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张良传

张良传

  • 字数: 220
  • 出版社: 长江文艺
  • 作者: 梁爽 著
  • 商品条码: 978757022858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良传》是一部关于秦末汉初谋士张良的人物传记,作者为安徽作家梁爽。全书力图用文学的笔法,去打捞张良一生那些生动、灵动的瞬间,将张良无私无我的至高境界、运筹帷幄的非凡气度、功成身退的精神品格进行复原。作者大胆舍弃了以时间轴为基调的创作思路,而是遵从了以人物线、感情线、故事线为切入,以共鸣点、兴奋点、爆发点为板块的创作脉络,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全书自张良的家世国是起笔,分别阐述了张良与刘邦、萧何、韩信、陈平、项羽、范增、项氏、吕氏等人物繁复的关系,以全新视角再现了博浪击秦、圯桥授书、鸿门惊宴、荥阳对峙、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经典场景,探寻揭秘了黄石公、商山四皓、刘老太公、吕老太公等高人贵士鲜为人知的背景渊源,有一定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梁爽,安徽亳州人。作品曾荣获全国青少年微型文学大赛优秀奖、中国百篇散文奖、《人民文学》“观音山游记”征文三等奖、《人民文学》首届“美丽中国”征文优秀奖等奖项。曾主编主笔或参与编写《文人笔下的淮南》《淮南建市初始》《淮南风云人物》等。个人作品入选《2007散文精品》《中国当代散文优秀作品选》《散文里的中国》《中国文史精品年度佳作2013》《清净如山》等多部书籍。
精彩导读
第一章良臣:五世相韩本姓姬 一 公元前453年的历史戏台,遽然上演了一出怪诞诡奇、惊心骇瞩的桥段。曾经威武雄壮、气度雄远的晋国,竟在一个哗疑的历史拐点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片晌之间,广袤的疆土,肥厚的家产,褫魂的黎庶,便被韩、赵、魏三国兴冲冲分噬。近七百年的大晋江山,非但未能博得岁月的惋惜与挽留,反而在雷轰电掣、雨覆云翻、风急浪高中急速解体,化为一堆历史残骸,变作一缕往事尘烟。 自此,“春秋诸侯”谢幕,“战国七雄”登场,天下格局一度定妆定型。除了由晋分化的韩、赵、魏之外,秦、楚、燕、齐也昭布天下立业安邦。一个肇新的历史空间被圈定,一摞诱媚的利益大盘已构成,一段作真的异闻传说在起草。 历史就是这般玄妙,连环的朝代总是在一个又一个膨胀的欲望中攻破,更迭的王国也总是在一个又一个道义的失衡中重建。这究竟是一种规律、一种秩序,还是一大魔咒呢?绵绵的时光,厚厚的史典,长长的人群,沿着历史的光线一直在虔诚地述说与求解。然则,五千年的消息盈冲、赜探隐索,答案仍然模糊不清,结论依然含混不定。 此后六百年,当历史行至公元280年时,较劲了九十六年的魏、蜀、吴“三国”,先后被晋国鲸吞蚕食。吊诡的是,这三个亡国之中也有一个“魏”。此“魏”的来头,源于曾被汉献帝封为魏王的曹操;而此“晋”的因由,则是曾被曹操之孙、魏元帝曹奂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历史不厌其烦地绕了一个来回,天下再度同归于“晋”。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个头最小,体质最弱。当年在与赵、魏分家之时,匆促且草率地定都于平阳,具体方位大致坐落于现今的山西临汾之北。令人唏叹的是,这一国策彼时未能站在顶层、高端、全局上长虑顾后,从而为国都之后的凄风苦雨预埋了无穷祸患,甚而为国家的生关死劫制造了无数可能。 弱者无社交,弱国无外交。在强悍的秦国眼里,韩国不过是随时随口可以果腹的一顿简餐,随手随地可以把玩的一枚棋子,只是尚需一个恰当的时机、冠冕的理由和优雅的姿态罢了。在魔爪似伸未伸之际,秦国就已恶念作祟、邪招频出。面目狰狞、急扯白脸的秦王,不断地滥用国家机器,摆出一副强嘴硬牙、强弓硬弩、强媒硬保的无赖架势,不时地骚扰、惊扰和困扰韩国,炮制了一连串无谓的争端与战事。 弱韩深知国力的几斤几两,面对累卵之危,只得优选忍、让、和、躲、逃、迁为上策。就这般,国民牵着国都,国君拽着国家,携带着屈辱与怨愤,日日在惊惶万状中东漂西徙、鸾漂凤泊。直到狂奔至中原地带,方才稍稍定了定神。弱韩狼狈周旋于中州版图,从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北部)至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再抵郑(今河南省新郑市),每一次形色仓皇的迁都,背后皆是强秦傲慢的敌视、叫嚣与驱逐。 韩国犹如一枚棋盘上的弃子,国都亦似一个流浪中的小子。而韩王呢,更像一面战场上的靶子。 二 韩国虽是小户人家,但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国力虽弱不禁风,却能傲娇地占有列强一席。寻究其中,定然蕴藏着地理、情理与事理上的成因。身处战略要塞,本是韩国最为珍稀的天然优势,但也为此招惹了诸多麻烦。终使左右逢源转换为左右为难,上下相安沦落为上下交困,并就此遭受灭顶之灾。 