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研究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研究

  • 字数: 20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高东辉|
  • 商品条码: 978752275059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梁启超可谓近代中国一 位镌刻着时代印记的风云人 物。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 局与国民性改造的历史命题 ,梁启超创造性地提出“师 范强国”战略构想,成为我 国近代系统阐释师范教育理 论之先驱。本书立足多维学 术视野,遵循史论结合的研 究范式,通过对梁启超原始 著述、历史报刊文献及后世 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深入 剖析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形 成的社会渊源与演进脉络, 系统阐释其基本内容,客观 评析其历史价值与时代局限 ,旨在为当代师范教育体系 的完善提供历史参照与理论 启示。
作者简介
高东辉,男,(1989.2—),现任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教师教育。代表性研究成果:美国“深度学习”研究 40 年:回顾与镜鉴》(CSSCI),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教师实践智慧:迷失与重塑》(CSSCI)、《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问题和路径选择》(北大中文核心)。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综述 四 概念界定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目的 七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缘起 第一节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梁启超师范教育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 传统文化的熏陶:“仁爱通达”与“知行诚一” 二 清末改良的思潮:“经世致用”与“师夷长技” 三 东学内核的引入:“和魂洋才”与“文明开化” 四 西学思想的影响:“西学中用”与“教育救国” 第三节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逻辑生成点——“新民” 一 “新民”之源流 二 “新民”之要旨 三 “新民”与师范教育思想 第二章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奠基阶段:教师形象与师道观念的形成 一 “新会”尊师重教之风尚 二 “家有师者”之言传身教 三 “学海堂”求学经历之熏习 第二节 孕育阶段:“师范”思想的萌芽 一 “万木草堂”之师从长素 二 晚清改革派论中西教育差异 三 日本师范教育制度之传入 第三节 确立阶段:师范教育体制的设想 一 《变法通议》与《论师范》的提出 二 “时务学堂”之实践探索 三 “京师大学堂章程”之拟定 第四节 深化阶段:从“论师范”到“论教育家” 一 流亡日本时期的办学活动 二 推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 三 书斋中耕耘“教育家的自家田地” 第三章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群学之基的师范教育地位 一 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 二 师范不立,则民智不开 三 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 第二节 新民救国的师范教育目的 一 革旧习,兴智学 二 以政治人为主义 三 教人学做现代人 第三节 效法西方的师范教育制度 一 参合之于西政 二 略依其制而损益之 第四节 重德兴智的师范教育课程 一 通古今而达中西 二 中西兼举,政艺并进 三 为教之道,循而用之 第五节 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 一 趋变求新,趣味引导 二 导之以道,抚之以术 三 重质轻量,贵于可行 第六节 期于致用的师范教育实习 一 从做上学 二 课之以教术 三 严以考绩,量才录用 第四章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特征分析 一 理论升华与实践导向相结合 二 效仿西方与本土自生相结合 三 问题导向与方法应用相结合 第二节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 树立师范教育群学之基的地位 二 开启近代师范教育研究之先河 三 推动近代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一 “师范救国”理想行不通 二 处理中西、新旧两学上的不成熟性 第五章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启示 第一节 师范教育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使命 一 突出师范教育“工作母机”的重要地位 二 明晰师范教育“强国兴智”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师范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一 爱国新民,改良群治 二 学贯中西,识见卓越 三 敬业乐业,献身教育 四 严于律己,身体力行 第三节 师范教育应构建什么样的课程 一 以师范先,学术结合 二 兼顾中西,贯穿政艺 三 先易后难,学不躐等 第四节 师范教育应开展什么样的教学 一 豫时孙摩,循序渐进 二 趣味引导,灵活多样 三 自主培育,个性教学 第五节 师范教育应组织什么样的实习 一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二 行之以导,导之有效 三 重视考绩,合理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