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精装)

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精装)

  • 字数: 18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编者:薛仁明|
  • 商品条码: 978710116745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一书呈现了数十个家庭在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路上,个人以及家庭的变化。第一部分以乡土农村为主题展开,说明老家及家风带给人的滋养。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状态。第三部分讲述与传统戏曲的缘分,阐述戏曲里的礼仪教化。第四部分讲述了中国农村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本书把孝悌精神、夫妻之道、教养之道融入日常生活,让日子越过越顺意,越有中国味道,社会更加和谐幸福。这些文章不仅融合了作者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感悟和亲身体验,更是通过作者的现身说法,使得传统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得生动可感、可亲可爱。
作者简介
薛仁明 作者,讲者,行者。 出生于台湾台南南边的渔村茄萣,系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薛氏来台第十二代。父母亲未受学校教育,均不识字。高中二年级开始,长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岁因之休学半年。十九岁之后,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焦点,是生命之修行与文化之重建。 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乡下。直至2009年,才开始在两岸的报刊发表文章。文章聚焦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实感,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尤其能将中国文化中的人间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已出版的简体著作,有《孔子随喜》《乐以忘忧》《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等书。2017年12月获得“2017海峡两岸年度作家”称号。
精彩导读
有村子,就有明天 胡兴旺 一、消逝的村庄 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片片房屋倒下了,尘土与瓦砾中, 一个村庄即将消失。 这次回家,正遇上邻村下峪村被整体拆除。说“拆除”,而不是“拆迁”,是因为一年后,村民将回迁到这里,住进像城里一样整齐的楼房,原先的老院子、老窑洞将成为历史。据说这个村子的东山一片地卖给了开发商做墓地开发,效益可观,村里已经拿到一千多万,用于安置村民,每户十万,自找落脚处,等待新家落成。 这个村离我们村二里地,我们在梁上,他们在沟里。小时候经常来玩,村里有好几个我初中的同学。由于我今年要修缮自家老宅院,特意过来看看,看能否收罗一些旧砖瓦,说不定到时候能用得上。本地的老宅院多为清代建筑,用的都是老青砖,很有年代感。小时候经常在这样的老院子里玩耍、走亲戚、居住,如今,附近的村庄大都面目全非,被开发、改造成“洋气”的模样, 再难看到原来农村的光景。年轻人大都离开村子到城里生活,因为孩子要读书,村里没有学校。居住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的宅院和地便成了可以开发、搞产业的资源。 走在人已搬走的一个个宅院中,看到那些历经岁月的门楼、窑洞被推倒,许多老的农具、家具、日用器皿被丢弃,让人颇感凄凉。附近村庄的一些村民,开着电动三轮车在废墟中“寻宝”, 把一些可以利用的东西捡回去。废墟中的旧砖瓦,有些还是完好无损的,完全可以再用。眼看着一面嵌着精致图案的神龛墙被推倒,上面的花砖也被掩埋,非常可惜,我连忙过去把尚未被埋掉的一块雕有狮子的花砖捡出,放在车上带了回去。 还有许多漂亮的筒砖、瓦当,上面都有非常精致的图案,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被推倒,当作垃圾被运走。一些老砖则被人捡去,或者垒墙,或者卖掉换点钱。