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谜案里的宋朝史

谜案里的宋朝史

  • 字数: 353
  • 出版社: 新世界
  • 作者: 李旭东|
  • 商品条码: 978751048146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1
  • 印次: 1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7大千古谜案入手,深入解读两宋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细致梳理了海量史料的逻辑关系,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力图参透人物真实动机,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简介
李旭东,文史学者、编剧、作家,专注研究唐宋历史二十余年,目前已出版《李唐之乱》《这里是大宋》《显微镜下的大唐》《长安乱》《杨贵妃传》等二十余部图书作品。
精彩导读
那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关于赵匡胤的暴亡,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因饮酒过度而猝死(荒木敏夫《宋太祖酒癖考》),行伍出身的赵匡胤的确很喜欢饮酒,他时常将亲眷、近臣招至宫中宴饮。赵匡胤时常端着大酒杯去劝酒,他的弟弟赵光义就曾跪在地上抱着他的脚说:“陛下刚刚得到天下,为了江山社稷,还望陛下饮酒时能够有所节制。”赵匡胤却根本听不进他的劝告,“(皇)上饮射如故”(王巩《闻见近录》)。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便告诫手下臣子:“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每次宿醉之后,他都会感到后悔,所以他虽然并未彻底戒酒,但也开始在饮酒时有所节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匡胤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喝得烂醉如泥,因此酒后猝死的说法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有的学者通过分析宋朝诸位皇帝的死因,认为赵氏家族可能患有遗传性躁狂抑郁症,认为赵匡胤也遗传了这个疾病,赵匡胤死前还出现了脑出血的症状,属于正常死亡(刘洪涛《从赵宋宗室的家族病释“烛影斧声”之谜》)。不过仅仅依据史书中关于赵匡胤模棱两可的死因记载,就断定他患有家族病并死于脑出血,未免有些太过武断。 如果赵匡胤是自然死亡,北宋朝廷完全可以诏告天下并记于国史,但正史对赵匡胤的暴亡却大多记载寥寥,对于他的死因更是闪烁其词。直到他去世一百年后,一个和尚成为揭开他死亡谜团的关键人物。 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寄寓在荆州金銮寺的落魄和尚文莹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他要将自己这大半辈子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全都记录下来。由于他的书斋名为“湘山草堂”,这部书便被称为《湘山野录》。《湘山野录》共有三卷,还有《续录》一卷,书中详细记录了赵匡胤死亡那夜发生的诸多离奇之事。 文莹虽是个和尚,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跻身上流社会。他经常出入权贵之家,与宰相丁谓成为好友,“文莹尝游丁晋公(即丁谓)门,公遇之厚”(朱弁(曲洧旧闻》卷四)。 赵匡胤去世时,丁谓刚好十一岁,对这桩宫廷奇案多少有些耳闻。淳化三年(992年),丁谓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通判饶州(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后来获得真宗皇帝赵恒与皇后刘娥的赏识,一路官至宰相。既然文莹与丁谓这样的达官显贵过从甚密,自然能够从他们口中获知许多旁人无从知晓的宫廷秘闻。文莹又是个出家人,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政治禁忌,所以书中记载了很多敏感的政治话题。