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第二版)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第二版)

  • 字数: 741
  • 出版社: 上海教育
  • 作者: 田正平 肖朗
  • 商品条码: 978757202895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74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为本社2005年初版的教育文选,选收从先秦到现代的125篇作品,由原文、题解、注释、解读等部分组成。此次再版,加收14篇,计139篇。内容极为丰富,中国自孔子以降,二千余年教育思想之菁华,萃于是编。精选原文(专书和长文则节录之),辅以题解、详注、解读,旨在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中国教育的丰富遗产,提高教育素养,涵养人文精神,提供一个篇幅适当而又具有收藏价值的读本,足供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研读、思索。
作者简介
田正平,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史。著有《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调适与转型:传统教育变革的重构与想象》《日记里的教育世界: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等;主编“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从刊”、《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肖朗,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为中外教育史。主编《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教材《中外教育名著选读》;参与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获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编委参加编纂《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从书”等。
精彩导读
学记 【题解】 据考证,《学记》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也受荀子的思想影响。《学记》第一次从理论上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第一篇比较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论。 【原文】 发虑宪[1],求善良,足以??闻[2],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3],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4]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5]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6]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7]。”《兑命》曰:“学学半[8]。”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9]。比年入学,中年考校[10]。一年视离经辨志[11],三年视敬业乐群[12],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13],谓之小成[14]。九年知类通达[15],强立而不反[16],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17]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18],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19]。入学鼓箧,孙其业也[20]。夏、楚二物,收其威也[21]。未卜禘[22],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23]。”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24],退息必有居[25]。学不学操缦[26],不能安弦。不学博依[27],不能安诗。不学杂服[28],不能安礼。不兴其艺[29],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30]。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31]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32]。”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33],多其讯[34],言及于数[35],进而不顾其安[36],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37]。夫然,故隐其学[38]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39],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40],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41],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42]。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43]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44],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45],强而弗抑则易[46],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47]。此四者,心之莫同[48]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49],微而臧[50],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51],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52],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53]唯其师。”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54]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55],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56]。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57]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58]。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59],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60],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61]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62]。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63]。鼓无当于五声[64],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65],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66],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67],大道不器[68]。大信不约,大时不齐[69]。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70]。