山西古建多,除了被开发为旅游景点的部分被修缮和保护起来,大都散落在民间各处,像这样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通常都会有几个旧时富庶人家的院落,修建时颇费资材,指望世代在此安居繁衍,谁料想,时代变迁,落得如今无人居住,坍塌损毁,直至被整体清除。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人、一些村子都会被碾压得粉碎,变成一道痕迹,有的连个痕迹都留不下。 我的童年在这样的村子里度过。那时候,生活节奏很慢,大家衣食不是很富足,但过得踏实,没有如今那么多焦虑。守着厚厚的黄土,只要勤劳吃苦,日子总是过得下去的。大家虽然盼着日子过得好一点,但对于物质欲望并不是很强,很容易满足。村里的婚丧嫁娶、祭祀、唱戏、走亲戚之类的事,一点也不马虎。小时候,每年要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顶风冒雪去亲戚家磕头、拜年。如今交通便利,开车二十分钟能到达方圆几十里的亲友家,但人们的往来却少了。 这是时代的变迁,老一辈人走了,年轻人都在奋斗,时间就是金钱。 每次回老家,都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每次回村还能看到村里老的街坊、老宅院,老的生活方式尚在延续,让人有真正“回家”的感觉。忧的是,生怕村子被哪个开发商“相中”。好在我们村“保守势力”比较顽固,从领导到村民,没有被外力左右, 让这个几百年的老村子延续到今天。 在外多年,内心总是挥不去对老家农村的那份情结。许多年来,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在上海二十多年,有家有业有朋友, 无灾无病无欠债,但就是没有“根”的感觉。 没有根的感觉,让内心总有隐隐的不安,和财富、事业、地位无关。 2018 年,我融入传统文化课堂,一浸五年。许多东西慢慢发酵、沉淀,让我在上海也有了一个“村子”。这个“城中村”是我们这些缘于一起听课、一起喝酒、一起看戏的朋友慢慢形成的一个“自然村”。应该说,这个“村子”的氛围与上海这座城市多少有点格格不入。上海是现代文明的桥头堡,西方文化气氛浓郁,大家彼此界限感很强,邻居间也几乎不走动,朋友也很少请到家里吃饭,更不会打听别人的婚姻、收入等“个人隐私”。人潮人海中,大家过着一种各自安好的生活,即便转身离开,今生再不相见也两不相欠。一场疫情,封城三月,让上海人在危机之中不得不展开邻里互助,人与人的距离空前亲密。疫情一过,一切恢复到从前。 上海人务实、精明、拎得清,日子过得紧致而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只是缺了点村里的气息。许多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整天像电脑程序一样运转,绷得很紧,压力很大。“薛家村”的出现,让许多人找到了“回村”的感觉,那里炊烟袅袅、人情流动, 给了这些身在异乡的“新上海人”许多温暖和慰藉,甚至许多老上海人也被“拉下水”,变得越来越像“村里人”。 五年的熏染,让我对老家农村的种种思绪也越来越清晰。
目录
卷一 老家的养料 十里洋场的土包子/胡兴旺 有村子,就有明天/胡兴旺 刘邦·沛县·天人之际/韩正文 稠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老放牛娃 夹缝中悠游/杨秋丹 我们仨——记姥姥、妈妈和我/黄小米 青山霁后云犹在——记我的爷爷/吴 篁 此情可待成追忆——记我的婆婆/青 夏 天上人间,龙凤呈祥/韩正文 无违色难/婉 君 忆父亲/王嗣芬 最后的时光/李朝霞 谈不上家风的家风/丁 诚 卷二 生命的光明和喜气 游/谭晓莺 村里人/谭晓莺 电子时代 看好自己/宋宏锐 当我不再努力/管维莹 我家的“刘邦”和“项羽”/袁 璟 有所归止/郭林石 出发深水区/宫莹莹 终于拍响的大腿/刘雪峰 我是仙桃,你是精灵/刘 伟 刘意如 强爷堕落记/谢志强 聒噪的人间糊涂/筱 园 原来幸福很简单/李 雪 婆婆带给我们的福气/周 华 病房里的味道/管维莹 卷三 戏曲里的教化 我家的戏曲小世界/晓 艳 我与戏曲的不解之缘/慧 芬 家有小戏迷之这才是人生难预料/清 泉 一马儿踏入了唐世界/胡兴旺 小子,何莫看夫戏?/清 泉 日出月落唱不尽/肖 蓉 那一嗓子里的温柔敦厚/西 米 性情转变记/黄斌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苏 姗 给孩子的那份盘缠/群 华 卷四 重建人世好风景 二爸的丧礼/张秦潼 葬之以礼——记金门阿嬷的丧礼/ 李 萍 寻常日子中的人世好风景/晓 艳 生命中的“本”和“根”/许 栋 婆婆的归处/管维莹 清明归乡/韩正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