《湘山野录》虽是一部私家笔记,但历来受到史学家的高度重视,更是成为研究赵匡胤暴亡之谜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根据《续湘山野录》的记载,赵匡胤登基之前曾经与一个道士交好,这个道士一会儿自称“混沌”,一会自称“真无”,以至于他的真实姓名文莹已经无从知晓。赵匡胤与这个道士一起登函谷关,一起去黄河边,也时常聚在一起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两人聚在一起不是游玩便是宴饮,但道士却从来没有为生计操心过。道士虽然不是“富二代”,但他有着令人叹服的特异功能。每当经济拮据时,他便会为赵匡胤表演探囊取物、空手得金的绝技,赵匡胤看得目瞪口呆,觉得这个人高深莫测。 每每喝得酩酊大醉之际,这个道士便会哼唱起做法事时吟唱的曲调,声音高亢入云,犹如天籁之音。对于他耍酒疯似的怪异举动,在场的其他人不以为意,唯独微醺的赵匡胤隐隐听懂了其中的一句,唱的似乎是:“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酒醒之后,赵匡胤询问他唱的究竟是何意,但这位道士却轻描淡写地说:“贫道不过是酒醉之后随口哼唱几句罢了,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这个道士随后便飘然而去,赵匡胤的生活也逐渐回到了正轨。赵匡胤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后周殿前都点检,执掌后周最为精锐的禁军部队。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去世后,他趁着新皇帝柴宗训年幼之际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创建了北宋王朝。此时,他才惊觉那个道士的话绝非酒后胡言乱语,而是精准到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言。 赵匡胤登基称帝的时间是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四,建隆元年恰好为庚申年,“庚”字五行属金,这一年恰好是金猴年,正月恰巧为寅月,寅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着虎,原来那个道士早就预测到他将会在这一日登基称帝。赵匡胤觉得这个道士的道行很深,于是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他的下落,可足足找了十六年都未曾寻到他的踪迹。就在赵匡胤以为此生再也无缘与他相见之际,那个道士却奇迹般地再度出现。 当时是一年一度的上巳节,赵匡胤照例来到水边“祓禊”,也就是举行祭礼,洗濯污垢,消灾祛病。他猛地一抬头,惊奇地发现岸边树下坐着一个醉醺醺的道士,此人冲着赵匡胤笑了笑,作了一个揖,道:“陛下,别来无恙啊!”他就是赵匡胤苦寻十六年的那个道士。赵匡胤与他意外重逢后不禁大喜过望,赶忙将他带回了皇宫。两人又像之前那样把酒言欢,畅谈人生。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说道:“我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苦苦寻找你的行踪,想要问你我究竟还能活多久?我知道你能够预见未来,念在你我昔日的情分上,还望你能如实相告。” 道士掐指一算,说:“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若天气晴朗,陛下便可再活十二年。如若并非晴日,陛下还是早做打算吧!”赵匡胤当夜将他留在宫中,可他却并未住在殿中而是“宿于木末乌巢中,止数日”,之后再度神奇地消失了。赵匡胤始终牢记着道士所说的话,他怀着紧张而又忐忑的心情等来了十月二十日。当晚,赵匡胤登上太清阁,见群星璀璨,天气晴朗,顿觉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应当可以活到古稀之年。就在他暗自欣喜之际,天气突变,阴霾四起,雪花纷飞,冰雹骤降,赵匡胤的心情顿时失落到了极点,他急忙命小宦官打开端门,火速征召赵光义前来宴饮取乐,从而消遣内心的愁闷。 赵光义急匆匆赶来后,赵匡胤将他召入自己的寝宫,还特地将身边的宦官和宫女全都屏退,此时空荡荡的大殿内仅剩下他们两人,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就此成了千古之谜。 