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易经的现代思维

易经的现代思维

  • 字数: 413
  • 出版社: 华夏
  • 作者: 吴怡|整理:崔人元
  • 商品条码: 978752220879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易经》泛说”和“闲谈《易经》六十四卦”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作者以二十章内容循序渐进地讲述《易经》与现代人生活的联结和作用,援引读者逐一敲开学《易》的大门,为学习《易经》提供了有力抓手。第二部分是作者完整地讲述六十四卦,通过结合传统经典来解读卦辞、彖辞等,让每一卦都平铺开来,使之所蕴含的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对每一卦都做了简单总结,使每一爻都能学以致用。
作者简介
吴怡,1939年生,浙江青田人。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1970-1976年任中国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主任;1980年起,执教于美国加州整体学研究院,任中国哲学系主任,获终身荣誉教授。专授《易经》、儒学、老庄哲学、禅宗及中国哲学史等课程。 著有《老子新说》《庄子新说》《易经新说》《易经应该这样用》《易经系辞传解义》《中国哲学史话》《中国哲学史》及The Book of Lao Tzu,The Mind of Chinese Chan (Zen),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Virtues of I Ching等三十部中英文著作。
精彩导读
第一章 怎一个“缘”字了得 首先,我们来谈“缘”字。老师和学生,有所谓的师生缘。在印度佛学传入中国之前,“缘”字并没有很深的意思,常作动词,《说文解字》称“衣纯也”,也就是“沿其边而饰之也”,即衣袖的边缘,引申为依靠,比如缘树,即爬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缘溪而行”,即靠着溪水而行,是靠的意思。 可是,当印度佛学术语“Nidāna”(因缘)进入中国之后,我们拿“缘”字去翻译,即“因缘”,这就有了哲学的味道。印度佛学讲因缘,因是原因,这个原因可能很久,甚至是前世的;可能是业,业就是缘。那么,缘可以说是现在的聚合,各种小的原因的聚合。比如地、水、火、风聚合了,就成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的缘的聚合是一种幻现。它本身不是永恒存在的,是暂时的。地、水、火、风一分开的话,缘就尽了。印度佛学讲缘生缘灭,缘生跟随的就是缘灭,所以缘不是一个正面的意思,是代表空,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一术语传到中国之后,就变了。中国人的思想不一样,是要把握真实的,所以我们的缘生不一定跟随着缘灭。虽然我们的肉体是缘生,死了是缘灭,一定会死,但是我们的生可以转化,死并不代表生的结束。像《易经》就讲“生生之谓易”,它不说生灭;也就是说,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哲学不讲生灭法。可见,“缘”字在中国转变成了正面的意思。譬如我们所讲的“姻缘”“缘分”,都是正面的,不是印度佛学那种负面的意思。即使是印度佛学讲的姻缘,最多也是这一生的因缘聚合,到了下一辈子,各自分散,也许你变人,我变畜生,各自不同。但是中国人不一样,有了这一世的姻缘,还想来世再续姻缘,所以我们有七世姻缘的说法,印度佛学有七世姻缘吗?没有。还有“缘分”,我们有缘分能相聚,说明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太不容易了。 就以我来说吧。我如果一直在台湾文化大学教书,那么只有文化大学的学生可以听到我的课,其他学校的学生,就没有办法到我的学校来听我的课。再加上我也很少到外面去讲课,学生更加少得可怜了。后来我到了美国,在现在的整体学研究院,一教就是四十多年。很多美国的学生,写的博士论文都是关于中国哲学的。在美国听我课的学生,不仅有美国的,还有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留学生。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生,只有他们来到美国时,才可以听到我的课,这就是缘。