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语日新

论语日新

  • 字数: 270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赖志明|
  • 商品条码: 978752253539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论语》传统注疏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化繁为简,跳出传统注疏的体例,基于新时代的视角,依章节顺序全面展开了对《论语》的理解、反思和批判,着重阐释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当下的意义。本书所作阐发,虽于前人的理解有所借用,然更多的是作者多年独立思考的结晶,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如对“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巧言令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祭如在”等命题都有全新的较为深入的阐释,发前人所未发。本书注重《论语》文本时代视角的阐发,因而对文本产生的语境及当下解读语境的转换有特别的注意,并由此阐释孔子思想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作者简介
赖志明,男,江西赣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美学、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精彩导读
导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评出了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他们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这十个人里面,孔子被放在第一位。孔子凭什么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呢?这个评价产生的时间离我们不太久远,但是孔子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不论是对于古人还是对于今人,评价终究是立场的产物,比评价更为实在的,乃是理解。评价孔子,不如先走进孔子。 一、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我们现在姓和氏是合一的,姓李也就意味着李氏。孔子的姓和氏何以有分别呢?在春秋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代表着一个大家族,整个家族的人都同一个姓,但这个家族到后来会分化,姓也就会有它的分支,各个分支就对应有不同的氏。孔子是子姓这个族群里面的一个孔氏分支的成员。春秋战国以后,姓和氏才开始合一起来。孔子孔氏,自然也就姓孔了,这是我们后来不加区分的笼统的称法,久之成俗,也不至于产生沟通上的错谬,也就不妨以假为真了。孔子的老家在山东曲阜,山东是儒圣之乡,亚圣孟子也在那里出生。 孔子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名号: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天纵之圣、万世师表、天之木铎……还有一个很长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被刻成了牌位。这就已经近乎宗教的崇拜了。所谓“天之木铎”,就是上天派来教化大众的教化主。木铎是什么?就是铃铛。铃铛有两种,一种以木质材料为铃舌,是为文铎;一种以金属材质为铃舌,是为武铎。武铎是要动武的,文铎是用来宣文教的。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学校的校徽和代表性的建筑物,都有木铎的图像要素在里面。称孔子为“天之木铎”,是因为他是一个大教育家。如果中国要推教育家的话,首推的就是孔子。 孔子一方面是文化人物,在两千多年的生发过程中,他也被神化了。人们对他有着近乎宗教的崇拜,甚至是迷信,把他当神仙来供奉。所以我们有时候称儒学、儒家,有时候又称儒教。孔子的塑像,很多大学都会摆放。孔子像一旦立在那里,马上就会有人去祭拜。我曾见到过身边有趣的实案,孔子雕像的基座上摆放了一些供奉,那是学生们摆放的,祈祷孔子保佑考研成功。基座上放了很多水果、饼干、饮料瓶子,还有纸条,上面写着: “虽然封建迷信要不得,但是孔子你一定要保佑我上岸。” “天冷了,多吃水果。” …… 这里面有戏谑的成分,也有认真的成分;有超然局外的成分,当然也有身在局中的成分。半信半疑,不信不疑,时信时疑。心里悬着的时候,它出现了,不悬的时候,它就到一边去了。这不正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吗?一个伟人,一个历史名人,很容易成为迷信的对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迷信的对象。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学生们如此,整个人类也是如此。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下,伟人更容易被迷信化、神圣化,如果有权力在里面干预的话,更容易成为神一般的存在。就像关公,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是因为他是个名人,有超常的能耐,大家就都把他当神来供奉。 孔子原本是人不是神,他还留下一些比较可靠的生平供我们了解。