或许是因为《续湘山野录》的作者文莹是个相信因果报应的和尚,或许是因为这件事在流传过程中人为地掺杂进了一些或真或假的传闻,上面这段记载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这个令赵匡胤叹服的道士究竟是谁呢?南宋史学家李焘经过考证,认为此人应当就是大名鼎鼎的道士张守真。张守真原本是盩厔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一个普通百姓,但一起灵异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某日,一位神仙突然降临在他的家中,告诉他:“本尊名号‘黑杀将军’,乃是辅作玉皇大帝的天神。”喜出望外的张守真自此之后便时常斋戒请神,黑杀将军也是逢请必到。黑杀将军每次都是随风而来,说话犹如婴儿一般,只有张守真能听懂他究竟在说些什么,张守真自此成为能够预知未来祸福的奇人异士,他索性也就正式出家成为道士。 赵匡胤饱受疾病的困扰,听闻张守真能通神,赶忙派人前去征召他。十月十九日,也就是赵匡胤去世前一日,赵匡胤命张守真在建隆观设坛祈祷。赵匡胤特地派遣内侍王继恩从旁相助,张守真请神所需物资可从内库中任意支取。张守真果然不负众望,终于将黑杀将军请来,但黑杀将军说道:“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已开。晋王有仁心。”说完之后,黑杀将军便骤然离去,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张守真赶忙将此事禀告赵匡胤,赵匡胤自觉时日不多,于是连夜召见赵光义,向他嘱咐自己的后事。 得知自己气数将尽,赵匡胤赶忙征召赵光义进宫宴饮,向他嘱托后事。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续湘山野录》详细记载了赵匡胤暴亡前夕与赵光义宴饮的经过,这也成为“烛影斧声”最早的出处。“但遥见烛影下,太宗(即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赵匡胤)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即赵匡胤)已崩矣。” “烛影斧声”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可怕的联想,误以为是赵光义借宴饮的机会用斧子砍死了自己的哥哥。元朝诗人杨维桢所作《慈母爱》诗云:“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于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匮书。”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因敢于记述真实历史而得名。董狐直笔用以代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的史官。杨维桢认为赵匡胤被赵光义用斧子谋害,但史官不敢记述此事。 其实北宋宫禁一向很严,赵光义恐怕很难携带凶器入宫,即便赵光义想要谋害赵匡胤,也绝不会采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赵匡胤死后,近臣们照例要瞻仰遗体,“(赵匡胤的尸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可见他的尸体上应该没有外伤。 《续湘山野录》记载赵光义与赵匡胤宴饮后被留宿在宫中,但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却记载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才被紧急召入宫中。《涑水记闻》的记载应该更可信,皇宫门禁森严,藩王应该不会被留宿在宫中,赵光义与赵匡胤宴饮之后便出宫回府了,听闻赵匡胤的死讯后又紧急入宫。或许因为赵光义从出宫到再度入宫的时间间隔太过短暂,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他当晚就留宿在宫内,文莹在撰写《续湘山野录》时应该是听信了这些传言。 李焘在编纂《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却将兄弟两人的宴饮时间向前推移到了十月十九日,也就是赵匡胤去世的前一日。