此之谓务本。 ——选自《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4—1249页。 【注释】 [1]发虑宪,郑玄注:“宪,法也。言发计虑当拟度于法式也。”谓考虑政事要依照先王的法度。 [2] ,音xiǎo,小。闻,声闻。 [3]就贤,请教贤人。体远,关怀远人。 [4]君子,在位的统治者。孔颖达疏:“君谓君于上位,子谓子爱下民。谓天子、诸侯及卿大夫。” [5]兑,应为“说”,音yuè。《说命》,《古文尚书》篇名。“念终始典于学”,对教育事业要始终念念不忘。典,经常。 [6]旨,美。 [7]“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互助长的。 [8]“学学半”,见《书·说命下》:“惟敩,学半。”敩,音xiào,同“教”。王夫之说:“敩以自强,而研理益精,足以当学之半也。” [9]“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据《周礼》: 古二十五家为闾,聚居一巷,巷门有塾,民朝夕出入时,在塾受教。五百家为党,党有庠,以教闾塾所升者。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即术),遂有序,以教党庠所升者。诸侯及天子国中有学,以教世子、群后之子及遂序选升之士。按: 西周未必确有这种制度。 [10]比年,每年。中年,隔一年。 [11]离经辨志,分析经文章句,辨别学者志向。 [12]敬业乐群,专心学业,朋友相亲。 [13]论学取友,论说所学之是非,择取善人以为友。 [14]小成,七年成就,比九年尚小,故谓小成。 [15]知类通达,王夫之说:“知类,推广其知以辨事类也。通达者,通所知以达于行也。” [16]强立,临事不惑。不反,不违师教。 [17]《记》,古书。“蛾子时术之”,小蚁学习大蚁时时衔土而构成大蚁巢,学者也应时时学习而知“至道”。蛾,音yǐ,通“蚁”。 [18]皮弁,古冠名,指祭祀的冠服。祭菜,祭先圣先师用的果蔬。 [19]“《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小雅》之《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为君臣宴乐之诗,开学时就令习唱,一开始就用做官来劝勉学生。宵,小。肄,习。 [20]“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入学时,先击鼓召集,后开书箧出书授读,使学者敬重其学业。孙,恭顺。 [21]“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用夏楚责犯礼者,目的是要收到威严整肃的效果,防止怠惰。夏楚,同“槚楚”,用槚木、荆条做成的鞭扑之具,用于责罚。 [22]卜禘,禘,音dì,夏季大祭,祭前必先卜,故云卜禘。 [23]“凡学,官先事,士先志”,为官者先教以为官之事,为士者先教以立士之志。 [24]正业,古指大学中规定的课业。陈澔集说:“谓四时之教各有正业,如春秋教以礼乐,冬季教以《诗》《书》,春诵夏弦之类是也。” [25]有居,有常居。 [26]操缦,操弄弦索,调弦听音。 [27]博依,广泛地取助于比喻。 [28]杂服,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 [29]兴,歆;喜。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学科目。 [30]“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孙希旦解:“藏,谓入受业也。修,修正业也。息,退而私居也。游,谓游心于居学也。” [31]辅,朋友。 [32]“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认真循序持续不断地努力学习,学业就会得到成就。孙,同“逊”。时,及时。敏,疾速。厥,其。 [33]“呻其占毕”,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呻,吟诵。占毕,看书;读书。 [34]讯,问。 [35]“言及于数”,其发言出说,不首其义,动云“有所法象”而已。 [36]“进而不顾其安”,务其所诵多,不唯其未晓。 [37]佛,通“拂”,违背。 [38]隐其学,以学为可厌。隐,含痛。 [39]刑,成功。 [40]“禁于未发之谓豫”,防止不善之萌芽曰豫。 [41]“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就叫作合乎顺序。陵,超越。节,程度。施,施教。孙,顺序。 [42]燕朋,轻慢朋友。燕辟,亦作“燕譬”,谓轻慢老师为讲解深义而作的浅近比喻。一说指燕游邪辟。 [43]喻,晓喻,开导。 [44]“强而弗抑”,勉励而不强制。 [45]和,融洽。 [46]易,安易。 [47]“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郑玄注:“失于多,谓才少者;失于寡,谓才多者;失于易,谓好问不识者;失于止,谓好思不问者。” [48]心之莫同,心性不同。 [49]约而达,简约而透彻。 [50]微而臧,精微而完善。 [51]美恶,资质才能的差异。 [52]“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郑玄注:“弟子学于师,学为君。” [53]三王、四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夏、商、周加虞为四代。 [54]严,尊敬。 [55]尸,郑玄注:“尸,主也,为祭主也。”装扮作祖先神而受祭的人叫作“尸”。 [56]“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在朝,天子南面,臣北面;在学,天子面东立,教师面西立,不以臣待之,表示尊师。 [57]庸,归功。 [58]“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孔颖达疏:“及其经久,师徒相爱说,以解义理。”说,同“悦”。 [59]从容,从,同“舂”(chōnɡ),击也。撞钟时,一舂然后一容,其声方尽。以喻答问时,一问然后一答,以尽义理也。 [60]“记问之学”,所学止于预先记诵难题以待学者之问。 [61]听语,待问而语之。 [62]“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小马初驾,系随车后。 [63]“比物丑类”,以同类事物相比较。丑类,同类;族类。 [64]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 [65]五官,耳、目、口、鼻、心。 [66]五服,依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不同,分五等丧服: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此,指五服内的亲属。 [67]“大德不官”,大德不限于一官之事。 [68]“大道不器”,大道不限于一器之用。 [69]“大时不齐”,大时不限于一季之齐。大时,全年四季。 [70]“或源也,或委也”,祭百川之时,先祭源,后祭委。委,流所聚也。 【解读】 《学记》开宗明义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思想,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接着,《学记》通篇论述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与大学之礼。“大学”始于“小学”。塾、庠、序、学,此为教育实体的层次分别;“小成”“大成”,这是教育程度的两级水平。大成,“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这才是“大学之道”。大学之教,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和要求。始教之时,要“示敬道”;后“官其始”,也就是通过诵习《鹿鸣》等三篇诗文,熟悉当官为政之道;后“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最后还要求“学不躐等”。“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大伦”就是基本要求。此外,也有不那么基本的要求,如大学之教,尚需处理好“教”与“退息”、“正业”与“居”的关系。“今之教”若不能遵循这些要求(或曰规律),势必“不刑”。大学之法“豫”“时”“孙”“摩”,这是教学的四个原则。遵之,则“教之所由兴也”;逆之,则“教之所由废也”。为人师,要晓得教之兴废的缘由,因此要“善喻”,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的都是“喻”这个原则的具体要求。为人师,还须知道“学者有四失”,由此引申出“长善救失”的原则。再者,为人师还得“能博喻”;相反,“记问之学”,则“不足以为人师”。不过,善教只是一方面,善学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为人师还要懂得“进学之道”。凡此种种,足见为人师之不易!因此,“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强调要尊师。尊师则重道,重道则“民知敬学”。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由此形成。 此外,《学记》也分析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深化了古代的教学思想。 从《学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学体制已相当完备,教学规则也相当周密,教学内容丰富,且有严密的考核制度。
