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东坡养生集-全四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字数: 1600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者: 校注:章原
商品条码: 9787101171747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1160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9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东坡养生集》,明朝末年王如锡编纂,以养生为视角,搜集苏轼有关养生的信札、论著及旁人对东坡的相关记载,全书分为十二卷,每一卷的内容,从其卷名可以大致推断:第一卷《饮食》,主要是关于饮食、食疗方面的论述;第二卷《方药》,多论述药物、方剂等;第三卷《居止》,主要是日常的起居摄养;第四卷《游览》,多为游览各地景观的见闻所感;第五卷《服御》,记述服饰、文房四宝之类日用器具;第六卷《翰墨》论述书画、器玩等雅致之物;第七卷《达观》,主要是表现达观、坦荡胸襟的文章;第八卷《妙理》,多为洞悟世事,谈理论玄之文;第九卷《调摄》,多为服食、导引等调养之法;第十卷《利济》,为有关民生疾苦的文章;第十一卷《述古》, 多为历史人物的评述;第十二卷《志异》,多收集志怪及奇闻。
作者简介
章原,文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院。长期从事医古文、中医文化教学与研究。文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院。长期从事医古文、中医文化教学与研究。文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院。长期从事医古文、中医文化教学与研究。
精彩导读
东坡羹颂并引 【题解】 东坡羹是苏轼亲自发明的,他对此自然也颇为得意,故此开头就说“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东坡羹的原材料皆是日常菜蔬,与《菜羹赋》中所写菜羹大体一致, 其特别之处,或者说窍门主要在于在锅边涂生油,并且用涂了油的大碗覆盖,这样可以防治菜羹上溢。这样的小窍门无疑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借助于东坡的名号,“东坡羹”的名头着实不小,不过依照现在的饮食标准,许多人看完全文可能会很失望:这不就是一碗普通素菜粥嘛。俗话说,味由心生,不是苏轼本人,可能无法体会他的这份快乐,我们不一定要强学他的素菜粥,而更应钦佩他随遇而安的胸襟。“甘苦常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这两句话充满了禅意,值得细细咀嚼。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①,若蔓菁、若芦菔、若荠②,皆揉洗数过, 去辛苦汁③。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④,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⑤,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⑥,熟赤豆与粳米相半为糁,余如煮菜法。应纯道人将适庐山,求其法以遗山中好事者,以颂问之: 甘苦常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⑦。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 【注释】 ①菘(sōng):即通常所称白菜。 ②荠:指荠菜。常见可食用野菜,分布很广,富于营养,同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③辛苦:辛味与苦味。 ④糁(sǎn):谷类磨成的碎粒。 ⑤甑(zèng):古时蒸饭的一种器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类似于现代的蒸锅。 ⑥罨(yǎn):掩盖,覆盖。 ⑦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 【译文】 东坡羹,是东坡居士所煮的菜羹。没有鱼肉以及各种调料,但有自然的甘甜。方法是把大白菜、大头菜、萝卜、荠菜都揉洗几次,这是为了去除其中的苦辛汁液。先用少量生油涂抹在锅边和瓷碗上,把菜放入汤中,放入生米粒和少量的生姜,用油碗覆盖,但不要碰到菜羹,否则会产生油气,在煮熟之前不要拿开。在锅上放好蒸饭的甑,像平常一样,但不要立刻盖上屉盖,要等菜气走完了再盖。菜羹沸腾上溢,遇到锅边涂好的生油就会下去,又被涂过油的碗覆盖,因此不会溢上蒸屉。不然,菜羹上溢到米饭,蒸汽不能通畅,饭就无法蒸熟了。饭蒸好,菜羹也烂熟可以食用。如果没有菜,就用瓜或者茄子,都切好,不需揉洗,入锅盖上,加入熟赤豆和粳米碎粒各一半,剩下的和煮菜的方法一样。应纯道人将要前往庐山,索求这个方法来送给山中的好事者,于是写颂问他: 甘到极处是苦,苦到尽头则甘来,咸酸的滋味未必只有盐和梅。询问大师东坡羹的自然美味,是从根上还是尘上产生? 所谓自然之甘,非知味者,不可与道此,况味外之味乎? 【译文】 所谓的自然之甘,不是真正知味之人,也不可讲述,何况味外之味呢? 购砚 【题解】 苏轼爱好文房四宝,尤其是砚台。其中和砚台相关的铭文就有二十多篇,此外还有不少诗文涉及砚台。不过,从这段充满禅意的文字来看,东坡居士并未执着于物。 