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莫砺锋讲唐诗课

莫砺锋讲唐诗课

  • 字数: 254
  • 出版社: 江苏文艺
  • 作者: 莫砺锋|
  • 商品条码: 978755949528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莫砺锋讲唐诗课》不是一本普通的诗词赏析集,而是一次由顶尖学者引领的唐诗深度之旅。南京大学资深教授、百家讲坛“诗歌唐朝”主讲人、古诗词研究大家莫砺锋教授,以其四十余载学术积淀和独特生命感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诗山河的最佳观景线路图。 这本书中,莫老师像一位亲切的向导,带你轻松走进李白、杜甫的诗意世界。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只有鲜活的故事和接地气的解读——你会看到:李白的狂放如何成就千古名句,杜甫的忧国为何至今动人,王维的山水怎样治愈现代人的焦虑。莫老师用散文化的诗性语言,把唐诗背后的喜怒哀乐娓娓道来,让千年诗句与你的生活产生奇妙共鸣。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人士,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瞬间。翻开它,发现原来唐诗离我们这么近! 1.从文学与历史的角度分析唐朝为什么是诗歌的朝代、唐朝为什么因诗歌而璀璨? 2.详细讲解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的人生故事、诗歌特色,和后世对他们的评价看法。 3.比较了李白、杜甫的诗歌特色、人生交往,以及论证了“谁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如评说李杜之间的高低,信手拈来般列出唐宋人就此的评价,莫老师游走其间,取其合理之言,驳其偏颇之处,鉴古又不泥古,提出别出机杼之见。 4.详细分析、讲解了张若虚有“孤篇压倒盛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杜甫评说纷繁的《秋兴八首》组诗,《秋兴八首》作为杜甫最著名的一组组诗,莫老师不厌其烦地先进行着一首一首、一联一联的讲解,其间不断拿杜甫自身的诗句、前代的名句、后人的评述,相互参证,同时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八首之间的逻辑关联揭露展示出来,再进行整体的观察,一如庖丁解老牛。 5.第三部分解读的诗歌大半都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或是遗珠之作。札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同题比较,如《繁简各得其妙的三首〈长干行〉》;有相关作品间的横向解读,如《诗国中月亮对太阳的思念》《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有对作者的单独评论,如《从三首咏樱诗看杜甫的独特性》。大部分是解读名篇,如对李商隐《嫦娥》诗的解读。 6.《穿透夜幕的诗思》发掘出杜诗中的特殊题材——暮夜,同时通过对同一作者同一题材诗歌的品读,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唐诗的一个重要途径。 7.《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提出了对经典再创作的理解,像《将进酒》这首人人都会背的李白经典,通过和敦煌写本、宋初版本的文字对比,发现现在的文本是经过增改后的结果,如何理解这样的改写,是否影响了诗歌本身的价值,赋予了更高的审美体验还是降低了艺术价值?莫老师给读者提供了专业的解读。 1.对唐朝诗人和著名作品进行单点突破,深入浅出。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是唐诗的深入赏析课,对于想进一步学习唐诗的读者,则可以作为唐诗的研修课。 2.我们平时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唐诗,但未必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文学价值,莫老师便作为一个“唐诗导游”,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将唐诗的画卷铺陈开来,视野和高度独一无二。 3.全书的语言也极其幽默,如开头说“关于薛能这个诗人,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唐代最会吹牛的诗人——薛能》,后来觉得这个标题不像是学术论文。如果投到《文学遗产》去,他们肯定不会录用。”有着莫老师上课时严肃又诙谐的氛围。
作者简介
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著有《莫砺锋文集》十卷、《宁钝斋杂著》、《嘈嘈切切错杂弹》(与陶友红合著)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学、中国文学史、宋代理学与文学,代表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唐宋诗歌论集》等,主编教材《中国文学史·宋代卷》。
精彩导读