目录
目录 《论语》...1 论语(节选)...1 《墨子》...13 兼爱(下)(节选)...13 公孟(节选)...17 《孟子》...21 孟子(节选)...21 《管子》...39 弟子职...39 《荀子》...43 劝学...43 解蔽(节选)...48 性恶(节选)...54 《韩非子》...59 五蠹(节选)...59 显学(节选)...65 《吕氏春秋》...70 诬徒(节选)...70 《礼记》...73 学记...73 乐记(节选)...79 中庸(节选)...83 大学...88 董仲舒...94 对贤良策(节选)...94 深察名号(节选)...104 司马迁...110 儒林列传...110 论六家要指...119 扬雄...123 学行(节选)...123 王充...127 问孔(节选)...127 超奇(节选)...130 实知(节选)...133 刘劭...137 八观...137 颜之推...144 教子...144 勉学(节选)...147 涉务...155 杂艺...158 韩愈...163 原性...163 师说...165 进学解...168 李翱...172 复性书...172 柳宗元...181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181 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184 张载...188 经学理窟(节选)...188 王安石...194 明州慈溪县学记...194 上仁宗皇帝万言书(节选)...196 原教...208 答曾子固书...210 程颢...213 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213 识仁...216 朱熹...219 白鹿洞书院揭示...219 衡州石鼓书院记...221 大学章句序...224 学校贡举私议...227 语录(节选)...235 陆九渊...242 白鹿洞书院讲义...242 好学近乎知...244 语录(节选)...246 王守仁...253 答顾东桥书(节选)...253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260 教约...262 万松书院记...264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268 示弟立志说...271 教条示龙场诸生...276 李贽...281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281 童心说...283 徐光启...287 泰西水法序...287 几何原本杂议...289 黄宗羲...292 学校...292 取士...297 明儒学案发凡...303 顾炎武...307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307 生员论...309 与友人论学书...313 王夫之...317 知性论...317 尚书引义(节选)...319 书院...323 颜元...327 总论诸儒讲学...327 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329 性理评(节选)...333 漳南书院记...335 戴震...339 原善(节选)...339 与是仲明论学书...358 与姚孝廉姬传书...362 孟子字义疏证(节选)...364 章学诚...370 清漳书院留别条训(节选)...370 论课蒙学文法...376 冯桂芬...385 采西学议...385 改科举议...390 王韬...398 原士...398 容闳...403 予之教育计划(节选)...403 刘坤一...408 变通政治筹议先务四条折(节选)...408 李端棻...422 请推广学校折...422 张之洞...429 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429 劝学篇·序...432 劝学篇·游学第二...436 劝学篇·设学第三...439 劝学篇·学制第四...443 劝学篇·广译第五...445 郑观应...449 学校上...449 女教(节选)...453 盛宣怀...457 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节选)...457 张百熙...462 奏办京师大学堂疏...462 张謇...469 通州师范学校议...469 致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拨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意见书(节选)...475 严复...480 原强修订稿(节选)...480 康有为...493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493 请开学校折...498 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502 严修...507 奏请设经济专科折...507 蔡元培...512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512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519 以美育代宗教说...522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529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533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538 梁启超...549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549 学校总论...552 论师范(节选)...562 论女学(节选)...565 论幼学(节选)...568 王国维...573 论教育之宗旨...573 徐特立...577 抗战五个年头中的教育...577 黄炎培...582 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582 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588 陈独秀...594 今日之教育方针...594 宪法与孔教...601 俞子夷...609 小学教员该注重理论,还是注重经验?...609 小学教学法上的新旧冲突(节选)...613 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节选)...626 晏阳初...635 平民教育概论...635 中国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问题...647 陶行知...651 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651 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652 教学做合一...658 手脑相长歌...661 创造的教育(节选)...663 小先生与民众教育...669 廖世承...675 性教育与中学校(节选)...675 对于改革中学教育的一些意见...682 中学教育改造的基本原则...689 陈鹤琴...696 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696 我们的主张...703 创造的艺术(节选)...715 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720 怎样做父母...724 梁漱溟...730 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节选)...730 第二版后记...738 第一版后记...7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