或谓居士:“吾当往端溪①,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②,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 以备损坏。”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曰:“真手不坏。”居士曰: “真砚不损。”绍圣二年十月腊日轼。 【注释】 ①端溪:水名。以产砚出名。所产砚台被称为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 ②解:知道,明白。 【译文】 有人对居士说:“我要前往端溪,可以帮您买砚。”居士回答:“我有两只手,其中一只手能够写字,而有三块砚了,要那么多干什么呢?”回答说:“以备损坏。”居士说:“我的手可能比砚台坏得还要早。”回答说: “真手是不会坏的。”居士回答:“真正的砚不会损坏。”绍圣二年十月腊日苏轼。 书四戒 【题解】 此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贬居黄州时。这一时期,他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多次提及禁欲、戒杀生等话题。这篇文章中提及的“蹶痿之机”“寒热之媒”“伐性之斧”“腐肠之药”等,实际上来自汉代枚乘的《七发》:“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苏轼以此为戒,提醒自己时刻铭记,显然对于《七发》中的养生观念给予了高度认可。 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①;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②;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③;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④。此三十二字,吾当书之门窗、几席、缙绅、盘盂⑤,使坐起见之,寝食念之。元丰六年十一月,雪堂书。 【注释】 ①出舆入辇,命曰蹶(jué)痿之机:李善注:“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曰怡蹶之机。”舆,本意为车厢,后泛指车辆,尤指马车。辇,一种由人抬行的轿子。蹶痿,麻痹、瘫痪之意。机,征兆。 ②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李善注:“室大多阴,台高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洞房,幽深的房屋。清宫,清凉的宫殿。 ③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李善注:“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性之斧。高诱曰:‘靡曼细理,弱肌美色也。皓齿,谓齿如瓠犀也。郑国淫僻,以其淫僻灭亡。故曰伐性之斧也。’”皓齿蛾眉,洁白的牙齿,细长的眉毛。指代美女佳人。 ④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李善注:“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曰烂肠之食。高诱注《老子》云:‘五味实口爽伤,故谓之烂肠之食。’ 《广雅》曰:‘脆,弱也。脓,厚之味也。’”甘脆肥浓,泛指各类珍馐美味。甘脆,甜美可口的食物。肥浓,指厚味、美味。 ⑤缙绅:本意是插笏于带。这里指笏,即手板。 【译文】 出入都用车轿代步,就是导致瘫痪的征兆;住在幽深房屋和清凉宫殿中,就是诱发寒热疾病的媒介;贪恋女色,就是摧残性命的利斧;肥甘厚味,就是腐蚀肠胃的毒药。这三十二个字,我要写在门窗、几席、笏板、盘盂上,不论起坐都能看见,睡觉吃饭都能想到。元丰六年十一月,在雪堂书。 养生偈 【题解】 本文与下一篇《养生偈》,都是以偈文的形式介绍道家的养生功法, 文字简短,韵律和谐。众所周知,苏轼的养生实践十分丰富,道家的养生功法他也多有涉猎,此文正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实践体会。不过由于此类功法在古代的流传较为私密,即便是文字也很隐讳,所以常人并不宜擅自修炼。 已饥方食①,未饱先止,散步逍遥②,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③,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④,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动摇,如毛发许,便堕地狱, 如商君法⑤,如孙武令⑥,事在必行,有死无犯。”又必用佛, 及老庄语,视鼻端白⑦,数出入息⑧,绵绵若存,用之不勤⑨。数至数百,此生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强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随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或觉此息, 从毛孔中,八万四千⑩,云蒸雨散,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注释】 ①已饥方食:感到饥饿才进食。 ②散步逍遥:随意漫步。 ③入室:底本作“入定”,误。苏轼文集通行本皆作“室”,据改。 ④摄身:收敛身体。摄,收敛,收紧。 ⑤商君法:商鞅的法度,以律法严酷著称。 ⑥孙武令:孙武的军令,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⑦视鼻端白:佛教修行法之一。注目谛观鼻尖,时久鼻息成白。 ⑧出入息:指呼吸的次数。 ⑨用之不勤:指呼吸不要太过频繁。 ⑩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用以形容极多。 ?障:佛教语。业障,烦恼。 【译文】 感觉饿了才吃,还未吃饱时就要停止,吃饱后要自在散步,务必要让肚腹不饱胀。等到腹空之后,就回到屋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坐着或躺着都可以,重点在于收敛身子,使身体像木偶一样。经常自己念这番话: “现在我的这副身体,若有丝毫的像毛发那么小的动摇,就让我坠入地狱。这个要求如同商鞅的法度,如同孙武军令,计划了事情就立刻去做, 宁死去也不能违犯。”还要按照佛家和道家所说的那样看着自己的鼻子尖,数自己的呼吸数,呼吸绵长只要存在就可以,不要呼吸的太频繁。数到数百下的时候,心中宁静,身体放松,如同虚空,不用克制自己,身体自然就不动了。数到几千次,或者数不清了,那么还有一个办法,勉强命名叫“随”,让意念跟着呼吸离开身体,接着再进入身体,随而不停,一旦意念自己停住,呼吸也会停止。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呼吸,从无数毛孔中,像云雾一样散发出去,一切来自世间的疾病都被带走了,那些身体和精神上的烦恼也消失了,自然会得到明澈和顿悟。就好像盲人,眼睛忽然能看到了,这个时候哪里还需要别人指路呢?所以老人的养生之道这就是全部了。 导引 【题解】 导引是古代将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功夫,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但格外讲究呼吸的配合。苏轼在文中记载了导引家的两句口诀,对于理解导引的要旨有一定帮助。 导引家云:“心不离田①,手不离宅②。”此语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③。”此善譬喻者。 【注释】 ①心不离田:意为心不散漫,要有定心。田,心田。道教谓神在人体中所居之处。 ②手不离宅:手的动作始终与心神配合。宅,神宅,神在身体中寄托之所。 ③如泡在水:如同气泡在水中。比喻随时会破灭。 【译文】 导引家说:“内心不散乱,手不离心神。”这句语非常有道理。又说: “真人之心,如明珠在深渊;众人之心,如气泡在水中。”这是非常好的譬喻。 玄门中多外道语①,如此二则,皆正论也。 【注释】 ① 外道: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论说。 【译文】 玄门中多不合正道的话语,但像这里的两则,都是正道的言论。 问养生 【题解】 养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既复杂又简单。说它复杂,历代的相关论述数不胜数,汗牛充栋;说它简单,几个字就可以概括要旨,像吴复古所说的“和”与“安”。吴复古是苏轼的好友,精于养生,“和”与“安”可谓他的经验总结,言简而意赅,其要旨就是人要善于自我调摄,保持内心的安宁,顺应自然,求得生理、心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传统养生学中,“天人合一”向来就是养生的一大法则,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养生的方法纵然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在的调养,如运动、药物等等,一是内心的调节,两者之中,又以内心的调节更为重要,故此有“养生先养心”的说法。 余问养生于吴子①,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②,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③,则人之死久矣。”“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④,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⑤,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⑥,反逆眩乱不可止⑦。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从生。论八珍者必咽⑧,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⑨。”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⑩,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注释】 ①吴子:即吴复古,字子野,号远游先生。与苏轼交游数十年,于绍圣三年(1096)至惠州,同游罗浮。及苏轼安置儋州,复古又从之游。精于养生“谕出世间法,以长不死为余事,而以练气服药为土苴”(苏轼《答吴秀才》)。 ②折胶流金:比喻极端寒冷与炽热。 ③狎至:接连而来。 ④牢山:在今广东新兴。 ⑤桔槔(ɡāo):亦作“桔皋”,井上汲水的工具。在井旁架上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通过杠杆原理一上一下将灌满水的器具提起来。 ⑥蹈:踏。 ⑦反逆眩乱:谓因晕船而造成的恶心呕吐、神智昏迷。逆,谓反胃欲吐的感觉。眩,谓头晕目眩。 ⑧八珍:八种珍贵食品。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 掌、酥酪蝉为八珍,这里泛指珍馐美味。 ⑨生理:养生之理。 ⑩审:详细,周密。 ?识(zhì):记录。 【译文】 我向吴子请教养生的方法,回答我两个字:一为和,一为安。我问:“什么是和?”