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渝傩面具艺术与现代设计

巴渝傩面具艺术与现代设计

  • 字数: 262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温耀龙//赵瑞峰|
  • 商品条码: 978752253712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巴蜀傩艺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是人们为了实用和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创作的,通过各种美术形式抒发自己的真情和感受,具有原发性(原生态)的特点,巴蜀傩艺的形成经过世代相传、传承并修改无数次,凝聚着众多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因而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巴蜀傩艺的乡土气息,表现出人民生活的朴素美、身心的健康美、精神的淳厚美,这是它又一个艺术性魅力的显著特征。巴蜀傩艺具有深刻的审美寓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自古以来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巴蜀傩艺的审美性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是统一的。民间美术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可以陶治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放松人们的心情,调节人们心理上的各种紧张因素,可以使人们尽情地把自己的意愿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得到寄托。取材基本上是符合各民族特点的,并且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运用各自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人民间美术造型中。
作者简介
温耀龙,男,1982年生,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副教授,专业研究工艺美术、家具设计、环境设计方向,现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专业教师,曾在《装饰》《艺术百家<美术观察》等专业期刊发表作品及论文2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设计竞赛获得多项奖项,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奖,出版专著《巴蜀木雕》、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软装艺术一一陈设设计》、十四五互联网教材《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十四五高职规划教材《家具设计与陈设》。主持教育部课题2项,主持主研重庆市社科课题3项,主持主研重庆市教委社科课题5项,参研省部厅级课题4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多项,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赵瑞峰,女,1988年7月生,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现为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装饰设计奖金奖获得者。主要从事环境设计,乡村振兴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参与完成“武隆区凤山街道万银村、武隆区黄渡村、武隆区车坝村人居环境改造设计”“重庆永川宝吉寺环境景观设计”“归原问舍,云尚荆竹一武隆区仙女山荆竹农旅融合项目规划设计\"等20余项乡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主持市级科研项目2项,在专业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精彩导读
第一章 傩文化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的中华文化,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展现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地域多样性。它不仅包括各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还融入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一、中华文化多元性的表现 在艺术领域方面,中华文化表现出极高的多元性,它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民族艺术的多元性以及艺术创作的多元性等方面,也反映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华文化在艺术形式上展现出了多样性。从绘画、雕塑到音乐、舞蹈,再到书法、戏剧,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也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这导致了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比如,江南水乡的细腻柔美与西北高原的粗犷豪放都各具特色,都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此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汉族的京剧、藏族的唐卡、苗族的银饰等,都是各民族文化瑰宝的代表。这些民族艺术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文化在艺术创作上也具有多元性。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艺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内涵,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中华文化在文学领域展现出了丰富的多元性,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涵盖了各个地区的特色和风格。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南方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细腻、温婉的特点,而北方的文学作品则更加豪迈、奔放。这些地域差异使得中华文化在文学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从民族学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包含了众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学形式。汉族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各自民族的生活和情感,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文学领域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小说散文,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和精神风貌。这种时代变迁使得中华文化在文学领域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活力和创新力。