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乡村治理中的赋能理念与实践

乡村治理中的赋能理念与实践

  • 字数: 23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林雪霏|
  • 商品条码: 978752275006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直面当前乡村公共 品供给困境,跳出深化国家 干预还是推动村民自治的二 元选择,提出以外部干预培 育村庄自主治理能力的“乡 村赋能”理念,并探索良善 的乡村治理为什么需要赋能 ?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哪些制 度形式向乡村赋能?这些赋 能制度的现实绩效如何? 本书由五部分构成,第 一部分提出乡村治理创新对 于赋能理念的需求,回答“ 为什么要进行乡村赋能”; 第二部分围绕“何为乡村赋 能”系统梳理赋能理念与国 内外实践案例;第三、四部 分实证考察乡村赋能实践中 的制度赋能与组织赋能两种 类型,探究“赋能何以进行 以及效能如何”;第五部分 基于“如何优化乡村赋能的 制度建设”总结赋能制度特 征以及对于地方治理模式的 变革要求。希冀由此探索政 府引导和政策干预助推乡村 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思路和新 形式。
作者简介
林雪霏,政治学博士,厦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理论、公共政策分析。
目录
第一章 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乡村治理 二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总体性社会与单位制运行 三 税费改革前的村民自治:民主化与行政化的张力 四 税费改革后的基层治理:能人治村与政社治理共同体 第二节 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集体公共品如何生产 一 政府包办方案 二 自主供给方案 三 村庄公共品生产的“国家悖论”何以化解 第二章 乡村赋能理念:引介与本土化 第一节 社区赋能理念与层次链条 一 赋能理念与社区赋能 二 社区赋能的多层次链条 第二节 从群体到社区:域外实践经验 一 群体赋能的实践状况 二 社区赋能的实践状况 第三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社区赋能探索 一 乡村治理中的赋能探索 二 制度与组织:乡村赋能的类型划分 第三章 乡村赋能的实践类型:制度赋能及其运行样态 第一节 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赋能式发展” 一 集体产权制度设计的赋能链条 二 一种制度、两种实践:改革中的两村产权建构过程 三 制度赋能过程中的群体产权认知与关键行动者能动性 四 小结 第二节 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乡村治理的赋能机制 一 赋能乡村治理的协商民主制度 二 基层协商议事会的差异化实践样态 三 村庄治理场域何以影响基层协商民主效能 四 乡贤重组:基层协商民主的非预期赋能 五 小结 第四章 乡村赋能的实践类型:组织赋能及其运行样态 第一节 政策性组织与公共品“赋能式供给” 一 “赋能式供给”的组织形态:以用水户协会为例 二 政策性组织的嵌入困境:组织替代与组织悬浮 三 政策性组织嵌入的影响机制分析 四 小结 第二节 外源型社会组织:乡村建设的赋能经纪 一 从愿景到现实:外源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 二 案例介绍:和合公益组织与“好厝边计划”项目 三 赋能经纪: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的角色定位与组织特征 四 “赋能经纪”生成的治理结构基础 五 小结 第五章 乡村赋能的运行逻辑与基层治理模式变革 第一节 从外部干预到内源生长:乡村赋能的运行逻辑 一 乡村赋能实践的基本特征 二 影响乡村赋能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从压力型体制到放权社区:基层治理模式变革 一 党政体制下常规的基层治理模式 二 放权社区:适配乡村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三 “放权社区”治理模式的多重建构逻辑 四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