他回答:“你没有看到天地之间有寒有暑吗?冷热到了极限,可以断胶熔金,但人并不因此而患病,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寒来暑往,昼夜变化,日月流转,年复一年,屡屡变化但人们并未察觉,是因为变化极为缓慢,和谐到了极致。假使寒暑的变化,瞬息即至,接连而来,人早就死亡了。”“什么是安呢?”他说:“我曾从牢山坐船前往两淮一带,遇到大风,船上的人,就好像附在汲水的桔皋上一样,跟着上下颠簸,如同踏在车轮上滚动,眩晕呕吐不止。但我饮食起居和平时一样。并不是我有什么奇异的法术,只是不要与之抗争,听任其所为罢了。所以,凡是导致我们患病的,都不是外在事物。饭菜中有虫蛆,看到的人一定会作呕,那些没有看到而食用的人,就不会呕吐。请观察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谈到山珍海味人必会咽口水,说到粪便污秽一定会唾弃。二者都并未和人直接接触,唾与咽的行为从哪里产生的呢?究竟是外物导致的呢?究竟是我自己导致的呢?知道是源于自我的道理,即使接触到外物,内心也不动摇,可说心安到极点了。心安则外物对我的影响就轻微,和谐则易于顺应外物。外在影响很轻,内心又能和顺,养生之理就完备了。”吴子,就是古人所说的清静之人。他观察事物非常精审,所以我私下记录下来,时时查看。 畏威如疾 【题解】 赤眼,俗称红眼病,这种因热毒造成的眼疾,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不过,苏轼借着赤眼病,尽情驰骋想象,托言眼与口的对话,善用譬喻,写出了这篇颇有谐趣又很有哲理的文章,体现了苏轼的博学多闻与巧思善辩。 余患赤目①,或言不可食脍②。予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③?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瘖④,汝视物吾不禁也。” 【注释】 ①赤目:红眼病。 ②脍:细切的鱼肉。泛指鱼肉。 ③薄:轻慢。 ④瘖(yīn):嗓子哑不能出声。 【译文】 我患了红眼病,有人说不能吃鱼肉。我想要听从,可是嘴不同意。嘴说:“我是你的嘴,它是你的眼睛,你为什么要重视它而轻慢我?因为它得了病就不许我吃东西,这样不行。”我不能做出决定。嘴对眼说:“将来我如果哑了不能说话,我不会禁止你看东西。” 管仲有言①:“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②。”又曰:“燕安鸩毒,不可怀也③。”《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④。”此语乃当书诸绅⑤,故予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 【注释】 ①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人,辅佐齐桓公称霸,后称“管子”。 ②“畏威如疾”几句:语出《国语·晋语》。意思是敬畏法令就像害怕得病的人,是上等的民众;随心所欲如同流水,是下等的民众。从,同“纵”,纵容,放纵。 ③燕安鸩毒,不可怀也:语出《左传·闵公元年》,意思是享乐安逸如同毒酒,不可怀恋。燕安,享乐安逸。鸩毒,毒酒。 ④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语出《礼记·表记》。意思是君子庄严恭敬德业日渐增强,小人安乐放纵日渐怠惰。安肆,安乐放纵。偷,怠惰。 ⑤书诸绅:写在腰带上,表示时刻提醒自己。绅,士绅的腰带。 【译文】 管仲说过:“百姓像畏惧疾病一样畏惧权威,是上等的民众;随心所欲如同流水,是下等的民众。”又说:“享乐安逸就像是毒酒,千万不能贪恋。”《礼记》说:“君子庄严恭敬德业日渐增强,小人安逸放纵就会日渐懈怠。”这些话应当写在腰带上时刻提醒自己。所以我以“畏威如疾”写下这篇文章。 大率口馋耳,要借许多弹压。 【译文】 大概是嘴馋了,需要借许多东西来压制。
目录
全书总目 第一册 前言 ……………………………………………… 序 ………………………………………………… 总目 ……………………………………………… 6 第一卷 饮食 …………………………………… 10 第二卷 方药 …………………………………… 214 第三卷 居止 …………………………………… 372 第二册 第四卷 游览 …………………………………… 559 第五卷 服御 …………………………………… 761 第六卷 翰墨 …………………………………… 943 第三册 第七卷 达观 ………………………………… 1135 第八卷 妙理 ………………………………… 1323 第九卷 调摄 ………………………………… 1524 第四册 第十卷 利济 ………………………………… 1699 第十一卷 述古 ……………………………… 1902 第十二卷 志异 ……………………………… 2100 附录 东坡养生集序 ………………………… 2235 第一册 前言 ……………………………………………… 1 序 ………………………………………………… 1 总目 ……………………………………………… 6 第一卷 饮食 …………………………………… 10 天庆观乳泉赋 ……………………………… 10 浊醪有妙理赋神圣功用,无捷于酒 …………… 15 洞庭春色赋并引 ……………………………… 21 中山松醪赋 ………………………………… 25 酒子赋并引 …………………………………… 29 菜羹赋并序 …………………………………… 31 后杞菊赋并序 ………………………………… 34 老饕赋 ……………………………………… 38 桂酒颂并序 …………………………………… 43 东坡羹颂并引 ………………………………… 46 油水颂 ……………………………………… 49 猪肉颂 ……………………………………… 5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