孤篇横绝,压倒全唐:《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当代读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它是公认的唐诗名篇,但事实上这首诗曾经长期不被重视,作者也其名不彰,以至于我们对张若虚的生平只能做一个极其简单的介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文辞俊秀,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齐名,号称“吴中四士”。 曾官兖州兵曹,此外的生平事迹无从考知。近人胡小石先生曾撰《张若虚事迹考略》,也十分简略,因为文献不足。所以早在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已将他列入“有姓氏,无字里世次可考”之列。正像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评鲍照所云:“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张若虚的文集,在《旧唐书》的《经籍志》和《新唐书》的《艺文志》中都没有著录,可见早已散佚。在收录唐诗较多的《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中也不见张若虚的作品。幸亏南、北宋之交的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其《春江花月夜》,这篇杰出的诗歌才得以保存下来。清人编纂《全唐诗》,只收集到张若虚的两首诗作,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则是平常无奇的《代答闺梦还》。张若虚在现代成了无人不知的唐代著名诗人,全靠《春江花月夜》这一首作品。正如近人王闿运所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据《乐府诗集》的记载,它原属“清商辞曲”之“吴声歌曲”,最早写作此题的是陈后主,但其作品已佚。现存早于张若虚作《春江花月夜》的有三人:隋代的隋炀帝和诸葛颖,初唐的张子容,作品共五首,皆为五言四句或五言六句的短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长篇的七言歌行(共36句),在体制上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从内容来看,陈后主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虽已不存,但《乐府诗集》的解题中称其为“尤艳丽者”,可以推知与其《后庭玉树花》等属于同样的风格倾向,仍然是所谓的“宫体”。但是后人的拟作则逐渐偏离了宫体的倾向,例如隋炀帝的二首:“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虽然还有一些南朝乐府的风格倾向,但毕竟辞句清丽,与南朝的“宫体”逐渐分道扬镳。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不过沿用乐府旧题这个旧瓶子,装在里面的全是新酒了。闻一多先生认为张若虚“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程千帆先生更准确地指出张若虚已经与宫体诗彻底划清了界限,除了题目相同之外,他的《春江花月夜》已经和陈后主的原作不可同日而语了。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36句,如从押韵的情况来看,每4句组成一个小节,都押同一个韵,共分9小节,每一节都像一首独立的七言绝句,然后串连成一个整体。但从内容来看,则可分成5大段,它们的句数分别为8句、8句、4句、8句、8句。第一段入手擒题,总写在明月之夜春江潮涨,以及江边的花林芳甸等美景。第二段写诗人在江边望月所产生的遐思冥想。第三段总写在如此情景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第四段单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第五段单写游子的思家之念。全诗由景入情,由客观景物转到人间离情,但始终不离开题面中的五个元素。正如明人王世懋、钟惺、谭元春等人所指出的,全诗都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字做文章,扣题很紧。如果更细致地品读,则可发现全诗的核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月”。清人王尧衢对此诗做过一个统计:“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其实即使是没有出现“月”字的一些诗句,又何尝不是描绘月亮来着?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枕上拂还来。”这两联简直就是运用“禁体物语”的方法来咏月的杰作,也就是句中虽不见月字,却又字字都在写月,是典型的“烘云托月”。《春江花月夜》对月光的描写,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如写月亮在流水上泛起的光彩是“滟滟随波千万里”,写月光给人带来的寒冷感是“空里流霜不觉飞”,写月光缓慢的移动是“可怜楼上月徘徊”,都使读者身临其境。此外,举凡人们望月时常会产生的联想,诸如碧空银月是否亘古如斯,明月是无情还是有情,离别的情人在月夜为何会格外相思,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可以说,从总体上说,《春江花月夜》通篇都围绕着一个“月”字,是唐诗中最早出现的咏月名篇,是一首月亮的颂歌。下文试将全诗分成五段进行解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一段是全诗的开端,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境界。春天多雨,江水迅涨,东流的江水遇到从大海西上的潮汐,互相鼓荡,浩渺无边。一个“平”字,言简意赅地写出了江水与海水连成一片的奇特景象,表面上平淡无奇,其实一字有千钧之力。伴随着奔腾而来的潮水,一轮明月也从东天冉冉升起。