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艺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传播

文艺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传播

  • 字数: 283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编者:黄会林|
  • 商品条码: 978730330762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多种多样文化样式中,从影响力看,其主流大体可认为有三极。如将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看作世界文化的\\\"两极\\\",具有数千年传统、深厚根基及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可称为\\\"第三极文化\\\"。\\\"第三极文化\\\"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它以倡导文化多元化为前提,尊重文化的差异,反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世界文化必然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中国式的\\\"第三极文化\\\"以\\\"和谐\\\"为理念,践行创造,在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身位置,自主适应时代变化,与其他文化取长补短,共建一套共同认可的秩序和守则,一起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第三极文化\\\"是学术命题,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目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资源整合是通往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作者简介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目录
第一辑 文艺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作为人类经验审美化的中国文明 [美]安乐哲 不同面孔下的同心 吴为山 所谓“中国威胁”,并不存在 [德]顾彬 文字的诗性功能,以汉字为例 [法]白乐桑 创新文艺表达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田沁鑫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传播新特征 张洪志 在中国教授跨文化纪录片创作:探索平行宇宙 [美]方家麟 戴菲 第二辑 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 从整体观到系统观: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思想底蕴 侯光明 共同体美学新思考:共同体美学作为传播的方法论 饶曙光 文明互鉴和视域融合:中华文化辨识度提升的两种进路 戴元初 “第三极文化”:从“本土”到“世界”的理论建构 曹霞 《老子》道本体诠释学特质 李瑞卿 媒体及其在传达国家真实形象方面的先锋作用 [埃及]侯萨穆·法鲁克 第三辑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纪录片:行动力与责任感——关于生态文明与纪录影像的思考 张同道 传统文化类节目“破圈”传播的内在逻辑 张国涛 欧阳沛妮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之我见 倪祥保 “生态优势金不换”——评《航拍中国》(第四季)广西篇 王甫 中华文化的多元共存——通过纪录片提升中华文化的辨识度 张力 中国电影的数字特效技术与“新国风”美学的融合创新:以《刺杀小说家》为例 张晓 丁熠凡 继承与蜕变——中国类型电影的百年出海历程 孙子荀 第四辑 中国文艺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从“民族寓言”到“国家史诗”——从陈凯歌的《黄土地》到《长津湖》的转型谈起 陈犀禾 传统的“现代转化”与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文化资源 陈旭光 早期中外动画交流史的文化价值研究 石竹青 孙震 向时代借一支妙笔——国家庆典的艺术化表达 池浚 从海外看中国:媒介间性作为纪录片的工具 [巴西]丽娅·梅洛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中跨文化范式基础的多元化 [南非]坎图·洛里斯·多希 第五辑 当代中国文化的生成经验 融通中西的艺术自觉——观杨刚冬奥运动水墨画随想 向云驹 破解“文化折扣”,建构“第三极电影文化”理想 王宜文 当代中国美术国际影响力生成资本论 梁玖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学科与跨学科的思考 刘江凯 关于提升中国工业设计国际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王艳 作为请入者的在地性体验与微纪录片创作: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模式 杨卓凡 新时代海外华文媒体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研究 祁雪晶 王美力 附录 观澜索源 互鉴共美:“文艺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郭星儿 蒋正邦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