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地书》研究

《两地书》研究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王得后
  • 商品条码: 978710023487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对鲁迅与许广平通信的校读,作者细致标记了原信与鲁许二人修改稿增删改动的内容,并附有简短的评述。作者认为,原信内容丰富、生动,通信人细致的心理活动在其中有更多表现。后一部分是作者基于《两地书》生发出的八篇文章,剖析处于母子、夫妻、父子关系中的鲁迅的情感生活与灵魂样态,以及他对教育、政治和旧中国之改造的看法,想回答“一个看透了大众灵魂的人的灵魂,是怎样的”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王得后,谱名王德厚,江西永新人,一九三四年出生于汉口。退休前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著有《《两地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鲁迅与中国文化精神》(花城出版社,一九九三)、《鲁迅心解》(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人海语丝》(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一九九八)、《世纪末杂言》(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呐喊)导读》(中华书局,二〇〇二)、《垂死挣扎集》(中国文联出版社,二〇〇六)、《鲁迅教我》(福建教育出版社,二〇〇六)、《鲁迅与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〇)、《今我来思:王得后杂文自选集》(金城出版社,二〇一五)、《我哪里去了》(花城出版社,二〇一五)、《刀客有道》(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九)等。
精彩导读
重印后记 人的第一大问题是生死,其次是温饱,再其次是男女关系。而人类又只能群居才得以生存,一切困境,由此滋生,由此蔓延。 人类既然群居,男女关系于是深深牵动人心。因为这是最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又因为这是当事人极想排他的私事,而他人却又偏偏极关注,极感兴趣,极想干涉。倘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关头,就更加是这样。也因此,这是了解一个人和观察一个社会的基本窗口,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尺。 《两地书》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产品。渗透着一代人的血泪,饱含一种社会的意义。固然,这是鲁迅与朱安生逢其时的不幸,是鲁迅与景宋生不逢时的幸会,有鲜明的个人性色彩,鲁迅与景宋生前为此遭到笑骂、诬蔑和攻击。鲁迅死后,却又讳莫如深,并不正常。直到七十年代末,才渐渐开放,渐渐醒悟,渐渐开明。然而,人生就是这样,无聊之徒也即随时浮沉,说三道四,唾沫横起。 初版《序言》提到的“几位朋友”,其一是福田。一天,他和我谈了一个下午又一个大半夜的鲁迅研究,于是有这本小书的写作。他又亲任责编,于是有这本小书的出版。 第二年说要重印,我不以为然。又二年希望再版,我也有意加写《兄弟,兄弟》,《朋友,老的和少的》两章,想来想去,别有心绪,终于碌碌无为,不了了之。 十年过去了,朋友不弃,旧书重印。今年,罕为人知的《两地书》鲁迅手抄本,还有原信,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这比什么都好,实在不必再多说了。唯有想到能把旧作奉呈给几位新朋友,确也“不亦乐乎”。旧时“怕想象师长、朋友和熟人翻看这本书时的眼睛”的心情,已为风沙吹打得荡然无存。—人就这样老了。 王得后 一九九五年三月三日
目录
序(孙郁) 序 言 甲编 鲁迅和景宋的通信与《两地书》校读记 几句说明 第一集 北京(一九二五年三月至一九二六年八月) 第二集 厦门—广州(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 第三集 北平—上海(一九二九年五月至六月) 又集 未编入《两地书》的北平—上海的通信(一九三二年十一月) 乙编 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读后记 几句说明 一、信笔写出的真相 “情书一捆” “革命的爱在大众” 二、爱的影子:朱安女士 不可忽视的影响 你赞成回避吗? 鲁迅性格中的妥协面 历史性的婚姻悲剧 景宋的考虑与支持 三、“相依为命,离则两伤” “我们之相处,实有深因” 爱情:油然而生,沛然而长 从“牺牲论”看鲁迅的婚姻观 四、在母亲和儿子之间 “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梦里依稀慈母泪” 因袭的重担 后顾之忧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遗 嘱 五、走人生的长途…… 苦闷总比爱人还来得亲密 专与苦痛捣乱或如何在世上混过去的方法 “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 六、“究竟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 反“坚壁清野主义”和“寡妇主义” 学生应该做“好事之徒” 七、心灵深处的政治意识 “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 “不革内政,即无一好现象” “这一回的战斗……” “‘钻网’的法子” 八、对于改造旧中国的道路的探索 改变人的精神是救国的“第一要著” “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在改造旧中国的过程中改造人 重印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