地球上的潮汐本是海水受到月球的引力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诗人未必明白这个科学原理,但是他用细致的观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谁说诗歌与科学没有相通之处?更值得注意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写法,使潮水与明月都充满了生气,仿佛是两个有生命的物体,全句也呈动态之美。从第三句起,诗人的目光随着逐渐西行的月亮溯江而上,发现千万里的江水都沐浴在月光之中。江面上泛起滟滟的波光,江边上则是春花烂漫的芳甸。在月光的笼罩下,繁花似锦的树林蒙着一层洁白的细雪,这是春天的月夜才得一见的奇特之景。“空里流霜不觉飞”一句实有双关的含义:月光洁白晶莹,月光给人带来一丝寒意。妙在诗人并不说月光如霜,而是直说“空里流霜”,从而把诗人在月光中久久站立的感觉真切地传递给读者,读之浑如身临其境。末句“汀上白沙看不见”,意指整个江岸都沉浸在月光之中,并与月光融成一片。这8句诗从江海写到花树,一切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最后只见月光。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笔墨随着诗人的目光逐渐凝聚,最后集中到月光自身,好像画龙点睛。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二段承接上文展开联想。澄澈清明、幽静寂寥的境界,最有利于人们的遐思冥想。诗人久久地凝望着月亮,不由得神思飞扬。闻一多先生说得好:“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又说:“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更满足了。”的确,诗人面对着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不由得对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进行一系列的追问。他最想探索的是月与人的关系:是谁最早在江畔看月?江月从何年开始照耀世上之人?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这样的问题当然是没有答案的,于是诗人更加迷惘了,也更加满足了。迷惘不是糊涂,而是对宇宙奥秘的理解和钦佩。诗人理解人生短促而宇宙永恒的道理,但他并没有陷入悲观、绝望。他明白人个的生命虽然是短促的,但代代相继的生命却是永无穷已的,所以人类的存在仍是绵延长久的,他们仍能年复一年地与江月相伴。这样,诗人就跳出了生命短促所引起的悲伤主题的束缚,从而获得了满足。他甚至开始展望遥远的将来:江上明月是在等待何人呢?这样,诗人就把眼前的感受延伸到未来,也就是融入了天长地久的时间长河,末句所写的长江流水,正是孔子产生“逝者如斯夫”之叹的自然环境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共有两大主题,16句写诗人江畔望月之情景,后16句写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夹在中间的这4句则是一个转折。凡长诗的转折,必须承上启下,又必须转变自然。《红楼梦》第78回写贾宝玉奉贾政之命写作《姽婳词》,前面用数句描写女将军林四娘之美貌,后面应转入主题即咏林之英武善战,宝玉先拟一句说“丁香结子芙蓉绦”,贾政认为此句又是写美女之装束,下句断难突然转至武事,没想到宝玉吟出“不系明珠系宝刀”的下句,众人拍案叫绝。为什么?就因为大开大阖,却转折得非常自然。张若虚也有同样的本领。上段的末句说“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段以“白云一片去悠悠”接之,同样是目随景移,同样是思绪远扬,况且浮云飘泊无定,正如游子之萍踪难觅,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相隔天涯的游子与思妇,今夜对此明月,当是怎样的两地相思?于是顺理成章地转折到游子思妇月夜相思的第二主题,末句“何处相思明月楼”,下启第四段的首句“可怜楼上月徘徊”,转接无痕,章法妙不可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是第四段,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全部情景都在高楼明月的环境中逐步展开。自从曹子建写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名句之后,诗人皆喜用“徘徊”二字形容月在天上似静似动的状态。此处也是如此,但又不是简单的沿袭。“可怜”二句,把月亮写得情意宛然,它在楼头徘徊不去,当是出于怜悯思妇之故。月亮把清辉洒向闺房,照亮了窗前的妆镜台。可惜思妇无心梳妆,看到镜台反而触景伤情。古人认为“女为悦己者容”,如今良人远离,思妇又有什么心思坐在镜台前梳妆打扮!于是她决意驱走这恼人的月光,她卷起珠帘想把帘上的月光随帘敛藏,她一遍遍地拂拭捣衣的砧石想拂去石上的月光,可惜月光如水,拂而不去,驱而复来。失望之余,她只好望月怀远,思念远方的游子。她希望随着普照大地的月光飞向远方,照亮远在天边的游子。可惜这只是痴想而已。那么就给游子寄封书信来倾诉内心的幽情密意吧,可是又能让谁去千里传书呢?相传鱼雁都能传书,可是在这个月夜,鸿雁也难以飞越那广漠无边的月光,鱼龙则在水底潜跃而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波纹。一句话,鱼雁也无法为她传书啊。写到这里,思妇的相思之苦已难以复加,诗人也就戛然停笔。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思妇的一片素心与天上的明月相伴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