要了解孔子的生平,首先要注意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有一篇《孔子世家》,记载有孔子的行迹和思想,还有一篇《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孔子弟子们的言行和事迹。《史记》的体例大家都比较清楚,首先写皇帝,皇帝写完了,再写那些诸侯王公(皇帝的叔叔、皇帝的儿子等这些旁系),这叫作世家。世家后面再有列传,记载将相大臣,以及少数有可歌可泣事迹的平民。孔子不在列传里面,而在世家里面,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他有多尊重。孔子被称为“素王”,就是说,他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王,他是没有政治权位的王。“素”就是白的意思,一清二白,没有实际的政治权位。虽然他没有权位,但是大家都尊他为圣为王。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不把他放到列传里面,而把他放到世家里面。 《孔子家语》《左传》《礼记》,以及其他一些子部典籍,也有孔子的相关事迹和言行思想的记载。其中,现行本《孔子家语》内容的真伪有较大争议性。《左传》《礼记》《史记》可信度相对较高,但其中也掺杂有许多不可信的部分,它们成为后人研究孔子生平的主要凭依。子书所记载的孔子相关事迹和言行思想,可信度就更低。最能反映孔子思想整体,且较为可信的,要数《论语》。研究孔子的思想,最可凭借的就是《论语》。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差不多也就是对《论语》思想的研究。对中国人来说,只要不是文盲,《论语》或多或少都读过一些。然而究竟读到多少大义,就不得而知了。《论语》看上去比较简单,两万字不到的一些语录,要深读,却不那么容易,要剔出精髓来,那尤其不容易。 要研究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最核心的就是要研究他的思想。我们是21世纪的新人,经历过开化,经历过启蒙,当然不会把孔子当作迷信的对象。学习孔子的思想,孔子就会活起来,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里面。读《论语》,就是要读孔子的思想,以时代的视界,借古鉴今,发挥它的效用。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今日,于个人,于社会,他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二、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化有三大生长基点—儒家、道家和佛家,它们构成了中国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其余各文化领域也无不受到它们的影响。儒家是三大基石之一,而且是最为壮硕的一个基石。 儒家源起何处?据胡适先生考证,儒最早就是巫师。在原始社会,巫师是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当时最有文化的人。巫师后来演变成了儒生。儒家到孔子那里集大成,而且以此为根,长出了后世两千年儒学的参天大树。三皇五帝,文王周公,都有儒学的苗头,但是真正形成气候的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发展相对稳定,主要是对孔子的注脚和补充,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儒家来说,孔子是树根,甚至也是整棵参天大树的枝干,后面长出来的都是枝枝叶叶。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有多博大?一部《四库全书》就足以把我们吓住。然而这博大的文化,也并非就没有下嘴处。钱钟书先生说,他读大学的时候,把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都读了个遍。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细想起来,又好像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事。一个图书馆,最基本的,有文理之分,他研究文学的,就不会去看数学、物理、化学等,这基本就砍掉一半。人文典籍里面,还有许多二三流的文献,也基本不用去看,看看作者,瞧瞧书名,基本也就过掉了。中国古代非常核心的典籍,也就二三十本,围绕着那二三十本,出现了千千万万的书,所以把这二三十本读透了,其他的书读起来就非常快。西方的也是这样,从柏拉图一直到近现代,重要的有个五十本、一百本左右。书是读不完的,但是最基本、最经典的东西是读得完的。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夏曾佑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看完了,现已无书可看了。”陈寅恪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到了七十岁左右,陈寅恪也说:“现在我老了,与夏先生同感。” 读书是有取舍的,对于特定的人,有些特定的书必须读。术业有专攻,但也并不是要我们坐井观天。有些书是必读的,人人都必读,只不过有深有浅,有粗有细而已。要进入中国文化的渊薮,《论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论语》读透了以后,可以发现,有上百本上千本的书,都是围着它展开来。有些根本不用看,一翻就知道它说了什么,想说什么,说得怎么样。许多的书,只需看个书名,翻个目录,就可以不看了。要细读的东西极少的。最基本的,《论语》是要读的。钱穆先生就把《论语》视为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传统文人读书,最核心的有十三经。十三经里面有一经就是《论语》。