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的钟摆

历史的钟摆

  • 字数: 167
  • 出版社: 上海译文
  • 作者: 李菁|
  • 商品条码: 9787532799336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32开
  • 版次: 1
  • 页数: 28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海外尤其是美国汉学家的记叙和访谈,其中有费正清、傅高义、周锡瑞、伊沛霞、柯文、裴宜理等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研究的总结,又有对许倬云先生的访谈,还有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以“中国视野”看全球史的叙述。 书中的每一位几乎都是代表这个领域最高水准的学界大家和学术精英,作者在与他们面对面对话的过程中,回顾其人生轨迹,梳理其思想脉络,令其对自己最精华的思想观点做充分的表达,同时兼顾大众的兴趣与关切。至于费正清先生,因其在中国研究领域的特珠贡献,作者也基于大量史料和文献为其画像。 对于我们厘清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史及中国现象,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本书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学者的责任就是尽可能详尽客观准确地描述中国。……我相信一个追求真理的学者能够为世界做出很大贡献。即使一些人并不希望听到真相。——傅高义 ……在我看来,历史学家做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那是媒体或者政治家去做的事。我们历史学家……就实事求是地去调查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周锡瑞 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会理解现代中国。——伊沛霞 好的历史学者忍受不了人云亦云,绝不可能鹦鹉学舌,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中国认识,让他们笔下的中国史呈现出缤纷色彩,所以,他们才有“被访谈”或者“被记录”的价值。——葛兆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李菁(知名记者,资深媒体人)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近20年来,采访领域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做了大量一线报道。曾亲历2003年抗击SARS疫情一线,重返切尔诺贝利,奔赴巴厘岛爆炸案现场,直击巴基斯坦人质事件等。2006年,在周刊开设《口述》栏目,采访了大量历史及文化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使《口述》成为《三联生活周刊》广受欢迎的栏目之一。著有《往事不寂寞》《记忆的容颜》《走出历史的尘烟》《沙盘上的命运》《成为大师——贝聿铭传》等。 \"
目录
\\\\\\\\\\\\\\\"【目录】: 费正清:海外中国研究的“一代宗师” 少有大志 中国的“蜜月” 哈佛的教学生涯 重返中国 东亚研究中心的兴建 “一个飘逝的梦” “新派中国学”之父 傅高义:一位“中国先生”的研究历程 结缘中国 研究中国 接班费正清 进入中国 二度出山 访谈 探寻邓小平,探寻现代中国 关注邓小平 十年磨一剑 工作方法 走近小平 “钢铁公司” 思虑中国 “总经理” 周锡瑞:以中国为方法 这么近,那么远 从哈佛学派出走 风云激荡的伯克利 接触中国 “第三代”的继承与超越 叶家的故事 伊沛霞:于历史细微处,理解中国 “大话题”的中国史 “越战代” “多变”的研究者 “天下一人”宋徽宗 解读中国 柯文:从中国发现历史 不易的选择自由 找寻真爱 意外的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国中心观” 君子之风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中国热” “最具冒险性的著作” “我不需要标签” 裴宜理:研究中国革命,如此复杂,如此迷人 革命炮火中的诞生 朦胧的中国 政治初意识 追寻中国革命的起源 重返中国 “革命的另一面” 不能忘记“大问题” 访谈 “我是一名政治学家” 从淮北到上海 “慎言告别革命” “把亚洲研究带到西方” 许倬云: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每个人的抱负,修己以安人 早期求学 眼光宏阔的芝大 中国古代三部曲 何为中国 做学术界的世界公民 葛兆光:历史的远处与当下的观照 全球史是彼此联系的历史 为什么讨论何为中国? “在价值观上,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暧昧” “中国皇帝的四种权力” 纵论中国思想 “启蒙仍未完成” 仍处在晚清、民国学术的延长线上 “摇篮曲与盛世危言” 后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