再看,现在有一个占星的社团请我讲《易经》,这也是个缘,而且是很奇怪的缘。照理说,应该是哲学社团或者是国学讲堂请我去讲《易经》,反而是占星社团请我。要知道,我跟占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偏偏因缘聚会了,所以有了这一次跟诸位讲《易经》的缘,确实得来不易。 刚才我说“缘”在中国是正面的意思。我有一本书叫作《整体哲学与人生》,其中有一篇名为“转缘为真”,把缘转为真。印度哲学的缘是虚妄的,中国哲学则把缘转成真实。作为中国哲学的《易经》跟缘也有关系。《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宇宙人生的六十四种格式和典范,实际上就是六十四种不同的缘。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就是三百八十四种生活中所遇到的缘。当我们占卜时,占到的每一根爻就是我们所遇到的机缘,而每一根爻和它相对爻的呼应关系,譬如初爻与第四爻,第二爻与第五爻,第三爻与第六爻,它们的关系共分了这个缘,所以叫缘分,这个分就是分了一部分。缘不是一个人的缘,像师生,老师跟学生共分这个缘。《易经》每一卦的每一根爻,跟上下爻的关系以及整个卦的作用,又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整体的缘。《易经》的作者和用《易》者对种种的缘,能够面对它们、正视它们、处理它们,所以,易理就是把这些缘转为真实生活的指导的行为,即转缘为真。有些人在碰到问题时,会寻求《易经》的帮助,通俗点说是感应,其实也是缘。我们通过《易经》的解释,根据它的指示来转变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就是用缘来转变,也就是转缘为真。 记得有位同学问我,她说自己听了我《易经》的三十堂课,会有什么作用?我回答说,在听这三十堂课的过程中,我相信每一堂讲的东西都会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作用,这是缘。学了三十堂课以后,我把《易经》的种子种在了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心中的缘都可以自己去发展,这就叫作生,也就是“生生之谓易”。我的缘,借《易经》跟同学们产生了缘分。同学们接受了这个缘分,然后他跟周遭的一切也产生了缘,这都是缘的作用,也是转缘为真。 转缘为真,转得最好的就是禅宗。大家都知道,禅宗有所谓的“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是道?饭来吃饭,茶来喝茶,困了就眠,寒了就加衣,这就是缘,也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在印度佛学来讲是没有意义的,是虚妄的,是空的。但是,中国的哲学家、中国的禅师们,他们就能够把握现在的缘,把它转变为真实的、永恒的,所以一悟就是佛。那么,讲《易经》就要转缘为真。我认为讲《易经》是一种功夫,中国哲学讲功夫,是一种修养功夫。《易经》不是算命,算命是小道。你在《易经》中所学到的真正的功夫,是怎样把握并转变你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缘。把坏的转变为好的,把麻烦转变为顺利,把凶转变成吉,这是一种功夫。以上就是我第一个要谈的“缘”字,跟诸位结了这个缘,所以我要强调转缘为真。 第二章 占星术与易占都是占 有一次,我去西安,在长安大学演讲,演讲完后,有位女士问我占星术跟《易经》有什么关系。当时我本来想讲,占星术也是占,占卜也是占。占星术所占的是宇宙中无数的星,而占卜所占的是《易经》三百八十四爻里面的星座。但一想,这话不对。我就对那位女士说,占星术是一种学问,《易经》是另外一种学问,两者没有关系。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没有细讲了。估计她当时对这个解答也不是很满意,这里我着重提一下。 我认为,做任何一种学问,都不要强调“有用”,不要只想到:我念这科有没有用?有一位读心理学的学生听了我很多课,老庄、禅宗都有听过,课后休息时,他就对我说:老师啊,老子的某个观点对心理学很有用!这样的说法,我听他讲过多次,每次都是“很有用”。这就有问题了,他是以“有用”的眼光来读老子,他理解禅宗的精神也被“用”字框住了。他用心理学来看老子,只看到老子的一小部分;他用心理学来看禅宗,也只看到禅宗要舍弃一小部分,不能全面了解。今天很多学科,譬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它们都只是片面的科学。