中华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多元性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这种多元性不仅使得中华文化在文学领域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历史、地域、民族、宗教、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这种多元性使得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文化体系,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平民文化与圣贤文化 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谋生方式塑造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模式,进而孕育出多元且千差万别的文化世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文化已展现出这种多样性。尽管地域和民族不同,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可大致分为“圣贤文化”和“平民文化”两类。前者通常由社会精英或知识分子创造,强调精神追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后者则更注重日常生活实践、民间传统和大众娱乐。这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景观。 平民文化,顾名思义,源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它强调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情感表达和价值追求。这种文化形态通常更加接地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平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生活哲理,它们往往以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日常习俗等形式流传下来。这些文化元素反映了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圣贤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它源于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如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他们的思想成果和道德观念构成了这种文化的核心。圣贤文化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社会责任。它倡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的品德,关注社会公益,为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尽管平民文化和圣贤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割裂。事实上,圣贤文化往往能够对平民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圣贤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可以通过教育、传播等途径逐渐渗透平民阶层中,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同时,平民文化也为圣贤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许多圣贤在创作过程中都深受民间故事、传说和习俗的启发,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圣贤文化更加贴近民众,更具生命力。此外,平民文化和圣贤文化之间还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平民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吸收圣贤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自己更加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圣贤文化也需要不断从平民文化中汲取新的元素和活力,以保持其时代感和创新性。这种互动使得平民文化和圣贤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平民文化与圣贤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在历史的演进中,这两种文化形态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平民文化”与“圣贤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平民文化”和“圣贤文化”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层面和价值追求,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在历史上,“平民文化”才是占中国人口95%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文化。“平民文化”这一文化形态主要源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它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统等形式存在,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平民文化强调的是实用性和普遍性,它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在平民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勤劳、节俭、互助、友爱等传统美德的体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和发扬。 在历史上,中国的“圣贤文化”是只占中国人口5%以下“文化人”的文化。“圣贤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这一文化形态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圣贤文化倡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爱、忠诚、孝顺、廉洁等,这些品质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在圣贤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等,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平民文化”和“圣贤文化”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实际上,许多圣贤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也通过平民文化的传播而深入人心,而平民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也被圣贤文化所吸收和借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傩文化 中华平民文化中的傩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信仰和仪式活动。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祭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 傩文化的核心是傩戏,这是一种以驱邪避鬼、祈求平安为主要目的的戏剧表演形式。傩戏通常在特定的节日或重要场合进行,如春节、端午节等,以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健康、五谷丰登。傩戏的表演者通常是当地的村民,他们身穿华丽的服饰,戴上各种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念咒等方式,模拟神灵附体、驱邪除魔场景。 傩文化的面具制作也是其独特的一环。这些面具通常由木头雕刻而成,形象各异,既有凶神恶煞的形象,也有神仙仙女的面容。面具的制作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和神秘感。