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非一出生,就知道什么是死。
我身边头一个死去的,是为救溺水小狗而亡的朋友。在她的葬礼上,我盯着密闭的棺材,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我无法确认她是不是真的不在了,为此困惑沮丧。
死亡只能被避讳和掩饰吗?普通人生命的终点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记者,我决定从围绕死亡谋生的人们那里寻找答案。
我走访了停尸房、解剖诊所、灾难善后服务公司,见证助产士为无法存活的胎儿按下足印作纪念,执业十七年的刽子手退休后为废除死刑而奔走,尸检技师在逝者身上寻找死因和可能对遗属有价值的遗传病线索。我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感知这份职业如何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
站在死亡身边的感觉和想象中不同。我由此学到足以改变一生的知识:我们需要在心中为死亡留出一席之地,将死亡纳入生命的完整图景。
海莉·坎贝尔(Hayley Campbell)
作家、知名特稿记者、播客制作人。 曾为《卫报》《智族》《时尚先生》《观察家报》《连线》《新政治家》 《帝国》《漫画杂志》及BuzzFeed、VICE等报刊和杂志撰稿。
选段一
全世界平均每小时有六千三百二十四人死去—即每天十五万一千七百七十六人,每年约五千五百四十万人。每六个月就有超过澳大利亚人口数的人从这颗星球上陨落。在西方世界里,大多数死者的身后事会在一通电话里被安排好。有人会推着轮床,前来收殓尸体,并把它运往停尸房。如果需要的话,另外一个人会被分配去清理尸体所在之处,它们在那里静静腐烂,直到邻居开始抱怨。这尸体已经在床垫上烧出一个轮廓,就像死于庞贝城火山爆发。如果没有家属,另一个人将会受雇,前来将逝者的公寓打扫干净,那曾是一个孤独生命所构筑起的全部世界:鞋子,门垫上的订购杂志,到了最后一刻仍从未被翻阅的书籍堆,冰箱里主人去世后仍未过期的食物;要被拿去拍卖的物品;要被拿去丢弃的物品。在殡仪馆,也许会有一位防腐师来让尸体的死相弱一些,让它更像是睡着了。与他们打交道的事物,我们连目睹都无法忍受—或者我们就是这么想的。我们的天塌地陷是他们的日常。
选段二
如果确切知道将发生什么,如果确切看见将发生什么,能否找到针对死亡恐惧的解药?我想要非浪漫化的、非诗意性的、非神圣化的死亡景象。对于这即将降临到我们所有人身上的事,我想追寻赤裸、平庸的现实。我不想要委婉的修饰,也不想要好心的人来告诉我,在喝茶和吃蛋糕时再谈论悲伤。我想挖掘根部,再从那里长出我自己的东西。
选段三
人所目睹的第一具尸体,不该是自己所爱的人。你需要拥有一种能力,把目睹死亡时的震惊和哀恸带来的震动区别开来。
选段四
在这些冷柜之内,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所有医疗干预已经完成,尸检切口已经缝合,所有证物已经尽数收集,并称重完毕。在这里,他们不再是患者、受害者,或是与自己身体战斗的斗士,而是再次成为人。
选段五
为了准备手术,特里的实验室被分隔成两个小房间,以模拟拥挤的手术室环境,而外科医生、护士、外科技师和麻醉师在这里度过了五十个周末。他们研究每一处神经分支,以及它们对面部的作用;他们拍摄照片和视频,练习把它们连接起来。他们每次都会在两颗不同的头颅上工作。他她看到一开始就不想要孩子的妇女如释重负,看到父母为是否忽略严重的基因缺陷、继续妊娠而撕心裂肺,彼此攻击—因为就算选择继续,也只不过推迟胎儿夭折的时间。她看到母亲和孩子死于同一时刻。每次值班结束,她回到车里,不开收音机,不听任何音乐,花上四十五分钟的通勤时间默默消化,直到回到家,去面对自己的四个孩子。
前 言
生之边际:殡葬承办人
馈赠:解剖服务部主管
弹指间,他们变成石头:死亡面具雕刻师
悬停:灾难遇难者身份确认
恐怖:犯罪现场清洁工
与行刑者共进晚餐:行刑者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防腐师
爱与惧:解剖病理学技师
坚韧的母亲:死婴助产士
尘归尘:掘墓人
恶魔的车夫:殡仪员
死者的希冀:冷冻学机构
后记
致谢
注释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