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和教育

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和教育

  • 字数: 56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徐贲|
  • 商品条码: 978754268833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5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文 启蒙已进入“后康德”阶段, 对经历了传统启蒙的人们而 言,这也是一场思想的再启 蒙。长期以来,启蒙的核心 理念“知”——即康德倡导的“ 敢于知”(Sapere Aude)— —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亟需 革新。面对算法与机器的卓 越计算能力,我们需要以人 类独有的“智 能”(intelligence)重新定 义“知”,并将其作为启蒙与 教育的新核心。这不仅意味 着“敢于知”,更要求我们探 寻和培养人工智能难以企及 的品质——那些让人类更善 良、更卓越的情感、创造力 与道德智慧。教育因此肩负 重任:超越单纯的知识积累 ,激发人性的深度与广度, 引领个体自我优化、自我超 越,成为更完善的人。这正 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深刻的启 蒙与教育使命。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目录
第一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后康德”人文启蒙 一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智能启蒙 二 人文启蒙的理性和信仰 三 自启蒙和助启蒙 四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愚蠢 五 从人的知识到人类智能 六 人文启蒙和经典阅读 第二章 从知识到“见识”和“辨识”的实践智慧 一 变化中的“知识”和“认知” 二 实用智慧的“辨识”和“见识” 三 “高标智慧”和“底线智慧” 四 衡量集体道德的“灰色道德”和底线智慧 五 实践智慧的儿童启蒙 六 实用智慧和道德底线 七 经典作品中的实践智慧和逆向思维 第三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隐性知识、直觉认知和具身学习 一 提升人工智能无法轻易复制的人类智能 二 语言在传递和表达实用智慧时的局限性 三 个人认知的“隐性知识” 四 具身认知的人文启蒙价值 五 隐性知识的直觉认知和具身学习 六 整合的知识和艺术教育 七 艺术和人类直觉智能 第四章 人工智能时代的公民教育和“全球公民” 一 从公德启蒙到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 二 “能力方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智能 三 “培养人性”和全球公民 四 康德“世界公民”之后的全球公民 五 世界主义的历史回顾及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景 六 人工智能时代的公民社会和民主 第五章 从国家部落伦理到人类共同价值 一 国家部落主义和公地悲剧 二 人工智能“灭绝”人类和人类的危机应对 三 不同国家接受道德普遍主义的差异 四 普遍道德和道德启蒙 五 打破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的魔咒 六 拒绝道德上的自暴自弃 第六章 从18世纪情感启蒙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感教育 一 从理解情绪到管控情绪 二 情商与情感操控的道德隐患 三 商业的“情感价值”和亲情的“情感虐待” 四 18世纪启蒙时代的“情感教育” 五 “感伤”文学的道德教育 六 滥情、煽情和情感神话 七 情绪的性格倾向:以“残忍”为例 第七章 交谈艺术与人类的动机和情感方式 一 正派社会的交谈规范和技艺 二 文艺复兴的交谈乐趣和体面 三 18世纪的交谈礼仪启蒙 四 自由环境下的两种交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