面具不仅是傩戏表演的重要道具,也是傩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除了傩戏和面具制作,傩文化还包括了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习俗。这些仪式和习俗通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婚丧嫁娶、建房动土等。在这些仪式中,人们会请来傩师进行祈福、驱邪等活动,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傩文化在中华平民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傩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第二节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 要准确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定义。如果定义不准确,研究就可能基于错误信息,导致错误结论。西方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ultura”,涉及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方面;而“文明”一词则来自拉丁语的“civitas”,强调社会生活规则和公民道德。文化人类学作为西方学科,提供了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框架。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概念通过古籍翻译而来,其中《周礼》提到通过人文来化育天下,并谈及天下的文明状态,这些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提供了基础。 由于“文化”与“文明”这两个词汇在西方是从拉丁语中借鉴过来的,而在中国则是从古代文献中引用的,因此它们都难以作为“文化”与“文明”的精确定义。这就导致了中外学者们纷纷尝试为“文化”与“文明”下定义。据统计,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学者们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就多达164种。 在西方,德国的古典哲学家们认为“文化”仅指人类深奥的精神生活。而法国人则认为文化是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都紧密相连的。在中国,梁漱溟将文化视为“人类生活的样法”,蔡元培则将其视为“人生发展的状况”,梁启超认为是“人类心灵所开释出来的有价值的共业”,胡适则认为是“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直到现代,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仍然五花八门。 然而,在文化人类学家中,仍有人对“文化”与“文明”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在他的著作《古代社会》中,对“文化”与“文明”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划分。他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与文明三个时期,并将每个时期进一步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他估计这三个时期大约有十万年的时间,其中蒙昧时期的历史为六万年,野蛮时期的历史为三万五千年,文明时期的历史为五千年。在蒙昧时期与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之前,他对人类的一切创造成果都只使用“文化”这一词语;而在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和文明时期,他才使用“文明”这一词语。摩尔根的这种划分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赞同。恩格斯认为,野蛮时代是人类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时期;而文明时代则是人类学会“对天然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生产的时期”。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学说发挥的这一观点,提出了“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一定义是正确的。 关于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西方学者习惯了的说法是“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城市、文字、金属器及复杂礼仪中心等的出现,则是文明起源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表现”。然而,这一说法与中国的历史及国情并不吻合。中国习惯的说法:“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这是以黄帝时期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来计算的。黄帝统一中国的历史距今大约是四千七百年,故号称五千年。喝牛奶与吃面包和牛羊马肉是游牧民族的重要特征,而吃茶饭蔬菜和猪鱼禽蛋是农耕民族的重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特征决定了主宰西方民族的是游牧民族的冒险精神,而主宰中华民族的是农耕民族的和合精神。现将早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异同列出(表1-1)。 表1-1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特征表 特征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饮食习惯 以蔬菜鱼禽蛋肉茶饭为主 以奶制品牛羊马肉为主 生活环境 鱼米水乡 草原牧场 生活习惯 安居乐业,不思远游 崇尚冒险,四海为家 生产力 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掠夺他人,丰富自己 生产关系 各有所长,相互合作 强者为王,弱者为奴 人权观念 热爱自由,不喜权力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阶级观念 上下平等,权利共享 君主至上,大权独揽 人神观念 人神杂糅,爱欲相同 神权至上,不可冒犯 国家观念 家庭至上,小家为先 团结御侮,励精图治 科技发明 有余力则从事科技发明 有余力则从事侵略扩张 财产观念 只图温饱,家无余粮 多多益善,欲无止境 民族性格 和合为贵,性格温柔 勇武好胜,性格强悍 民族精神 知足常乐,因循守旧 群策群力,居安思危 历史观 平民创造历史 英雄创造历史 社会贡献 用劳动生产改善生活 以征敛他人积累财富 从表1-1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创造人类文化方面,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各有所长的。在聚敛财富、形成阶级、创建国家、修造城堡等方面,农耕民族明显不如游牧民族。但在致力于科技发明、发展生产力、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游牧民族却是明显不如农耕民族的。从上表也可清楚地看出:西方用以衡量“文明时代”的标准是以西方之长制定的,以西方之长去量中国之短,当然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据考证已有一万多年,而中国栽培粟类的历史也有七千多年了,其他的如小麦、大麦、高粱、稷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也超五千年。历史悠久的农耕生活养成了中华民族不喜战伐、爱好和平、致力于科技发明和生产力的发展、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性。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农耕文化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科学技术超过了 全世界的总合是众所周知的。