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巍巍学府

巍巍学府

  • 字数: 239
  • 出版社: 复旦大学
  • 作者: 王启元|
  • 商品条码: 978730918014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复旦与上 医早期历史的作品,也是笔 者分别求学工作二十余年的 地方。所谓“再看已是局中 人”,要将这半个世纪的早 期复旦与上医及其相关因缘 ,不落窠臼又娓娓道来,绝 非易事。千头万绪,于何处 展开;略改电影《末代皇帝 》的经典台词,以表心志: 我们该怎么纪念呢? 就像当初认识一样。
作者简介
王启元,浙江鄞县人,寄籍虹口,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复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虹口区档案馆副馆长(挂职)。主要研究领域:明清文学史、宗教史、上海地方史等。曾出版《保釐云间:上海历史上的神祇、信仰与空间》(合著)一书。
精彩导读
第一节 生于1840 马相伯祖上传说为宋元 之际著《文献通考》的名儒 马端临,约清初迁往苏南镇 江一带生活;大概在利玛窦 进北京后,这一支马氏皈依 天主教。除马相伯的出生地 有丹阳和丹徒两种说法。因 马相伯晚年自署丹阳籍贯, 而被丹阳地方学者强调其出 生于丹阳,并有马家村一处 为证。震旦学子盛成 (1899—1996)曾记马家 于清初迁居镇江后,世居天 主堂街,那里有镇江天主堂 。此说比较符合晚清时期天 主教社群聚居的习惯。马相 伯早年曾署“丹徒马良”等落 款,且可参考其弟马建忠亦 仅署丹徒籍。丹徒县为晚清 民国时镇江府附郭县,则亦 符合其镇江城内人称谓,则 马相伯出生在镇江城镇江天 主堂社区的可能性最大。 他的父亲马岳熊,字松 岩,于家乡镇江一带行医, 惜老怜贫,母亲为同县沈氏 。马相伯出生于清道光二十 年三月六日,即1840年4月 7日。家中兄弟五人,之前 还有一个姐姐,成年的兄弟 为大哥建勋及三弟建忠。 1851年前后,马相伯离 开镇江赴上海;那时的马相 伯竟没跟父母说,取了积攒 的几块钱盘缠后,便独自一 人上路。李天纲教授《马相 伯年谱长编》中记载马相伯 只身赴沪上的另一重缘由, 是想念自己的姐姐。据记载 ,这位姐姐在马相伯三岁出 天花时对他照顾尤嘉,感情 甚好,所以才会有弟弟出门 寻姐姐的事。这位姐姐当时 嫁入青浦朱家,其子、也就 是马相伯的外甥朱志尧,是 日后上海著名的企业家。来 沪之后,马相伯经人介绍进 入徐汇公学,为该校首届四 十名学生之一。1862年, 徐家汇耶稣会初学院 (Novitiate)成立开学,二 十三岁的马相伯又成为首届 学生之一,开始初学。两年 初学院学习之后 他进入了哲学院学习, 时间是1864年6月3日,那 天他发愿加入耶稣会。哲学 院学习之后,马相伯又转入 为期四年的耶稣会专业神学 训练,直到1870年,三十 一岁的马相伯通过耶稣会士 “adgradum”(拉丁文意为 升级)考试。同年马相伯又 因教会“江南科学计划”,短 期被派往南京住院学习科学 。同年马相伯担任了徐汇公 学监学,直到1874年马相 伯离开耶稣会为止。 作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 ,马相伯在外语、哲学、逻 辑思辨甚至是国学经典上, 显示出非凡的造诣,这与他 个人的天分及其早年的受教 育经历,无疑都是分不开的 。不过由于马相伯年辈甚高 ,其早年所存文献极其有限 ,其少年家教及求学沪上、 长大成人的经过,则更多需 要依赖其晚年的诸多回忆, 来拼凑细节。民国二十四年 (1935)秋,年过九六龄 的马相伯在徐家汇土山湾孤 儿院的家中,开始接受一位 署名“王瑞霖”的记者的专访 ,访谈最终长达三个多月, 采访稿后在天津的《益世报 》上逐日连载,又在某天主 教杂志转载。次年的1936 年初,得以汇成一册:《一 日一谈》(上海,复兴书局 ,1936),于上海租界内 由复兴书局公开出版,小书 面世后在全国的读者中,产 生了不小的震动。在访谈中 ,高年的马相伯思维敏捷, 条理清晰;同时又舌灿莲花 ,侃侃而谈,旁及近代政治 、文化、人物等多方面,展 示了他过人的记忆力与见识 。回忆录里多篇自己青少年 时的回忆,可以很好地补充 其早年史料的不足,尤其可 注意马相伯先生来沪求学任 教的记载,是颇为珍贵、也 可能是其少见的史料。马相 伯MR。 JOSEPHMASIANGPEI(载 《震旦杂志》1939年第40 期) 《一日一谈》与马相伯 少年求学时代直接相关的是 其中第九、第十个故事,分 别作《我的幼年》与《获得 神学博士学位以后》,采访 日期分别是1935年10月15 日与16日。这两则之外,书 中还有多则篇章中零散提到 了他的家庭教育、读书求学 思考的诸多问题,则可作其 求学生活的注脚。据说儿时 的马相伯,颇有些过人之处 ;在书中第三十四篇《儿童 时代的幻想与儿童教育中》 ,马相伯回忆自己在儿童时 代最喜欢仰观天象,还喜欢 刨根问底,追寻那些天象的 根源。据说每到万里无云的 晚上,儿时马相伯就喜欢扒 着窗台,抬头看月亮;就这 么一直看一直看,竟至于看 到发狂。据他回忆,有一次 曾经在月色底下,拼命地追 赶月亮,仿佛夸父追日一样 ,最终当然是徒劳。还有一 次是登楼开窗,想拿一根竹 竿去敲月亮,无疑也落空了 。 P7-9
目录
绪论 “我们该怎么纪念呢” 第一章 马相伯的历史世界 第一节 生于1840 第二节 震旦学院 第三节 先生之风 第二章 从震旦到复旦 第一节 1905年的风波 第二节 马相伯的对面:南从周 第三节 复旦时间 第四节 关于吴淞的记忆 第三章 李公祠中 第一节 到来前后 第二节 李登辉校长 第三节 五四运动中的复旦 第四章 虬江之湾 第一节 关于江湾的记忆 第二节 复旦之源 第三节 江湾“大学城” 第四节 江湾跑马厅往事与空间记忆 第五节 校园拾零 第五章 生长江湾虹口之间 第一节 颜福庆家史 第二节 朱家木桥“宋家圈”:颜福庆的姻娅圈 第三节 从湘雅到协和 第六章 未有上医之前 第一节 苏医概况 第二节 创校校长 第三节 动荡时期 第四节 从阊门外到吴淞镇 第七章 屹立沪滨 第一节 从吴淞到枫林桥 第二节 李校长的晚年 第三节 烽火中的学府 尾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