韩与秦、楚、齐、魏四国毗邻,且秦、楚、齐皆具一统天下的实力与野心,足见韩国时时都在面临大军压境的金革之难,处处都在面对兵戎相见的倒悬之患,但无奈地缘相近、地嫌势逼,与环伺的群狼抬头不见低头见,横竖国界一条线,加之风物、方言、民俗等各类因子掺杂其中,躲闪不掉,割舍不清,只得相类相从、相克相济。尤其是韩占据秦自函谷关东出的必经之路,好似一个堵点,更如一道关隘,令强秦出行不便,攻守遇阻,军事受制。不过,在历代秦王看来,身边的这个蕞尔小国既是挡箭牌、出气筒,也是眼中钉、肉中刺,更是盘中餐、摇钱树。 每每暴秦的野心难抑之际,弱韩皆首当其冲,躺着中枪。若不从韩境杀出一条血路,秦军就难以浩荡东征。从史籍中不难翻出旧账,由韩秦之争引发的秦韩大战连环上演。一言不合就开打,擦枪走火是常态。刹那间,不知何由,不问是非,韩秦边境即会狼烟四起、刀光剑影,烽火连天、鼓角铮鸣,追风逐尘、日月无光。 公元前317年,修鱼之战。 此一役秦军斩首韩军三万六千之众,申差等战将不幸被俘。合纵联盟的赵、魏二军也分别损失三万二千人、一万二千人,合计被枭首八万。在由韩、赵、魏组成的三晋联军中,韩兵损失最为惨重。兵凶战危之中,太子韩奂多次呼叫外援无果,不得不在悲恸中抢先撤离战场,率领残部返朝,侥幸逃过死劫,保住一条小命。而秦军在此战中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兵折将超过了七万人,只能算是与联军打了个平手,勉强算得上险胜、小胜,并没能捞取多大的便宜。 公元前314年,岸门之战。 早在战国年代,韩魏两国皆设有“岸门”。韩之岸门坐落于现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北部,魏之岸门又称岸头亭,则位于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市南。据《资治通鉴》载:“秦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因魏陡然反水,引爆秦之怒火,随即与韩魏联军兵戈相见。经过一年的鏖战,秦军终于将战旗插在了岸门,而联军中的韩兵在此战中又被斩首一万。为缓和危局,韩国只得将太子韩仓化身人质,作为和解诚意乖乖地面呈秦王。岸门之战虽然异常惨烈,韩也属战败国,但是暴秦东扩的野心却遭遇了韩魏同盟的殊死钳制。一对二的拉锯战,使敌我双方皆兵耗极大,战事甚而深陷尴尬的僵持阶段。 公元前307年,宜阳之战。 强秦实难预料,东进中原的战略竟然数度遭遇了弱韩的绝地反击。苏秦曾言:“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作为韩之西部的天然屏障,宜阳实乃一方宝地,兵家必争,赢家志夺。面对秦将甘茂亲率的十万大军,韩军也是不甘示弱,在宜阳布下重兵,同样出动十万兵力对峙。这场面对面、硬碰硬、实打实的巅峰对决,一直持续了五个月之久。因系本土化作战,加之军兵在弓弩、利剑等精锐兵器上占有一定优势,韩军愣是仗着一股死磕硬扛的气力,有效阻击了秦国东扩的铁蹄,一度让秦军灰心丧气、萌生退意。遗憾的是,因秦军实在是士马精强、暴虐无道,韩军以六万将士的英魂、难计其数的降者为代价,最终还是在这场持久战中败北。宜阳失利,随之城破。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 贼心不死的秦王,意欲再度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命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街道)向宿敌韩魏发起总攻。《史记》有载:“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韩魏联军惨遭屠戮、全军折戟,不仅伊阙失守,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也易主,韩魏皆被迫割地求和。此一役,使韩魏联军三分之一的精锐力量消耗殆尽,国门也被无情地踹开。公元前291年至公元前289年,暴秦先后攻占韩之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南部)、邓(今河南省孟州市西部),荡平魏的多个要地,秦军的东进之路自此再无“肠梗阻”。《战国策》如实记载了这段战事:“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 一场场战事惨况,一幕幕世间惨剧,一抹抹如血残阳。本就柔肤弱体、柔心弱骨的韩国,何来硬手腕、杀手锏、必杀技,去应付一回回的车轮战、阵地战、闪电战、运动战、伏击战、破袭战、消耗战、歼灭战呢?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良臣:五世相韩本姓姬001 第二章良心:天地一股英雄气016 第三章良笃:沐雨经霜斗苍劲031 第四章良夜:独坐青灯盼天明043 第五章良士:千古一椎博浪沙057 第六章良师:天降恩煦黄石公067 第七章良遇:聚散离合义相随084 第八章良猷:巧化险阻为夷途104 第九章良言:逆耳拗声利于行124 第十章良实:袖里玄机鸿门宴142 第十一章良国:盐梅舟楫展功勤156 第十二章良将:贤哲才调更无伦178 第十三章良平:旷世哲匠不比肩196 第十四章良佐:相爱相杀空余恨218 第十五章良干:掌上垓下锁乌江235 第十六章良能:文通武达一脉传259 第十七章良贵:周旋不逆会其极275 第十八章良家:唯有白云知高风29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