因此,西方用阶级、国家、城堡等作为衡量“文明时代”的标准,就显得片面而主观了。 表1-2中国与西方文化文明时代标准 类别 中国 西方 原始祭坛 旧石器末期(临澧县)有高台式原始祭坛遗迹 — 原始神庙 公元前5400年(黔阳县)高庙陶纹中画有六级木构祭神高塔 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土坯神庙)晚于中国2400年 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七级塔庙)晚于中国六级塔庙3500年 公元前5100年(长沙市大塘),陶纹上有三塔式神庙 公元前2772年(埃及金字塔)晚于中国六级高塔2000多年 原始陶 公元前8000年,万年仙人洞、道县玉蟾洞 — 祭祀用 红衣陶 公元前6200年(澧县彭头山)有太阳纹与月亮纹 公元前4300年(埃及)晚于中国 2000年 礼仪彩陶 公元前5000年(半山马厂) 公元前4000年(亚述) 祭祀舞蹈 公元前5100年(长沙大塘)有神鸟起舞图 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岛)晚于中国 3400年 礼仪音乐 公元前6000年(贾湖)七音阶骨笛一组16支 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竖琴)晚于贾湖骨笛3000年 青铜鼓乐 公元前1600年左右(湖南)商代成组合巨型青铜鼓、饶 公元前1200年左右(丹麦)曲管青铜小号,晚于中国300年 卜甲 公元前6000年(河南贾湖) — 以发明文字、金属器的使用、礼制和城市的出现等来作为文明时代的标准,同样也有主观片面之处。 从表1-2我们不难发现: 1.关于中国象形文字的出现并不比西方晚,而是早于西方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已能用金文或甲骨文记事的时候,希腊文还只有大写字母(公元前800年)这一事实。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文明在文字发展方面的先导地位。中国的象形文字不仅在时间上早于西方,更在完善文字功能上远远超过了西方。 2.关于金属器出现的早晚与文明出现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金属器出现的早晚并不能直接证明文明的早晚。虽然西方有丰富的铜铁矿藏,使得其铜铁时代出现得要比中国早一些,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的文明程度就高于中国。相反,由于中国有着较高的科技水平,一旦认识到金属矿产的重要性,便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迅速创造了青铜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西方进入铁器时代的历史虽然比中国早,但使用白口铸铁的时间却比中国晚了两千年,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 3.关于中国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竹木艺术的问题,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竹木艺术埋在地下容易腐烂,后人不易看到。因此,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没有礼仪中心。实际上,从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高台式祭坛,公元前5000多年出现的木结构六级神塔,比苏美尔人的七级塔庙整整早了3000多年。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建筑艺术方面的先进性和独特性。 4.关于中国原始聚落的形成与城市的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农耕文化早期的城市大多是不设防的城市,而不是西方人想象中那种防卫森严的城市。这种城市特征基本上是和平生产、以物易物、便民利民、自由贸易,虽然也“各有君长”,却是“互不统率”(太史公语)。这种文明城市与西方人头脑中那种阶级悬殊;君主强悍;国家机器残酷;一方面是“富甲天下”,而另一方面是“民皆为奴”的城市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看来,中国的阶级分化与国家机器出现得比西方晚,从另一视角来看,不应是文明落后的表现,而应是文明先进的表现。 笔者认为“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既包括了我们通过脑力劳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也包括了我们通过体力劳动所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如建筑、工具、服饰等。这些文化成果,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产物,它们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形成的社会形态。当一个社会的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文明不仅包含了文化的各个方面,还具备了现代文明的各种“文化基因”,如法治、民主、科学、教育等,并得到了群体的广泛认同和遵循。这些“文化基因”是文明得以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瑰宝。它汇聚了中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谱写出了一幅璀璨夺目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景观。然而,如果要论及这幅画卷中最辉煌的部分,笔者认为非中国农耕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农耕文化莫属。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如灌溉、耕作、种植等方面,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中国农耕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第一章 傩文化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节 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 第三节 傩文化— 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库 第四节 “ 傩文化 ” 与“ 圣贤文化 ” 的比较 第五节 傩文化对中国的贡献 第二章 傩文化 第一节 傩 第二节 傩的种类 第三节 傩文化的历史遗存 第四节 傩 仪 第五节 傩艺术 第三章 傩文化与其他文化 第一节 傩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 第二节 傩文化与道教文化 第三节 傩文化与释家文化 第四节 傩文化与龙文化的关系 第五节 傩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第六节 傩文化与其他文化 第四章 巴渝文化 第一节 巴渝文化简介 第二节 巴渝文化的特征元素 第五章 巴渝傩文化 第一节 巴渝民间的巫傩传统 第二节 川东渝西片区巴渝傩文化 第三节 渝东南傩文化 第四节 渝东北傩文化 第五节 巴渝傩面具文化 第六节 巴渝傩面具的转型—吞口 第六章 巴渝傩面具制作工艺及审美特征 第一节 傩面具选材及制作工艺 第二节 巴渝傩面具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巴渝傩面具的美学特征 第四节 巴渝傩面具的文化意蕴 第七章 巴渝傩面具的传承及发展展望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巴渝傩文化的传承困境 第二节 社会变迁视野下巴渝傩文化传承的出路分析 第八章 巴渝傩面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节 巴渝傩面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巴渝傩面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巴渝傩面具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巴渝傩面具在影视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