或许是为了撇清赵光义与赵匡胤之死的关系,或许是觉得赵光义得到消息之后再进宫,随后又登基称帝,时间太过仓促,所以将两人的宴饮时间刻意提前了一日,但这样一来在逻辑上存在诸多问题。 《续资治通鉴长编》只是很笼统地记载赵匡胤死于十月二十日,并没有说具体时间,不过《宋史·太祖本纪》却记载赵匡胤死于“癸丑(即二十日)夕”。如若两人果真是在十月十九日夜间宴饮,赵匡胤在宴饮不久后去世,那么他就应当死于二十日凌晨,此时距离二十一日赵光义登基还有足足一天多的时间,赵光义在如此关键的一天时间里究竟做了些什么,《续资治通鉴长编》竟然毫无记载,这显然有些说不通。 其实按照宋朝人的计时习惯,“癸丑夕”指的是二十日晚上而并非二十日凌晨,宋朝人习惯将当日凌晨发生的事情计入前一日的夜晚。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入蜀记》中详细记载他在乾道六年(1170年)从浙江前往四川的旅程,写道:“闰五月十八日,晚行,夜至法云寺。兄弟饯别,五鼓始决去。十九日黎明,至柯桥馆……四鼓,解舟行,至西兴镇。二十日,黎明,渡江,江平无波。”五鼓就是五更,四鼓就是四更,都已经到了次日凌晨。虽然已经到了次日凌晨,但陆游仍旧习惯性地将其记为前一日夜,直到黎明时分才会记作当日,因此赵匡胤兄弟宴饮时应该在二十日夜间而非当天凌晨。 《续湘山野录》记载赵匡胤去世时将近五鼓,但《涑水记闻》却记载已经四鼓,两者表述虽略有不同,但并不矛盾。不过宫中的计时方式与民间有所差异,将夜晚分为“六更”,比民间多出了一更,因此“禁中四鼓,乃在外三更”(周必大《玉堂杂记》),因此赵匡胤的死亡时间应当临近民间的四更 天,也就是二十一日凌晨两点五十二分,那么他与赵光义宴饮肯定是在二十日晚上而非十九日晚上。 两人在宴饮时究竟发生了什么,赵匡胤为何会在此后不久便离奇暴亡呢? 根据《续湘山野录》的记载,饮酒期间赵光义屡屡退席,“有不可胜之状”,文莹究竟在暗指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不可胜之状”指的是赵光义不胜酒力,离席休息,或是上厕所解小便,抑或指呕吐不止。不过“不可胜”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不能制服、不能控制。《管子·正世》记载:“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或许那夜的赵光义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彻底失控了。 更为蹊跷的是,与赵光义正喝着酒,赵匡胤却突然拿起“柱斧”。“柱斧”与日常生活中的斧子一样吗?有的学者认为柱斧是放置在窗户附近的辟邪用具(王雅轩《宋初宫廷疑案辨析》)。《仪礼·觐礼》记载:“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远古时期,窗仅指开在屋顶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子称为牖。古人认为邪祟多从门窗闯入,因此天子通常会在窗户下面放一把斧子,为的是辟邪保平安,若是有歹人闯入,也有一定的防身作用。不过这个风俗只盛行于先秦时期,在窗户下面摆放一把斧子毕竟不太雅观,于是便在门口的屏风上画上斧子,称作“斧扆”或“斧依”,因此到了北宋,在窗户下放置斧子的习俗已然不再流行了。 其实柱斧不同于寻常斧子,柱斧在北宋时期是一种礼器,高级柱斧用水晶制成,普通柱斧用铜铁制成,只有朝官才获准使用水晶柱斧,不过后来水晶柱斧被弃用,以至于到了北宋末年,很多人都不识得水晶柱斧究竟是什么物件。柱斧在赵匡胤生活的北宋前期还是很受追捧的。虽然无法确定赵匡胤使用的柱斧究竟是什么材质,但他却一直随身携带,发怒时便会拿出来。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喜欢打鸟雀,有一次正玩得兴起,突然御史张霭禀报说有急事要求见他。赵匡胤自觉很是扫兴,却又不敢耽误军政大事,只得召见了他,但张霭奏报的不过是些寻常政务,怒火中烧的赵匡胤责问他为什么因为这点儿小事就前来打扰他。 虽然皇帝怒了,但张霭却平静地说:“微臣以为这些事比打鸟雀要重要许多!” 见张霭居然敢嘲讽自己,忍无可忍的赵匡胤举起手中的柱斧向着张霭的嘴砸去,一下子便砸掉了他的两颗大牙。张霭既不喊疼也不鸣冤,只是将这两颗牙齿从地上捡起来,揣进了自己的怀里。 赵匡胤骂道:“你怀藏牙齿,难道想要借此控告我吗?” 张霭不卑不亢地说:“微臣不能也不敢控告陛下,但史官会如实记下这件事的。” 见他如此不卑不亢,赵匡胤也不由得心生敬佩,并且他也担心史官会如实记录,随即转怒为喜,给张霭赏赐了金帛。太祖弹雀也就此成为一段佳话,赵匡胤虽然行事有些鲁莽,但是知错能改,不失为一代明君。 