科举主要考的就是四书五经,这四书五经,和孔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论语》自不必说,五经据说也全部经由孔子整理,《孟子》祖述孔子,《大学》《中庸》只是五经中《礼记》的两个篇章。由此可以看到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隋唐以后的读书人要做官,首先要考科举,所以孔子不但影响文化,还直接影响到政治。 李泽厚说:“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不管识字不识字,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自觉不自觉,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语言、活动中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读过《论语》,好像不大受到孔子的影响。那只不过是不自觉,没有意识。读完《论语》,兴许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心理、想法、言行,很多是从《论语》那里来的。只不过不是直接从那里来,是间接的,可能受过父母的影响,可能受过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可能看过某些综艺节目,看过某部小说、电影、电视剧等,间接地受到孔子的影响。这就是文化,文化的传播有其间接性,很多时候受其熏染而不自知。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儒家的影响一定摆脱不了。中国人的根子里面一定都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在里面。《论语》为什么要读?因为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 三、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不但对过去有影响,对当下,对未来,也都会有影响。不但对中国有影响,未来对世界也会有影响。这样的话从中国人口中说出,难免显得有些自我陶醉,妄自尊大。我们且不妨听听外国思想家们怎么说。 罗素:“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已,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伟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成为文化之中心。”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这是西方思想家们说的话。还有更为夸张的说法: 汤恩比:“能够帮助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唯有中国孔孟的学说。” 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对于这些说法,不能迷信,更不能狂热。任何人都不是权威,我们姑且听之。首先知道有这么一些说法,至于是不是这样,还要经过我们自己的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何种意义上他们说得有道理,何种意义上他们说得没道理。 伏尔泰是个大思想家,他只是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至于道德文明,中国要比西方发达。中国两千年的社会,居然可以不依赖法制就能够维持下去,似乎令人难以想象。往前追溯两个世纪,许多外国人刚到中国的时候,一到北京的大街上,看到连警察都没有一个,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警察,而且还能维持秩序。放到现在,我们也想不通,但是两百年以前大家都想得通。时代在进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回过头来,吸取一些前人的智慧。我们说时代在进步,也只是说科技在进步,物质文明在进步。至于道德和艺术等精神的领域,其实都在衰微。也可以这么说,人类的精神是在萎缩的。 孔子的思想,是要教人安心立命于现实的世界。这一点是孔子思想最值得注意的现代价值。我们活着的这个现实世界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能安的人,一种是不安的人。有些人很满足,很坦然,很平和,内心没有太多的怨气,没有太多的痛苦。有些人一天到晚都是怨气,怨这怨那,心理状态很糟糕。如果是前面那一种人,也就可以不用读《论语》了,虽曰未学,必谓之已学,他已经能心安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人确实又是不能安心的,那还是有读读《论语》的必要。百分之百心安的人是找不到的,但是人与人之间仍有程度之别。由百分之十提升到百分之二十,二十到三十,三十到四十……,那也算是学有所得,也算是安了心。 什么是立命?关于命有很多种解读,有些人说命是必然性,有些人说命是偶然性。按我的理解,立命就是化偶然为必然。儒家行事,目光不在于结果。尽人事听天命,其关键在于尽人事。能尽人事,才有资格谈听天命。有资格听天命,就算立了命。做好事未必有好报,但是做好事,不管是好报还是坏报,内心都能达到一种坦然、安宁、崇高的状态,这是必然性,由自我掌控得来的必然性。如果达到了这种必然,那就是立命了,也可算是安心了,不再为偶然性所左右。所以,安心是建立在立命的基础上的。人的遭遇是有很多偶然性的,很多东西不能由自己把控。你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事情,或者是天上掉下馅饼,或者是飞来横祸。这谁能说得清楚呢?但是,不管明天会怎么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尽了人事,内心就能安宁。这就能达到一种必然,安心就是要化偶然为必然,不受外在的偶然性左右,这也就叫立了命。 四、孔子学说的特点 孔学是修身养性之学,这是它的核心。