成语“坐井观天”就是如此,韩愈的《原道》称:“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一只青蛙在井里面,它一辈子所看到的天只是一个圆圆的、小小的天,它只有跳出去,才能看到广阔的天。中国哲学所谈的是宇宙人生的全部道理。心理学只看到一部分,心理学有用,其实只抓住了一部分,而遗漏了政治、伦理以及其他的修养等部分。由这个故事,我还要提一下这位学生,后来他改变了看法,再也不从“有用”“没用”的角度来读老子、禅宗和《易经》了。他后来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超个人心理学与禅宗,毕业以后,在深圳他父亲留给他的一个工厂做事。他以前很喜欢心理学,后来他却告诉我,他发现自己面对很多人事问题时,用哲学的方法比用心理学的方法还有用(他还是讲“有用”)。可见,他在完全和中国哲学打成一片之后,人生都改变了。所以,我们对于学习某种学科,先要把以前的东西放在一边。也就是说,你是研究占星术的,先把占星术放在一边,不要以占星术的方法来看《易经》;你是研究心理学的,暂且把心理学的东西放在一边。把自己所学的放在一边,完全地投入《易经》的世界,去了解《易经》,跟《易经》打成一片。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深入了解一门大的学问。中国的学问就是大学问,不是小学问,不是支离的,不是片面的,更不是暂时的。大学问的“大”字非常重要。 我任教的学校,英文名称为Integral Studies。我把学校称为整体学研究院,我用的是“整体学”三字。可是我发现,今天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大陆,他们翻译的是整合大学。可是,整合与整体不同,整合是把两个东西合起来,整它们,使它们合,就像两个党派需要整合。现在美国教育有个问题,就是diversity(多元化),不同种族的学生在一起,不合,要整。整了半天还是不合。而整体是先把握住这个体,把握之后,很自然地使它们相合。这个体就是道,就是精神。研究任何学问,你达不到道的境界,就不能够使它们融会贯通,两个系统就打不破。所以,要注意,我们在研究另外一种学问的时候,不只是直接了解它的那些方法、知识而已,而是要从道的角度去看它、研究它。这是通过道来融合的。 那么,占星术和《易经》,我说它们没有关系。其实,没有关系,也是一种关系。有关系的话,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关系的话,不能通过表面使它们整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道来拉上关系。很多人把占星术跟《易经》这两种学问连在一起,往往只是附会而已。附会就是抓住一个术语或知识点,然后把自己的想法放进去。我们做学问,要打通两种不同学问,就要融会、会通,而不是附会。会通,只有通过道才可以。《庄子·齐物论》讲“道通为一”,要到道才能通为一,没有道的话就不能通为一。所以,我们做学问,面对两种不同的学问,不要附会,要会通。《易经》在历史上就有很多附会,譬如文王的《易经》,它本属于哲学的范畴,却被人当成占卜之术。不过,占卜还算好,它的运用是给人方便,就像佛家所说的方便法门,使人容易进去。但是,到了汉代的象数之学,就附会地把占易变成算命的占易,只有缺点而没有好处。这是附会。 《易经》在中国历史上的流变,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孔子和老子的会通的路子,这是我们所要讲的;另外一条就是占卜、象数,往往变成附会的路子。占星术我不懂,我只听到很多朋友常常跟我讲,说我是天秤座,天秤座的什么人格,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占星术。我也看到很多讲星座的名嘴在电视上说,今年是什么年,对某种星座好,一切顺利,某种星座要谨慎小心……也许占星术有一套道理,只是我不懂而已。 说到谨慎小心,我们会发现《易经》很重视这一点。《易经》六十四卦,很多爻都在讲谨慎小心,尤其是第一爻,大多数卦的初爻都在讲。我举个例子,以《易经》的前十个卦来看。第一卦乾卦,初爻“潜龙勿用”,就是要谨慎小心,不要乱用。第二卦坤卦,第一爻“履霜,坚冰至”,战战兢兢、如临大敌,要小心谨慎。第三卦屯卦,初爻“利建侯”,要打好基础,即谨慎小心。蒙卦讲教育,初爻告诉我们怎样除掉欲望,要禁足,不要乱动。需卦第一爻告诉我们要忍耐、要有恒。然后是讼卦,第一爻要我们注意别人的闲话。接下来是师卦,第一爻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法律来做,就是谨慎小心。