由此可见,赵匡胤随身携带的柱斧只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虽然攻击性大为降低,但也绝非毫无用处的摆设。 仁宗皇帝赵祯最为宠信张贵妃,某日见她房中莫名地多了一件定州红瓷器,这在当时可是价值连城的贵重物件。他赶忙追问此物是何人所赠,张贵妃见实在推脱不过,只得说是王拱辰所献。赵祯怒斥道:“朕三番五次地告诫你切勿与外臣交往,你为何就是不听呢?”赵祯举起手中柱斧,将那件瓷器砸得粉碎。由此可见,不仅仅是赵匡胤,北宋前期的皇帝都有随身携带柱斧的习惯。 《续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用柱斧“戳雪”,有的学者认为赵匡胤想用柱斧试探一下雪的深浅与冷冻的程度,于是发出“咔咔”的声响(王雅轩《宋初宫廷疑案辨析》)。虽然人在酒醉时会有一些不合常理的举动,但赵匡胤既是酒场行家,又是皇帝,应该不会无缘无故地做出如此失态的举动。 《续湘山野录》中的记载还有一个很大的疑问,那就是在这个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晚上,赵匡胤为何突然从殿内跑到殿外?《续湘山野录》对此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因此,李焘编纂《续资治通鉴》时虽然收录了《续湘山野录》中关于“烛影斧声”的记载,却将“戳雪”改为“戳地”,觉得这样似乎更为合理。 通常情况下,北宋皇帝在极度愤怒时才会拿出柱斧,不是打人就是砸东西,赵匡胤为什么突然拿出柱斧呢?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色胆包天的赵光义调戏过赵匡胤身边的女人,这种说法来源于《烬余录》。赵匡胤病重时,赵光义前去探视。见赵匡胤已经病入膏肓,色胆包天的赵光义居然乘机调戏伺候在赵匡胤身边的花蕊夫人(也被称作金城夫人)费氏,就在赵光义欲行不轨之际,赵匡胤突然被惊醒了。他睁开眼看到了令他不可思议的一幕,于是拿起身旁的柱斧戳地。皇后、皇子等人闻声迅速赶来,赵光义吓得仓皇逃回府中。身体孱弱的赵匡胤经此一事,次日便去世了。 《烬余录》的作者徐大焯生活在宋末元初,此时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三百年,他虽潜心研究历史,但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又难以调取当时的宫廷档案,因此上述内容难免会掺杂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传闻,自然也就不太可信。 花蕊夫人原本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她不仅有着倾国倾城之貌,还博学多才,善写诗词。迫于北宋强大的军力,孟昶主动投降,后蜀也至此灭亡,花蕊夫人满怀悲愤地写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赵匡胤早就对花蕊夫人垂涎三尺,灭了后蜀之后顺势将她收入宫中。虽然她赢得了赵匡胤的宠爱,但终究没能逃脱命运的魔爪,《闻见近录》与《铁围山丛谈》均记录了她悲惨的结局。 一日,赵匡胤携花蕊夫人、赵光义在御苑之中宴饮射箭。席间,赵匡胤劝赵光义喝酒,但赵光义却总借故推辞。见实在推脱不过,赵光义不怀好意地说:“只要花蕊夫人能够为我折一枝花来,我便饮下此杯。”赵匡胤当即命花蕊夫人前去为赵光义折花,可就在花蕊夫人徜徉在花丛之际,赵光义突然从背后抽出一支箭,举起手中的弓,射向毫无防备的花蕊夫人,一代绝色佳人就此惨死在赵光义的箭下。 见到这惊人一幕,赵匡胤惊愕不已,他万万不曾料到赵光义竟敢当着自己的面射死自己宠爱的女人。赵匡胤刚要发火,赵光义就跪倒在地,抱着他的腿哭道:“陛下如今刚刚得到天下,应以社稷为重,切勿亲近女色啊!”虽然赵匡胤心中尽是愤懑,却也不便为了一个女人公然与亲弟弟反目成仇,只得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两人继续喝酒,照常射箭,但心结在两人心中就此种下。 虽然赵光义口口声声说自己这么做是担心赵匡胤因沉溺酒色而误国,但这不过是他的托词罢了。好色成性的赵光义即位后霸占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小周后,他这样一个不堪的人怎会真心规劝赵匡胤远离女色呢?赵光义公然射杀花蕊夫人恐怕是源于他内心的阴暗,自己得不到的便彻底毁掉。 