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秦岭山地古镇绿色更新

秦岭山地古镇绿色更新

  • 字数: 392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董晓
  • 商品条码: 978711178172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秦岭古镇街巷和院落为落脚点,以空间演变机理为理论基础,提出各物质实体要素对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扩张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扩展定量预测方法与结果,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以街巷物理环境为基础,提出街巷延展模式和街巷空间营造策略,对秦岭地区及同类古村镇的保护、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书从传统院落空间的功能、气候适应性、建筑营建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取其与所处气候环境适应的空间布局特征,探索传统院落功能合理的布局模式及与新区功能的更新互补机制,使其气候适应性特色在院落更新发展中得以延续,对秦岭山地古镇传统院落空间的舒适度提升、传统街巷院落气候适应性的特色延续、古代民间优秀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博士/建筑学博士后,城乡规划专业,副教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国土空间规划,低碳社区更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既有城区“通学型”潮汐式拥堵机理与规划调控缓解模式(2022.01-2024.12)。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一项 “黄河中上游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基本单元人地集约化调控规划技术”(2022.11-2026.10)。主持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一项“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演变研究”。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多项,近五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制的规划设计项目,获陕西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三等奖3项。
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绪论001 11研究背景及目的002 111研究背景002 112研究目的003 12研究现状综述003 121国外研究现状003 122国内研究现状007 123研究评述010 13研究对象及意义011 131地域界定011 132对象界定012 133研究意义013 14研究内容与方法014 141研究内容014 142研究方法015 143技术路线015 15本章小结016 第2章秦岭山地古镇现状调查017 21调查概况018 211调查对象018 212整体概况020 22现状调查分析021 221普遍调查分析021 222典型样例选取论证031 223典型样本调查分析032 224镇区空间分布特征045 225街巷特点046 23物理环境测试048 231街道风环境测试与分析048 232室内外热环境测试与分析049 233街巷现状日照环境分析052 24现状问题052 241普遍存在问题053 242重点研究问题055 25本章小结055 第3章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演变特征057 31空间演变的历史进程058 311形成期058 312繁荣期059 313萧条期059 314复兴期060 目录秦岭山地古镇绿色更新32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061 321因地制宜的渐进演变061 322由小到大的离散演变061 323由低到高的竖向演变063 324由单趋全的多元演变063 33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065 331交界区气候065 332河谷型山地066 333闭塞的交通068 334迁移的人口070 335多元化生活070 336山林式经济072 337社会政策更替072 338综合影响分析073 34空间形态的演变形式073 341集中式演变074 342条带式演变075 343分散式演变075 344综合式演变075 35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076 351空间形态演变规律076 352空间形态特征要素077 353空间演变动力机制079 354类年轮演变机理079 36本章小结081 第4章秦岭山地古镇空间扩展机制083 41城镇空间扩展研究现状084 42乡镇发展目标085 421五大要求的乡村振兴085 422三生融合的空间格局086 423城乡融合的发展途径086 424传承历史的文化复兴087 43空间扩展机制087 431研究方法087 432影响因素提取090 433数据来源090 434空间演变机制093 435发展预测095 436结果及讨论097 44本章小结098 第5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演变特性099 51街巷历史演变100 511功能的变化100 512形态的变化100 513肌理的变化101 52街巷空间特性101 521物质实体要素101 522行为心理要素109 53街巷功能更新111 531居民生活生产的需求111 532游客使用需求114 54功能与空间耦合关系115 541功能需求对空间的作用115 542空间要素对功能的反映116 55本章小结117 第6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物理环境119 61街巷风环境模拟分析120 611街巷风环境现状120 612街巷尺度与风环境关系121 613街巷空间风环境模拟121 614风舒适的街巷尺度确定128 62街巷日照环境模拟分析129 621相关技术标准的日照要求129 622街巷日照的环境模拟130 623满足日照的街巷尺度131 63舒适物理环境街巷尺度132 64本章小结132 第7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延展要素133 71街巷功能134 711历史街道功能134 712交通性街道功能135 713生活性街道功能136 714巷道功能136 72街巷结构136 721“两街多巷,顺势延伸”136 722“曲则有情,枝网交错”137 73街巷尺度138 731构成要素分析138 732舒适尺度感的街巷尺度138 733舒适风环境的街巷尺度141 734满足功能的街巷尺度141 735综合街巷尺度确定145 74街巷节点146 741交通节点146 742标志建筑147 743祭祀祈福场所147 744戏楼广场147 75界面要素148 751构成要素148 752侧界面要素149 753底界面要素152 76本章小结153 第8章秦岭山地古镇街巷更新模式155 81街巷延展动力机制156 811镇区发展趋势及方向156 812街巷延展的内外动力157 82街巷延展模式158 821街巷延展特性158 822类圈层延展模式159 823主轴向延展模式160 824多组团延展模式161 83街巷空间营造162 831道路分级,融合用地功能162 832延续格局,贯通视线通廊163 833传承文化,重塑历史风貌165 834保护界面,修复街侧建筑166 84本章小结168 第9章秦岭山地古镇传统院落空间特征169 91传统院落空间演变170 911院落调研170 912院落空间演变过程179 913演变影响因素185 92传统院落空间类型186 921按空间布局划分186 922按院落功能划分187 93传统院落空间特征187 931院落空间普遍性特征187 932院落布局特征188 933平面空间组织特征188 934竖向空间组织特征189 935营建特征190 936风貌特征193 94建筑原型及技术原型提取198 941建筑原型198 942技术原型198 95本章小结199 第10章传统院落空间适应性特征201 101院落空间布局适应性202 1011地形地貌适应性202 1012气候环境适应性204 1013建筑材料204 1014地域文化204 102院落空间功能适应性205 1021古代生产方式的适应性205 1022古代生产力的适应性206 103院落空间热环境、风环境适应性207 1031热环境适应性208 1032风环境适应性213 104本章小结218 第11章古镇院落绿色更新模式219 111院落功能更新模式220 1111平面布局更新220 1112竖向功能更新220 112院落空间更新模式222 1121“一”字形合院传承模式223 1122“L”形合院传承模式223 1123“U”形合院传承模式224 1124“口”字形合院传承模式225 113院落文化传承模式225 1131院落营建的传承模式225 1132院落风貌传承229 114本章小结229 第12章结论231 121研究结论232 122主要创新235 123展望236 参考文献2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