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摇摆的叛逆

摇摆的叛逆

  • 字数: 373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南帆|
  • 商品条码: 9787108080950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16开
  • 版次: 1
  • 页数: 52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小资产阶级”概念长盛不衰,在文学批评以及美学领域成为推波助澜的关键词,这种状况证明了其强大的历史功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众多论述中,这个概念成为四面八方交汇的一个中心枢纽,承担各种理论转换。从启蒙、革命、知识分子、个人主义、工农兵大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到乡村与城市、文学语言、民族形式、抒情与内心世界,通俗与高雅,这些中国现代历史叙事或者文学批评中的高频词汇无一不和小资产阶级概念互为关联。 “小资产阶级”概念背后存在某种经典的阶级分析——经济地位,生产资料的占有——无法化约的内容。阶级话语衰退之后,这些内容进一步浮现,解放出不可忽视的独特能量。许多时候,人们用“文化”命名这种能量, “小资产阶级”概念显示出阶级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的复杂联系。历史的考察可以证明,小资产阶级概念包含的阶级涵义逐渐萎缩,文化能量却始终活跃,甚至变幻多端,制造种种不同的历史形式。
作者简介
南帆,福建师范大学文艺批评中心首席专家,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后革命的转移》《五种形象》《无名的能量》《文学理论十讲》《文学的位置:挑战与博弈》等学术专著,出版散文随笔集多种。曾获鲁迅文学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精彩导读
后 记? 《摇摆的叛逆》围绕“小资产阶级”这个变化多端的概念展开。“小资产阶级”首先是一种社会学的划分,但是,这个概念很快成为贬称,不仅形容某些不良的形象、作风乃至团体派系,并且长期驻扎在文学批评以及美学领域。西方文学批评史之中,小资产阶级并非一个举足轻重的范畴。这个概念从社会学进入五四时期一批文学知识分子的视野,革命的历史背景制造了二者之间的联系。革命领袖的经典著作之中,小资产阶级是阶级阵营划分与区隔的一个标识;当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演变为两个决战的阶级大阵营时,双方之间的小资产阶级摇摆不定,显示出多面的阶级性格。意味深长的是,五四时期的文学知识分子恰是从属于小资产阶级,包括许多“左”翼文学知识分子。 小资产阶级概念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可以在文学批评以及美学领域成为推波助澜的关键词,这种状况证明了其强大的历史功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众多论述之中,这个概念成为四面八方交会的一个中心枢纽,承担各种理论转换。从启蒙、革命、知识分子、个人主义、工农兵大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到乡村与城市、文学语言、民族形式、抒情与内心世界、通俗与高雅,这些中国现代历史叙事或者文学批评之中的高频词汇无一不和小资产阶级概念互为关联。这个概念的杀伤力一直维持到 20 世纪 80年代后期。前一段时间,沉寂多时的“小资产阶级”再度露面,只不过已经从贬称改为昵称“小资”。“小资”指的是某些年轻人的生活情调,譬如钟情于精致的服装品位或者苦涩的咖啡,精心饲养一只猫或者定期从事园林修剪,等等。总之,生活情调仅仅构成现实边缘一圈装饰性花边,而不是主宰生存的经济来源或者人生信念。作为“小资”的多余后缀,“阶级”一词遭到删除,这些年轻人无法体会数十年前“阶级”一词拥有的分量。 小资产阶级概念的另一个对应概念是中产阶级。如果说,前者在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中带有激进文化的意味,那么,后者成为现代社会稳定的中坚。社会学家纷纷表示,中产阶级比例愈高,剧烈的社会动荡愈少。扩大中产阶级成为某种务实的社会追求。按照经济收入划分,小资产阶级与中产阶级大约是同一批人,但是,二者的文化指向迥然相异。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背景强调了什么。 我对于小资产阶级概念的兴趣已经持续很长时间。2007 年出版的著作《五种形象》中,“小资产阶级:压抑与叛逆”一章开始正式讨论这个概念,并且初步瞻望了这个概念背后巨大的文化旋涡。又过了十年,《摇摆的叛逆》方才真正动笔。与我的另一些著作相似,《摇摆的叛逆》的写作断断续续,中途插入各种另外的主题与作品,以至于多条线索的写作同时进行。 这本著作的大部分章节曾经以论文的形式在学术刊物发表,汇聚成书的时候,重新进行了资料的补充与文字修改。这本著作获得出版,需要致谢的机构与学术同行很多,不再逐一列出。
目录
导 言 小资产阶级:阶级谱系与文化共同体 第一部分 历史文化的裂变 第一章 转折:士大夫与知识分子 第二章 知识与文学:现代性裂变 第三章 革命的文学症候 第二部分 展开的基础 第四章 身体作为起点 第五章 美学:感性的洞见与盲区 第三部分 乡村的焦虑与城市空间 第六章 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 第七章 农民叙事话语、文学修辞与数码语言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割与文化区隔 第四部分 交叠的脉络 第九章 性别、女权主义与阶级话语 第十章 青年、代际及其美学破裂 第十一章 家族与家庭:观念的交织 第五部分 想象的形式与风格 第十二章 虚构:现实主义与乌托邦 第十三章 危险的日常情调 第十四章 大众、民族形式与抒情 第十五章 后现代与二次元 后 记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