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镜像

镜像

  • 字数: 121
  • 出版社: 北京联合
  • 作者: (意)雅各布·韦内齐亚尼|译者:禹慧敏
  • 商品条码: 978755968139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萨乔的透视法,能否解释卢乔·丰塔纳切割画的创作初衷? 乌切洛在教堂壁画中呈现的动态,竟成破解杜尚“现成品”艺术的钥匙? 维杰·勒布伦的美丽面庞和席勒的夸张表现,是否出自同一种绘画语言? 惠斯勒&蒙德里安,弗美尔&马格里特,卡耶博特&霍珀……本书列举了十组西方艺术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彼此互为镜像,形成工整而精妙的时代对称。作者富有创新性地将这些作品并列比较,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审视昨日与今日艺术的共同点与差异。 但若是我们逆流而上呢?如果我们不再忽视当下与古典艺术之间数百年的时间差距,而是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过去的艺术呢?——本书作者
作者简介
雅各布·韦内齐亚尼 意大利知名艺术科普博主,巴黎第一大学(先贤祠-索邦大学)艺术史博士。他在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教授艺术传播课程,经常作为艺术专家参与意大利电视节目的录制。自2020年以来,他已出版了三部艺术史相关的书籍,并持续在社交媒体分享传播艺术知识。
精彩导读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是超级沉寂的真正缔造者,他笔下那些孤独沉思的人物,似乎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中追寻无尽与永恒。弗里德里希的画作以一种早期的抽象形式,高度诠释了我们都曾体验过的人生经历:游离于世界之外,迷失于思想之中。 19世纪的前三十年,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科技文化日益繁荣,弗里德里希试图摆脱传统的宗教画模式,转而借助波罗的海海岸或是巍峨的哈尔茨山脉,在黎明破晓、日落黄昏、午夜月色的广阔无垠的北欧风光中寻找神性的踪迹,他的作品总是透着强烈的神秘感和超脱感。 以《海边修士》为例,一名裹着一袭长长的黑色僧袍的修士,在寒冬时节形单影只地呆立在沙丘上,俯瞰波涛汹涌的大海(画中的大海也许是位于弗里德里希的家乡格赖夫斯瓦尔德市附近的波罗的海海域),他仿佛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深深吸引。一位整日与神对话的修士,不太可能为了反思日常的琐碎而待在这里——谁知道是什么深奥的宗教难题把他推到了这个无限混沌之中——或许他想远离人群,独自反思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精神上的孤立无援,这种感受正如画面中被海上薄雾抹去的地平线一样难以察觉。我们也在这种构图前感到困惑——这种空旷的景观强烈困扰着我们,它由一条狭长的土地、一方暗藏危机的黑色海面、一片无边无际的灰色天空叠加而成。 弗里德里希走出了传统风景画的舒适区,不由分说地将我们带到了一片没有层级、没有基点、没有边际的荒凉之地,我们找不到大自然的边界,只能惊奇地凝视着。我们像画中的修士一样,在海洋和天空的双重无限中,沉思宇宙的无限性和人类的有限性,而这正是浪漫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欣赏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就像电击治疗:通过强调人类在壮丽宇宙中的微不足道,帮助我们将日常的烦恼相对化,从而消除可能困扰着我们的焦虑和痛苦。而对于烦恼、焦虑和痛苦,弗里德里希确实有所了解:在他六岁时,母亲便撒手人寰,幼年时两位姐姐也相继离世,1787年,十三岁的弗里德里希在冰冻的湖面滑冰时落入冰窟,差点淹死,命悬一线之时,是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及时救出了他,但哥哥却溺水身亡。因为种种沉痛的经历,弗里德里希年轻时害羞、寡言,很容易陷入深深忧郁,但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他找到了安抚内心不安的方法,并且试图通过描绘风景来分享这种疗愈,让我们也能从风景中承蒙大自然的精神慰藉;同样地,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应该用弗里德里希所说的“心灵的眼睛”去感知画作。总而言之,艺术家和观众将各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投射到风景之中,就好像人类最深层感受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画中世界相遇。 * 然而,直到20世纪,弗里德里希提出的让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在画中世界相遇的艺术理念才终于拥有了形式——或者更确切地说,才终于“失去”了形式。