按中国传统文人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现代社会要靠孔学来平天下可能不大现实,现在是法治社会了。但是修身齐家,还是离不开它的。而且,就算是法治社会,不也同时仍要讲以德辅法吗?法治有它的长处,但和德治一样,也有其并生的局限性。讲法治和德治并重,就是充分意识到了法治的局限性,所以要靠德治来辅助法治。孔子的《论语》七零八碎,却内在地蕴含有一套思想体系,孔学的研究者们已经总结了不少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特点,这里稍做归纳如下: 第一,孔子之学是即世之学。什么是即世之学?就是说,他不脱离生活世界。这一点需要通过与它相对的一些思想学说的对比来理解。理解即世之学,首先要理解什么不是即世之学。比如说宗教思想,那就不是即世的。西方的基督教,视当下世界为通往天国途中的站点,其目的是要通往天国,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到达彼岸世界的天国。中国也有佛教,靠着天堂和地狱来教化世众,那也不算是即世之学。它们视现实生活为丑陋的、不屑一顾的,要抛弃它、扬弃它,进入另一个理想的世界。孔子思想的主旨和出发点,都与之不同。他确实也承认现实世界很不完满,但他始终要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他的学说很平实,都是从一些非常简单的日常琐碎里面来。但是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琐碎,他要提炼出哲学思想来,最终回归到生活,回归到现实世界。人的精神需要超升,超升以后,他跟世界不是隔着的,他仍然要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去跟现实生活中的人打交道,跟平民百姓的日常打交道,而不是要跟仙佛上帝打交道。孔子既出世又入世。我们经常有出世和入世之分。道家逍遥,想做神仙,想摆脱这个世界,要隐遁山林。孔子不这样,他要入世,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要反思这个世界的不合理,要改造它,要超越它。但是超越的途径就从这现实中来,而且又要回到现实中去。孔子的世界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一个,没有什么天国,也没有地狱,就是现实世界。孔子不问生与死的关系,也不探讨人与鬼神的关系,他只思考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修行的方法,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定的场所,没有特别的仪式,没有非如此不可的清规戒律。 第二,孔子之学是大全之学。孔子的思想讲的多是大道理,涉及治国和修身,都是一些比较根本、比较宏大的问题,而且站位很高。我们讲道理往往有一个毛病,讲大话,但是很空,讲的话很有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用你说大家都知道。孔子讲的许多道理,往往就是我们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他点醒一下,我们也就不犯了。这就是大而不空。孔子的学问又是通人之学,不同于专门家的学问,孔子之学的“全”是相对于“专”而言的。孔学是心性之学,目的在于提升健全的人格,专门的学问是要培养专家。专家不一定有很高的人格修养,人格修养高的人不一定就是专家。专家只是钻研某一方面,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比较深。人格修养是基于健全的人性,基于人性的共通性,因而比较有沟通的余地。 第三,孔子之学是圆融之学。孔子的学说注重对立面的统一,它没有人为地设置出许多对立。人和自然不对立,是和谐统一的,他不要征服大自然,不像西方传统的物质文明,要征服大自然。人和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天和人是合一的。在他那里,心和物不对立,群体和个体不对立,自由和规律也不对立……各个方面,都比较圆融。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要在各个方面都协调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中庸在孔子思想中的具体贯穿,要仔细研读过《论语》,才能有更深切的体会。 五、学习《论语》的方法 《论语》一共20篇,492章(则),两万来字。如果把标点符号去除掉,两万字都不到。仅仅是阅读的话,一天就可以读完,一天读两万字,那速度一点都不快。但是要从中汲取到智慧的话,那远远不是一天就能搞得定的,读一年,读十年,甚至读一辈子。 学《论语》不一定古文底子要多好。现在市面上好的《论语》译本多的是。文字只是桥梁,贵在能透过言语窥探到背后的思想,得意而忘言。读《论语》也不一定需要智力有多高,能耐有多强。《论语》向每一人开放,而且是平等的,不需要特殊的天资。所需的唯一天资就是一颗不忍之心、恻隐之心,这个天生就有,每个人都有,而且或多或少都差不多,基础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之上,再不断往上走。 具体方法是怎么样的呢?一般来讲,可以首先通读一下《论语》的大意。《论语》也就两万字,通读大意的话,一两天是读得完的。钱穆先生说:“读《论语》并不难,一个高级中学的学生,平直读其大义,应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这并无夸大,除非没有好好上高中,如果高中语文底子还可以的话,是可以读到百分之四五十的。《论语》没有太多很生僻的字,基本都是大白话,在先秦古文里面它算是比较浅显的。因为它主要是些学生记载的平时的语录,都比较直白。如果说实在读不懂古文,可以借助今人的译注,常见的参考书,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这两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借助译注,一天两天也能把《论语》读完。