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止学

止学

  • 字数: 170
  • 出版社: 古吴轩
  • 作者: (隋)王通|校注:龙翔
  • 商品条码: 978755462575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止学》是一部以“知止 ”思想为核心、论述如何在 进退之间保持平衡的处世谋 略典籍,对了解中国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具有重 要的意义。所谓“知止”,就 是要适可而止,过度的追求 可能会导致灾难,而适度的 追求才能带来成功。曾国藩 少时钟爱此书,一生作为处 处皆有“知止”的烙印;李嘉 诚更将“知止”二字悬挂于办 公室内,叮嘱自己身体力行 ……
精彩导读
智卷一 原文 智极则愚也。 译文 聪明过头就是愚蠢了。 点评 “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 曾经说过:“聪明人并不是 无论何时都聪明。”爱默生 对“聪明”的理解,与“知止” 的理念不谋而合。 有些人认为:只要足够 聪明,就能将他人玩弄于股 掌之间;只要布下的局天衣 无缝,就能够操纵一切。但 人算不如天算,他们最终反 而将自己困于其中。 运用智谋就像走钢丝, 走得太远,最终会失去平衡 ,跌入深渊。诚如曹雪芹笔 下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滥用 智谋,实际上是害人害己的 愚蠢行为。 常言道:“精三分,傻三 分,留下三分给子孙。”在 为人处事上,切忌过于精明 ,不留余地。 适度的精明可以避免吃 亏,适当的愚笨则能保全自 身。 智伯瑶水灌晋阳 晋国势力最大的氏族智 氏为何被灭? 春秋末期,晋国势力最 大的氏族是智氏。智氏族长 智伯瑶聪明绝顶,他假借增 强晋国国力之名,向赵襄子 、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城邑 。赵襄子坚决拒绝这一要求 ,智伯瑶遂联合韩、魏两家 共同攻打赵氏,赵襄子被迫 退守至地势险峻的晋阳城。 智伯瑶引晋水灌人晋阳,逼 迫赵襄子投降。在与韩康子 、魏桓子视察水情时,智伯 瑶得意扬扬地说:“我今天 才知道,水也可以使一个国 家灭亡呀!”韩康子与魏桓 子相顾无言,但彼此之间却 心领神会——绛水可以灌韩 都平阳,汾水可以灌魏都安 邑。 面对灭顶之灾,赵襄子 以“唇亡齿寒”之理游说韩、 魏两家,韩康子、魏桓子担 心自己遭受同样的灾难,因 此答应帮助赵襄子。第二天 夜晚,三家联手将河水改道 ,反淹智氏军营,随后发起 猛烈进攻。智氏全军覆没, 智伯瑶亦命丧当场。 滥用智谋,害人害己。 智伯瑶夺取赵氏土地不 成,又以水淹晋阳,意图一 举摧毁赵氏,却不料反害己 身,最终丧命。智伯瑶本应 采取更为稳健的策略,来逐 步增强晋国的实力,然而, 他选择了贪婪且短视的路径 ,通过欺诈和压迫来扩大势 力,这一策略最终导致了智 氏的毁灭。 身死家破,三家分晋。 智伯瑶死后,赵、韩、 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史称“ 三家分晋”。智伯瑶的败亡 向我们展示:在追求利益的 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巧智 诡计。为人处世,切忌精明 过头,应重视与他人的合作 与共赢,以稳健且长远的视 角来规划自身的发展。只有 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 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 原文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 有失焉。 译文 圣人并不担心自己的智 慧不足,而担心自己的德行 有所缺失。 点评 古语有云: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才智固然重要,但德行 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的 关键标尺。 圣人之所以为圣,不仅 是因为他有解决问题的才能 ,更是因为他能以德行引领 世人、造福社会。 圣人不以才智谋取私利 ,而是将才智用于正道,以 德行感化人心。他的言行举 止如春雨,润物无声,赢得 了世人的尊敬与爱戴。 相反,德不配位,必有 灾殃。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 智谋,却德行有失,那么他 必将难逃众叛亲离、身败名 裂的悲惨命运。 刘备携民渡江 弃城南渡,百姓如何安 置? 东汉末年,刘备大败曹 军于新野后,转移至樊城驻 扎。曹操为雪前耻,亲率大 军直逼樊城。刘备难以固守 ,于是决定渡江前往襄阳。 但他不忍抛弃百姓,因此广 贴告示,言明情由,并称: 愿意跟随的民众,可以一起 渡江。城中百姓得知消息后 ,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刘备 命令关羽准备船只,百姓们 扶老携幼,哭声震天。刘备 站在船头,流着泪悲叹道: “我让百姓遭此大难,有何 脸面活在世上!”说完便要 投江自尽,幸得左右及时劝 阻。到达南岸后,刘备回望 江北,见许多百姓仍在对岸 挥手呼救,他心急如焚,立 刻命令关羽全力救助百姓。 直到大部分百姓安全渡江, 刘备才骑马离开。 以德待民,共克时艰。 生死关头,刘备始终将 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除了 携民渡江,在每一次战役之 后,无论是胜是败,刘备总 是心系百姓的伤亡和生计。 他命令军队重建被战火摧毁 的村庄、救济流离失所的民 众,甚至亲自下田耕作,与 百姓同甘共苦。这样的举动 ,让刘备在民间赢得了极高 的声望,百姓们纷纷称颂他 为“仁君”。 民心所向,大业初成。 刘备的德行赢得了天下 人的敬仰与追随,人们相信 ,跟随刘备这样的仁君,不 仅能够实现个人的抱负,更 能为天下苍生谋得一份安宁 与幸福。这份道德感召,最 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 量,推动着蜀汉王朝的诞生 。 P2-5
目录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奠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 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宣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诌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 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 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 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 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 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无嗜之病,其身靡失。 自弃者人奠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 荣辱存异,贤者同焉。 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月艮人者德也。 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 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 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 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