《闻见近录》的作者王巩是真宗朝宰相王旦的孙子,《铁围山丛谈》的作者蔡絛是徽宗朝宰相蔡京第四子,两人都是宰相之后,自然可以听到一些皇室秘闻,赵光义射杀花蕊夫人之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烬余录》取材于两书,却又结合有关传闻进行了改编,致使记载的内容并不太可信。既然花蕊夫人之前已然被赵光义射死,那么赵匡胤之死便不可能与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有关。 赵匡胤拿出柱斧无论是想要“戳雪”,还是想要“戳地”,他绝非在耍酒疯,而是想要借机敲打一下胆大妄为的赵光义,因为他早就察觉到了赵光义的异动,想要让他有所收敛,好自为之,谁知给自己招惹来杀身大祸。 文莹写《续湘山野录》时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但此时在位的神宗皇帝赵顼依旧是太宗子孙。如果赵光义被认定为篡位,那么神宗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即便文莹知道些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也只能使用曲笔,不敢直抒胸臆。这绝非杞人忧天。 崇宁元年(1102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皇帝赵佶延续朝内党争,贬谪数百名朝廷重臣,已故旧党重臣被重新追贬,史称“崇宁党禁”。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下令封禁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十二人的著作。在这十二人中,几乎清一色的全都是旧党人士,只有文莹一人与党争毫无关联,更蹊跷的是被禁的只有他写的《湘山野录》,他的另一部作品《玉壶清话》并未受到牵连,因此《湘山野录》会被禁应该是因为其记载了赵匡胤暴亡的秘闻。 在北宋历任皇帝中,唯有徽宗赵佶与赵光义是“兄终弟及”。哲宗皇帝赵煦的儿子赵茂夭折,哲宗又没有其他子嗣,所以徽宗皇帝得以继承了哥哥的皇位。徽宗也处处效仿前辈赵光义,如他的第一个年号“建中靖国”就取自赵光义的第一个年号“太平兴国”,他封禁《湘山野录》也是为了压制对赵光义皇位正统性质疑的言论,平息这场延续百余年的争论。
目录
第一案 “烛影斧声” 与“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的背后 那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复杂而又微妙的兄弟关系 赵匡胤心中理想的接班人 蹊跷的即位过程 赵普与赵光义的恩恩怨怨 杀侄屠弟的罪行 “烛影斧声”的袅袅余音 第二章 “帽妖”横行:诡异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 “帽妖”突然来了 寇准东山再起的内幕并不光彩 功败垂成的寇准与绝地反击的丁谓 铤而走险的周怀政 从孤军奋战到全军覆灭 擅改墓址引发的惊天大案 第三案 韩虫儿怀孕事件:老太后与新皇帝的政治对决 没有儿子的苦恼 不想当内廷养子却当上了皇帝 忽然冒出来的先帝遗腹子 曹太后手中的棋子 珠帘被宰相毅然扯下 第四案 宣仁之诬:究竟是谁在诬陷谁 宰相蔡确的噩运 同为宰相死后却不同命 震惊朝野的“同文馆案” 事情再度出现了反转 哲宗皇帝即位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五案 宋江的殒落:比《水浒传》更为曲折离奇 宋江的大本营并不在梁山泊 宋江义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宋江义军是否曾被诏安 宋江是否参与征讨方腊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的结局 杨志居然曾经征辽抗金 谁是坚持到最后的好汉 割据梁山泊的其实另有其人 第六案 绍熙内禅:通过和平方式被赶下台的皇帝 来之不易的太子之位 父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内幕 皇帝不孝引发的政局动荡 太上皇的丧事居然没有人管 太上皇死后,皇帝成了太上皇 从绍熙危局到庆元党禁 第七案 济王之殇:究竟是谁偷走了他的皇位 宁津园之变中的三角同盟 太子之死引发的权力暗斗 皇子与皇侄的较量 继承皇位的人居然会是他 湖州之变与济王之冤 附件 纷繁复杂而又变动频繁的宋朝官制 参考资料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