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认可基础与技术趋势

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认可基础与技术趋势

  • 字数: 350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 商品条码: 978711178378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实验室认可、EMC检测实验室发展历程和认可的基本流程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实践,阐述了认可要点和质量提升的主要方法;同时,根据EMC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和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的EMC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解读。本书力求帮助提升我国EMC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填补新兴领域EMC检测能力空白,增强EMC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电子电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主要面向我国EMC检验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EMC检测行业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提高相关知识技能。
作者简介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属正司局级事业单位,为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缩写为CNAS)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
目录
前言 第1章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概述 1 1.1  实验室认可简介 1 1.2  实验室认可的作用 3 1.2.1  评价和证实实验室能力 4 1.2.2  支撑政府监管 4 1.2.3  增强检测国际采信,促进贸易便利化 4 1.2.4  保障环境健康和社会治理 5 1.2.5  提升实验室竞争力和持续改进 5 1.3  EMC检测实验室发展历程 6 1.3.1  EMC标准化组织 6 1.3.2  我国EMC检测实验室类型 7 1.3.3  我国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发展现状 8 1.4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流程 9 1.4.1  运行体系 9 1.4.2  提交申请 10 1.4.3  受理决定 10 1.4.4  文件评审 11 1.4.5  现场评审 12 1.4.6  整改验收 12 1.4.7  认可批准 13 1.4.8  后续评审和变更 13 1.4.9  权利和义务 14 第2章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要点解析 15 2.1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基础知识 15 2.1.1  EMC相关认可规范简介 15 2.1.2  EMC实验室认可基本条件 17 2.2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管理体系要点 18 2.2.1  公正性和保密性 18 2.2.2  组织结构 19 2.2.3  管理体系 20 2.2.4  文件和记录控制 21 2.2.5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21 2.2.6  纠正措施和改进 22 2.2.7  内部审核 23 2.2.8  管理评审 24 2.3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技术要求要点 25 2.3.1  人员 25 2.3.2  设施和环境条件 26 2.3.3  设备 26 2.3.4  计量溯源性 27 2.3.5  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7 2.3.6  合同评审 28 2.3.7  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 29 2.3.8  EMC检测物品的处置 29 2.3.9  技术记录 30 2.3.10  EMC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1 2.3.11  确保结果有效性 31 2.3.12  EMC检测报告 32 2.4  EMC检测实验室认可常见问题 33 2.4.1  EMC检测设备及校准问题 33 2.4.2  EMC检测设施环境常见问题 35 2.4.3  EMC检测方法实施常见问题 36 2.4.4  EMC检测报告常见问题 38 2.4.5  EMC检测实验室管理常见问题 38 2.5  EMC检测能力的表述解析 39 2.5.1  EMC检测能力表述基本结构 40 2.5.2  检测对象的表述 41 2.5.3  检测项目/参数的表述 41 2.5.4  检测标准(方法)的表述 42 2.5.5  相关说明的表述 43 2.5.6  其他表述要求 44 2.5.7  检测能力表述的数据质量 44 第3 章  EMC 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 46 3.1  EMC 检测实验室人员能力 46 3.1.1  人员能力模型 46 3.1.2  人员能力指标体系 47 3.1.3  人员能力指标分级 52 3.1.4  应用模型提升人员能力 53 3.2  EMC 检测设备管理 57 3.2.1  检测设备的生命周期 57 3.2.2  检测设备的采购与验收 59 3.2.3  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60 3.2.4  检测设备的报废 61 3.2.5  检测设备的档案管理 62 3.2.6  检测设备的风险管理 62 3.2.7  通过设备管理提升能力 63 3.3  EMC 检测量值溯源 64 3.3.1  基本概念 64 3.3.2  校准方案的制订 66 3.3.3  校准方案的实施 67 3.3.4  校准结果的使用 68 3.3.5  不确定度 69 3.3.6  校准方案的监控与改进 70 3.3.7  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 71 3.3.8  典型设备校准参数 72 3.4  EMC 检测设施与环境确认 76 3.4.1  屏蔽室 76 3.4.2  开阔试验场地(OATS) 77 3.4.3  半电波暗室(SAC) 或全电波暗室(FAR) 78 3.4.4  汽车零部件测量用半电波暗室 79 3.4.5  辐射杂散测量用全电波暗室 80 3.4.6  汽车整车辐射抗扰度试验用电波暗室 80 3.4.7  专用产品测量场地要求 81 3.4.8  空口(OTA) 性能电波暗室 82 3.4.9  横电磁波室(TEM 或GTEM小室) 82 3.4.10  混响室(混波室) 83 3.4.11  大环天线系统(LLAS) 83 3.5  EMC 检测结果有效性保证 84 3.5.1  概述 84 3.5.2  期间核查 85 3.5.3  控制图 89 3.5.4  检测的重复性、复现性及中间精密度 98 3.5.5  测量系统或设备的重复性、稳定性考核 100 3.5.6  留存样品检测 103 3.5.7  盲样测试 103 3.5.8  样品不同参数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103 3.5.9  能力验证计划 104 3.5.10  实验室间比对 124 第4 章  新兴领域EMC 检测技术 126 4.1  集成电路EMC 检测技术 126 4.1.1  概述 126 4.1.2  集成电路EMC 测试的特点 129 4.1.3  集成电路电磁发射测量 129 4.1.4  集成电路电磁抗扰度测量 143 4.2  移动通信EMC 检测技术 150 4.2.1  概述 150 4.2.2  移动通信设备的EMC 测试要求 152 4.2.3  移动通信设备的骚扰测量 158 4.2.4  移动通信设备的抗扰度试验 169 4.3  汽车电子EMC 检测技术 177 4.3.1  概述 177 4.3.2  技术特点 178 4.3.3  发射 178 4.3.4  抗扰度 193 4.4  EMC 检测的技术发展趋势 219 4.4.1  概述 219 4.4.2  产品分类的发展 220 4.4.3  测试项目的发展 221 4.4.4  测试频率的扩展 222 4.4.5  测试方法的发展 223 4.4.6  小结 2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