ 4.3公知常识的具体判定方法/ 4.3.1区分被判定的技术特征是否属于对本发明存在贡献的特征/ 4.3.2确定技术特征所解决的问题/ 4.3.3结合技术特征所解决的问题的属性进行判断/ 4.3.4问题是否公知的判断/ 4.4答复策略/ 4.4.1态度/ 4.4.2具体方式/ 4.4.3对于公知常识的其他答复方式/ 4.5对于撰写工作的反思/ 第5章 专利保护客体解读——把握关注、澄清误区、理解典型/ 5.1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判断/ 5.1.1把握关注/ 5.1.2澄清误区/ 5.1.3理解典型/ 5.1.4例外/ 5.2技术方案的判断/ 5.2.1把握关注/ 5.2.2澄清误区/ 5.2.3理解典型/ 第6章 利用发明构思、解决支持问题/ 6.1概述/ 6.2“得到”的支持/ 6.2.1借助语言表达消除文字差异/ 6.2.2借助技术知识消除文字差异/ 6.3“概括”的支持/ 6.3.1无须借助发明构思“一眼”即可完成的判断/ 6.3.2借助发明构思“多眼”才能完成的判断/ 第7章 有原则、不教条、探真相、辨清楚/ 7.1概述/ 7.2“清楚”问题的分析框架/ 7.3保护范围是否清楚的分析/ 7.3.1权利要求解释的原则/ 7.3.2有原则、不教条/ 7.3.3歧义的消除/ 7.3.4隐含的澄清/ 7.3.5表达形式的“清楚”问题/ 第8章 哪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只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8.1“效果”仅是表象、“预料不到”才是核心/ 8.1.1《专利审查指南》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的定义/ 8.1.2对“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定义的解读/ 8.2不能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作为仅是程度更高的技术效果加以使用/ 8.2.1不能以“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作为加强版的“显著的进步”得出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8.2.2“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中的效果程度不能作为独立判断依据完成创造性的判断/ 8.3用“三步法”分析“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8.3.1“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在“突出的实质性特点”的判断中考虑更为有效/ 8.3.2“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是“三步法”中可以考虑的因素/ 8.3.3“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作为考虑因素如何应用于“三步法”中/ 8.3.4在“三步法”中考虑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能够避免相关争议的出现/ 8.3.5“三步法”无须被替代也不应被替代/ 8.4“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重在“预料不到”/ 8.4.1量变是否不可预期的判断/ 8.4.2质变是否不可预期的判断/ 8.5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应是由区别特征所产生的/ 第9章 敢想、敢说、敢做/ 9.1再议多主体方法专利侵权判定/ 9.1.1“使用方法”中的基本问题/ 9.1.2方法作为一个整体被使用/ 9.1.3方法的整体性分析/ 9.1.4“使用方法”中“使用”的实现方式/ 9.1.5观点总结以及对全面覆盖原则的分析/ 9.1.6结合相关案例的分析/ 9.1.7判断误区和反思/ 9.2浅议方法限定产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9.2.1何谓“方法限定产品权利要求”/ 9.2.2产品限定法和全部限定法/ 9.2.3对“产品限定法”的解读/ 9.2.4补充说明/ 9.3论方法专利延伸保护的保护范围/ 9.3.1方法专利延伸保护的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 9.3.2对于司法解释的理解及批评/ 9.3.3以“保护范围”为分析手段理解“司法解释”/ 9.3.4衍生的若干问题/ 9.3.5对相关观点就司法解释错误理解的分析/ 后记/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