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公民、法人融入全球的进程正在加速,但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走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种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多发,极大地影响了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权益的维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依法维护中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正当权益及海外侨胞权益,并出台了一些制度性变革举措,采取了不少重大撤侨、护侨行动。然而,当前海外中国公民权益维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具体体现在制度设计、组织协调、国际合作和保护意识等方面。
一、 海外中国公民权益是中国海外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围绕中国海外权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产生了不少有关国家海外权益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围绕中国海外权益保障体系和维护机制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这与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利益的演变以及对其的认识有一定关系。
(一) 国家利益的内涵及特征
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具体地讲,国家利益是那些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益处的事物,它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团体的需求及兴趣,包括物质层面的国家领土完整与经济繁荣发展,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国家荣誉、国际地位、认同与尊重等。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深受国内及国外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作为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认识如同对其他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样,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偏差到准确、由表面到深化、从直观到科学的过程。
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与认识,是所有现代民族国家制定国内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如何认识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在认识和实践国家利益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多维的视角解读国家利益,对科学理解和更有效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国家利益的界定
汉语语境中,“国家利益”有两重涵义。一个涵义是国内政治范畴的“国家利益”,指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或者政府所代表的全国性利益。 另一个涵义是国际关系范畴的“国家利益”,指在国际交往中作为整体的民族国家的利益。周恩来在1949年曾说:“在没有发生战争和破坏的时候,对内对外都要进行保卫国家利益的工作,对内就不说了,对外而言,外交就成了第一线工作。”这里所说的“ 国家利益”,就包含上面所说的双重含义。198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指出:“ 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邓小平在这里所讲的“国家利益”则是指国际关系范畴中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