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出版社: 中信
  • 作者: 林毅夫|编者:王贤青|
  • 商品条码: 978752176396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与实践外延?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有哪些关联?政策及金融服务又该如何支撑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本书收录了林毅夫等学者专家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从战略支撑、产业支撑、金融支撑、基础支撑、目标引领等多个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进行解读,对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对数字经济、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热点领域进行研判,并为如何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稳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转型提出参考路径。
精彩导读
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节选) 黄奇帆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大致由三个“新”构成。 第一个新是“新制造” 我个人理解的“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的医药、新的制造装备和新的信息技术五个领域,但称得上“新质生产力”的,不是那些普通的科技进步,不是边际上的改进,而是有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所谓颠覆性科技创新,我认为以下五个标准至少要满足一个。 一是新的科学发现。这是“从0 到1”、从无到有的,对我们这个世界有新理解的重大发现。比如量子科学、脑科学的研究可能会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往前推进一大步。 二是新的制造技术。这也就是在原理、路径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技术路线,却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替代的制造技术,比如未来的生物制造,通过生物反应器的方式制造人类需要的各种蛋白、食品、材料、能源等。 三是新的生产工具。工具变革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因为工具的革新带来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EUV 光刻机(极紫外光刻机)的出现让7 纳米、5 纳米芯片制造成为可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一体化压铸成型技术让新车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等等。 四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的制造靠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未来的制造中除了这些传统要素,还会有数据这一新的要素。新的要素介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 五是新的产品和用途。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进入千家万户的“四大件”“五大件”,近几十年是家电、手机、汽车等,未来可能是家用机器人、头戴式VR/AR(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设备、柔性显示器、3D 打印设备和智能汽车等等。 回到当下,我们发展新制造需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如今,我们看到全世界在这些领域的进展很快,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科技进步,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和科技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实现新的拓展和跃迁。 第二个新是“新服务” 服务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新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个服务的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 关于服务业,世界经济版图里现在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在各种高端装备里面,服务业的价值往往占这个装备或者是这个终端50%~60% 的附加值。比如,一部手机有1000 多个零部件,这些硬件形成的附加值占产品价值比例约为45%,其余约55% 是操作系统、各种应用软件、各种芯片的设计专利等,也就是各种服务。这些服务看不见摸不着,但代表这个手机55% 的价值所在。其他各种各样的高端装备、终端,差不多都有这样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整个世界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30 年以前,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5% 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30%, 货物贸易比重在收缩,服务贸易在扩张。 第三个特征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其GDP 总量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经常说美国的服务业占美国GDP 的80%,似乎有些“脱实就虚”,是不是有泡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80% 的服务业里面有70% 是生产性服务业,这70%×80% 就是56%,也就是美国25 万亿美元的GDP 里面差不多有14 万亿美元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高科技服务业。欧盟27 个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是78%,这78% 里面有50% 是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欧盟GDP 的39% 是生产性服务业。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50% 以上,欧盟占40% 左右,其他发达国家、G20 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也大体为40%~50%。 对比之下,服务业的这三个特征恰恰是我们国家现在生产力的短板。我们2022 年GDP 中制造业增加值占27.7%,服务业增加值占52.8%,但这52.8% 里面有约2/3 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到1/3,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约为17%~18%, 跟欧盟(40%)、美国(56%)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 换言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高质量的中国制造,必须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搞上去。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 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共十大类。这十个板块和制造业是强相关的,制造业的各种附加值,服务性的附加值都是由它来代表, 如果不到位则制造产品就不会高端化。截至2022 年,我国虽然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相对滞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位置不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方面。 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2019 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大体上为30%,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2022 年仅仅是12%。我国服务贸易出口2022 年是2.85 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我们有3 万多亿元人民币的服务贸易进口,进口的基本是生产性服务业,可惜进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不是中国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进口,而是外国服务贸易公司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的输出。 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使中国服务业的50% 是生产性服务业,整个GDP 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要力争达到30%。如果我们的服务业占GDP 的60%,60% 里面有50% 是生产性服务业, 整个GDP 板块中生产性服务业就能够占到GDP 的30%。尽管还达不到欧盟(40%)、美国(56%)的比例,但是由现在的不到20% 增加到30%,增加了10 个百分点,这10 个百分点对现在120 多万亿元的GDP 来说就是约12 万亿元。如果服务贸易也增加,从现在12% 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就能使我们的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 左右,这是新质生产力制造业的方向。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了,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也就提升了。 第三个新是“新业态” 培育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产业变革,是产业组织的深刻调整。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推力。 第一个关键推力是全球化,新业态的形成要与全球潮流连在一起,新打旧、以快打慢。现在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中国有那么一批,这样的平台放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就因此产生几千亿元、上万亿元的销售额,同时产生几千亿元、上万亿元的金融结算,还会产生物流和各种其他服务,就变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所以谁掌控未来产业互联网全球的平台,谁就是“三中心”莫属。 总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 形成的聚合体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板块、服务业板块、新业态板块都有巨大的潜力,现在的短板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极,我们希望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动中国制造业克服短板,并使之成为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 如何理解全球变局的逻辑与中国经济的定力? / 林毅夫 百年变局的背后是多重挑战叠加,当务之急是离开悬崖/ 张宇燕 从G20 视角看近年全球经济治理演变态势/ 卢锋 中国经济的挑战与复苏逻辑/ 姚洋 老龄化带给经济增长的压力与动力/ 赵波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的定位与内涵 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黄奇帆 经济中国的今天与明天/ 郑永年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与关键原则/ 王勇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形成? / 周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李兆前 第三章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 利用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林毅夫 ... 109 稳增长促转型要着力挖掘新增长潜能/ 刘世锦 ... 115 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的三个着力点/ 黄卓 ... 125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 刘元春 ... 133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认知和挑战/ 陈小洪 ... 139 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结构转型/ 赵波 ... 147 第四章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 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益平 创新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刘国恩 解码追赶升级——中国芯片产业之洞察/ 王景颇 智能电动汽车这一棒,中国是怎么实现赶超的? / 庞义成 中国商业航天拉开大幕,卫星互联网全球竞速/ 刘颖 第五章 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撑 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林毅夫 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 黄益平 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刘晓春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卓 张晓冬 第六章 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 “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用? / 赵波 周安吉 教育、人力资本与长期发展/ 雷晓燕 “双碳”目标的基本逻辑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转型/ 徐晋涛 第七章 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林毅夫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 姚洋 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Z大的政治/ 郑永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