然后比卦,初爻也告诉我们,要靠近有道之士,就是谨慎小心。接下去是小畜卦,初爻要谨慎小心,走上有道之路。第十卦履卦,初爻即告诉我们要本着自己该做的去做,这就是谨慎小心。可见,这开始的十个卦,每个卦都有它的谨慎小心。所以,占星术里的谨慎小心,到了《易经》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缘,很多事情要谨慎小心地去做,这两种学问可以结合在一起。占星术走了一半要谨慎小心,接下去,另外一半是《易经》三千年来的哲学道理,告诉我们如何谨慎小心,这样一配合就是会通。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讲会通,不要讲附会。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易经》泛说 第一章 怎一个“缘”字了得/ 002 第二章 占星术与易占都是占/ 005 第三章 我和《易经》/ 009 第四章 我在美国的文化冲突/ 018 第五章  用“诚、谦”释 《易》的因缘/ 020 第六章  参加第一次山东易学会议/ 022 第七章  《易经》的三要素—象、理、数/ 024 第八章  不要学一辈子《易经》,要用《易经》一辈子/ 026 第九章 会议、演讲与论文/ 027 第十章 《易经的处变学》一书/ 029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回头是岸/ 031 第十二章 影响我一生的两位老师/ 033 第十三章 一些重要问题和术语/ 036 第十四章  何谓《易经》的整体生命哲学/ 040 第十五章 《易》德十原则/ 045 第十六章 入《易经》的宝山/ 056 第十七章  读《易经》前的基本认识/ 057 第十八章 《易经》的结构/ 060 第十九章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074 第二十章  打开《易经》之门的三把钥匙/ 084 第二十一章 《易经》三原则/ 093 第二十二章 占卜的原理/ 096 第二十三章  “诚、谦”二德的运用/ 099 第二十四章  五十根蓍草的占卜法/ 101 第二十五章  《易经》的应变与转化/ 106 第二十六章 《易经》的转化功夫/ 111 第二十七章  《易经》与领导学、管理学/ 114 第二十八章 《易经》与心理学/ 116 第二篇 闲谈《易经》六十四卦 导读/ 120 乾卦(?)第一/ 122 坤卦(?)第二/ 131 屯卦(?)第三/ 144 蒙卦(?)第四/ 151 需卦(?)第五/ 157 讼卦(?)第六/ 167 师卦(?)第七/ 174 比卦(?)第八/ 180 小畜卦(?)第九/ 186 履卦(?)第十/ 191 泰卦(?)第十一/ 201 否卦(?)第十二/ 207 同人卦(?)第十三/ 212 大有卦(?)第十四/ 218 谦卦(?)第十五/ 224 豫卦(?)第十六/ 231 随卦(?)第十七/ 237 蛊卦(?)第十八/ 243 临卦(?)第十九/ 251 观卦(?)第二十/ 257 噬嗑卦(?)第二十一/ 264 贲卦(?)第二十二/ 270 剥卦(?)第二十三/ 275 复卦(?)第二十四/ 280 无妄卦(?)第二十五/ 287 大畜卦(?)第二十六/ 293 颐卦(?)第二十七/ 299 大过卦(?)第二十八/ 305 习坎卦(?)第二十九/ 310 离卦(?)第三十/ 316 咸卦(?)第三十一/ 322 恒卦(?)第三十二/ 327 遁卦(?)第三十三/ 333 大壮卦(?)第三十四/ 339 晋卦(?)第三十五/ 345 明夷卦(?)第三十六/ 352 家人卦(?)第三十七/ 357 睽卦(?)第三十八/ 362 蹇卦(?)第三十九/ 366 解卦(?)第四十/ 370 损卦(?)第四十一/ 375 益卦(?)第四十二/ 380 夬卦(?)第四十三/ 384 姤卦(?)第四十四/ 389 萃卦(?)第四十五/ 394 升卦(?)第四十六/ 399 困卦(?)第四十七/ 407 井卦(?)第四十八/ 414 革卦(?)第四十九/ 420 鼎卦(?)第五十/ 425 震卦(?)第五十一/ 432 艮卦(?)第五十二/ 439 渐卦(?)第五十三/ 443 归妹卦(?)第五十四/ 447 丰卦(?)第五十五/ 452 旅卦(?)第五十六/ 456 巽卦(?)第五十七/ 461 兑卦(?)第五十八/ 465 涣卦(?)第五十九/ 469 节卦(?)第六十/ 474 中孚卦(?)第六十一/ 479 小过卦(?)第六十二/ 484 既济卦(?)第六十三/ 489 未济卦(?)第六十四/ 49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