20世纪40年代,由于欧洲陷入了极权统治,世界艺术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在纽约兴起,彻底摆脱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将艺术视为理性化身的观念,“形”与“色”成为证明艺术家与观众“存在”的两大要素。1943年6月,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向《纽约时报》的权威评论家爱德华·朱厄尔发出了与另外两位美国艺术家阿道夫·戈特利布、巴尼特·纽曼合写的那封著名的信:“我们要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复杂的思想。我们要使用巨大的图形,因为它拥有无可辩驳的巨大能量。我们要重新确立平面绘画的地位。我们要使用平面图形,因为它拥有摧毁幻想、揭示真理的伟大力量。”这封信后来被视作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一纸宣言。 罗斯科曾指出:“画作本身就是体验。”罗斯科会亲自向画廊老板、博物馆管理员和私人收藏家讲解如何正确地展出他的作品:首先,他希望他的作品成组展出,作品永远不要被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包围;其次,展览场所的照明灯光要尽量柔和;最后,在悬挂画作时,让画作的下缘尽可能地靠近地面,让画作看起来就像一扇门。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完全沉浸于画作之中,与画作进行面对面的亲密接触。 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彼得·赛尔兹曾评价道:“罗斯科的画作宛如一面‘灵魂之镜’。”这面镜子会推断出我们的感受,而后将其更强烈、更宽广地反馈给我们——如果此刻的你情绪低落,那么罗斯科的画作只会带领你走向更加忧郁的方向;如果你的每个毛孔都洋溢着欢乐,那么这幅画作也会与你的心态高度一致。罗斯科是如何与我们进行情感层面的交流的?这个秘密就藏在罗斯科运用的绘画技法之中。罗斯科笔下由六层、八层,甚至多达十层的色彩叠加而成的色块,边缘模糊仿若云朵般在不同的平面之间飘浮、游移、扩张。正是这种模糊性激发了观众的投射心理,画家借此敦促我们捕获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探寻其作品的意义。 马克·罗斯科《无题(黑色和灰色)》,1969—1970,203.3cm×175.5cm 1969年至1970年间,罗斯科创作的“无题(黑色和灰色)”系列,正是作者引导观众探索内心世界的必然产物:黑色与灰色的矩形沿着一道抽象的地平线相互碰撞,构成一个戏剧场景,它邀请每一位如弗里德里希的海边修士一般孤独的观众沉浸其中,凝望无限。如矩形等简单常见的不具备任何特殊含义的形状,有助于画家放大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例如画家的笔触、绘画材料的透明度、色彩的分层、色块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边缘的模糊性……每一处细节都经画家深思熟虑,并绘画出来以供观众思考。对于罗斯科的遗作“无题(黑色和灰色)”系列所表达的含义,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个系列描绘的是荒芜的夜景,有人说,这个系列反映了罗斯科抑郁症的逐步恶化,并最终导致罗斯科在1970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罗斯科采用的绘画形式固然激进,但他的创作意图并不激进,这一系列作品高度体现了20世纪一种浪漫的艺术理念:艺术品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壁垒。罗斯科曾写道:“对我而言,具象与抽象的划分并不重要,我只是想要通过艺术终结观众的沉默与孤独,让观众得以重新呼吸。”
目录
Ⅰ 对他处的渴望 马萨乔 & 卢乔·丰塔纳 Ⅱ 游离于世界之外,迷失于思想之中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 马克·罗斯科 Ⅲ 让艺术“动”起来! 保罗·乌切洛 & 马塞尔·杜尚 Ⅳ 照镜子 路易丝 -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 & 埃贡·席勒 Ⅴ 和谐的绘画交响乐 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 & 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 Ⅵ 现实的骗局 约翰内斯·弗美尔 & 勒内·马格里特 Ⅶ 色彩的解放 罗素·菲伦蒂诺 & 亨利·马蒂斯 Ⅷ 目光的游戏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 爱德华·霍珀 Ⅸ 断裂的生命(和形体) 佚名艺术家 & 巴勃罗·毕加索 Ⅹ 秘密绘画 弗朗西斯科·戈雅 & 希尔玛·阿夫·克林特 参考书目 图片来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