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认知神经传播学(智能时代的用户洞察原理与方法)

认知神经传播学(智能时代的用户洞察原理与方法)

  • 字数: 240
  • 出版社: 中译
  • 作者: 喻国明//杨雅//修利超|
  • 商品条码: 978750018226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创新性与 实用性于一体的学术著作, 以跨学科的视角,将认知神 经科学与传播学深度融合, 探索了如何在智能时代通过 前沿技术手段如脑电图 (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 像(fMRI),揭示用户行 为和传播效果的潜在机制。 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 实操紧密结合,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了认知神经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解析了 智能媒体时代下用户行为的 深层次动因;第二部分深入 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 术应用路线,为学术研究者 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指南;第 三部分则通过多个实证研究 案例,展示了这些理论和方 法在实际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效果。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提供 了全新的研究路径和实用工 具,不仅为学术研究者开辟 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使读 者获得跨学科的拓展性视野 、未来媒体研究的路径指引 以及实践方法论,本书是未 来传播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 宝贵参考。
作者简介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传媒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迄今为止,独著、合著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蓝皮书共26部,发表论文600余篇。据中国知网学术数据统计,引文数位居自1979年有记录以来新闻传播学科第一名。
目录
前论部分 绪章 理解认知与未来传播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未来传播影响力再探讨 第二节 理解认知:未来传播影响力的基本尺度 第三节 价值逻辑:未来传播的时空属性与个体认知结构的耦合 第四节 操作路径:未来传播的关键点在于实现认知“破圈” 第一部分 认知神经传播学与未来媒体研究 第一章 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交叉学科的发展 第一节 认知神经传播学:范式创新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问题与研究路径 第三节 认知神经传播学:范式对象与技术逻辑 第四节 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第二章 媒介化社会与未来媒体研究现状 第一节 关键议题与技术路径:认知神经传播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研究 第二节 赋能与“赋魂”:虚拟数字人的个性化建构 第三节 动机与场景:基于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媒介用户使用体验测量 第四节 界面与在场:横竖屏视频传播感知效果的检测模型 第二部分 认知神经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 实验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运用实验法设计变量 第二节 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 第三节 实证案例:基于fMRI的在线学习场景对用户的影响研究 第四章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打开脑活动的“黑箱”:EEG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分析 第二节 追踪视觉活动的轨迹:眼动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分析 第三节 探索生理信号的变化:生理多导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分析 第三部分 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发展现状、技术趋势与范例解读 第五章 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发展现状与技术趋势 第一节 认知神经传播学的范式演进、关键议题与技术逻辑 第二节 认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重点: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到基础研究 第六章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范例解读 第一节 后真相时代情绪化文本的传播效果研究 第二节 传播媒介对受众长时记忆的影响研究 第三节 竖视频广告效果:分析框架与测量指标 第四节 冷热媒介:合成语音与真人语音的不同传播效应 第五节 媒介使用动机与场景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研究 注释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