至于掌握了多少,可以先不管,就算只掌握了百分之十也都是可以的。这是最基本的,通读大意。 第二,分章细读。《论语》有二十篇,每一篇里面有小的章节,现在甚至都被编好了号(如《学而》第一篇,“学而时习之”章,编号1-1)。每一章节都非常短,有些地方只有十几个字,很容易读。如果觉得哪一章吸引了你,就把它勾出来,读它的各种注解,再去揣摩。这就是分章细读,不需要从头读到尾,从中间抠出来读都可以。不像读数学,需要从头读到尾,通过链条式的演绎推理才能懂。《论语》可以随便翻。卢梭曾坐在草地上读书,随风吹他的书,吹到哪一页他就读哪一页。多么浪漫,多么享受。我想他不是读数学,读数学这样肯定读不懂,读西方哲学也不行。读中国哲学就可以,中国哲学就是这么散漫,不论是《论语》,还是《孟子》《荀子》《庄子》《老子》,都可以从中抠出来,往两边读都可以。分章读比通读肯定是要精深一点,如果现代人的译注仍有困惑,有几本古人的注疏可以参考: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清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何晏的《论语集解》是最早地对《论语》全书展开注释的著作。朱熹的《论语集注》最简练,最切要,所以能成为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最标准的参考,影响最大。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广征博引,论证谨严,多有新见。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收集各类注疏最为全面,但也比较芜杂。《论语集释》不必从头读到尾,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字典性质的检索工具,实在不懂、拿不准的,可以通过它来检索前人不同的注疏,对比着看。 第三,专题性的读。专题性的读跟分章读又不一样。专题性的读,首先需要找到一个专题,比如一个核心的概念,一个专题事件、人物、名物等。比如说《论语》里面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仁字。抓住这个“仁”字,专题性地研读两三年,一本专著可能就出来了。 第四,反复读。《论语》读一遍是不够的,《论语》非常短,需要反复读。毎读一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读了的,隔段时间再读,常常会发现以前没读到的东西。随着知识储备、人事经历、思想心态等的变化,对《论语》的体悟也会发生变化。 第五,要诵读。许多人觉得现在是信息时代,什么都很方便在网络上检索,再没死记硬背的必要。这是非常表面性的一种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肯定未曾体察过诵读的妙用。诵读和阅读是很不一样的,在背诵的过程中,《论语》会慢慢渗透到血液里面去,是有情感、有生命的,感觉《论语》就像从自己的嘴巴里面说出来一样,不是别人在说,而是自己在说。时间一长,沉浸在里面,《论语》就渗透到血液里面去了。那不再是走马观花,不再是听别人说教。所以,诵读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古代读书人为什么摇头晃脑在那里背诵,你觉得那是书呆子,默背也能记住,何必摇头晃脑?为什么我们现在常常觉得知识没有什么价值?因为知识成了信息,不过脑,不过心,那当然没有价值,至多只不过是工具。儒生也要念经,他们念的是四书五经。这些东西,要靠诵读才能内化到生命里面去。如果你觉得世界太单调,太乏味,不妨找些好的诗词来背诵背诵,或许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一下子活起来了,一个新的世界向你敞开了。诵读的这层意义,只有切身体会过,才能认识得到。 第六,要重涵养。《论语》里面是有一些知识,但是我们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知识。互联网那么发达,随便拿出手机来,许多东西都搜索得到。电脑的容量比我们大脑的容量大多了。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记忆的东西意义不是太大,只有把这些东西升华到生命里面去,成了思想和情感,决定价值观,决定心态,这才有意义。《论语》是人文,不是知识,要重涵养。诵读就是涵养的方法之 一,此外,还要在生活中读书。每天跟朋友、同学、老师、亲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有所反观,有所反思。读《论语》的过程中,可以和生活对照着看。书要读到生活中去,把《论语》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检验。《论语》不是迷信的对象,但可以尝试把它作为信仰的对象,尝试一下,看看过个半年一年,心态会有什么变化,别人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这就叫作把书读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要在生活里面读书。涵养是不容易的,要靠长期的工夫。没有人是圣人,没有人不是圣人。常人和圣人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程度的不同。人格的提升,涵养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非此即彼,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论语》为什么要反复读,这也是一个原因。 以上概要性地讲述了孔子及其《论语》,具体的思想,需要结合具体文本逐一剖析,才显得真切分明。
目录
导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