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兽药残留与分析(精)/中国兽药研究与应用全书

兽药残留与分析(精)/中国兽药研究与应用全书

  • 字数: 1100
  • 出版社: 化学工业
  • 作者: 编者:王战辉|
  • 商品条码: 978712246229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88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3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兽药残留的概念、兽药残留的控制原理和兽药残留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样品前处理方法、仪器分析方法、免疫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方法,深入介绍了磺胺及磺胺增效剂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喹啉类药物、硝基呋喃类药物、硝基咪唑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酰胺醇类药物、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药物、多肽类药物、抗病毒药物、驱线虫类药物、抗球虫类药物、阿维菌素类药物、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同化激素类药物、镇静剂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组胺类药物等各类兽药的残留分析。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理论联系实际,并融入了行业最新进展,是动物药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化工等相关专业师生,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等的良好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王战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兽药半抗原设计、抗体创制、免疫分析快速检测新技术及新产品的教学和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Anal Chem、Biosens Bioelectron等发表研究论文 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2019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和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经历: 主讲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药物化学》和动物源食品安全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获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013年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和2013年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参与编写《兽药手册》《Plumb apos;s兽药手册》《畜产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等著作。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概述2 1.2药物在动物机体内的变化过程3 1.2.1生物转运4 1.2.2生物转化6 1.2.3药物排泄7 1.3兽药残留概述7 1.3.1兽药残留的定义7 1.3.2兽药残留的来源7 1.3.3兽药残留的危害7 1.4兽药残留的控制原理10 1.4.1最大残留限量10 1.4.2安全系数11 1.4.3日许量11 1.4.4休药期11 1.4.5未见毒性反应剂量11 1.5兽药残留分析方法概述12 1.5.1仪器分析方法12 1.5.2免疫分析方法14 1.5.3微生物分析方法16 1.5.4其他分析方法16 1.6兽药残留分析方法发展趋势17 参考文献18 第2章样品前处理方法23 2.1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24 2.1.1样品采集的原则24 2.1.2样品采集的方法25 2.1.3样品的制备25 2.1.4样品的运输与保存26 2.2提取方法26 2.2.1液-液萃取27 2.2.2匀浆萃取28 2.2.3微波辅助萃取28 2.2.4超声波辅助萃取29 2.2.5加速溶剂萃取30 2.2.6膜萃取30 2.2.7超临界流体萃取32 2.2.8浊点萃取32 2.2.9亚临界水萃取33 2.2.10双水相萃取34 2.3净化方法34 2.3.1固相萃取35 2.3.2固相微萃取36 2.3.3磁固相萃取38 2.3.4液相微萃取38 2.3.5搅拌棒吸附萃取42 2.3.6免疫亲和色谱43 2.3.7分子印迹技术45 2.3.8基质固相分散萃取47 2.3.9QuEChERS方法48 2.4浓缩与富集49 2.4.1旋转蒸发器浓缩49 2.4.2气流吹蒸法50 2.5化学衍生化技术50 2.5.1衍生化试剂50 2.5.2衍生化技术的常见类型50 参考文献52 第3章仪器分析方法55 3.1概述56 3.1.1基本概念56 3.1.2仪器分析原理56 3.1.3定性和定量方法56 3.2高效液相色谱法59 3.2.1基本原理59 3.2.2分析条件选择59 3.2.3数据的采集67 3.2.4数据的处理67 3.3气相色谱法67 3.3.1基本原理68 3.3.2分析条件选择68 3.3.3数据的采集70 3.3.4数据的处理70 3.4薄层色谱法70 3.4.1基本原理71 3.4.2分析条件选择71 3.4.3数据的采集72 3.4.4数据的处理72 3.5超临界流体色谱73 3.5.1基本原理73 3.5.2分析条件选择74 3.5.3数据的采集75 3.5.4数据的处理76 3.6毛细管电泳76 3.6.1基本原理76 3.6.2分析条件选择79 3.6.3数据的采集79 3.6.4数据的处理80 3.7气相色谱-质谱联用80 3.7.1GC-MS联用仪的基本组成80 3.7.2GC-MS联用仪的分类81 3.7.3分析条件选择82 3.7.4数据的采集82 3.7.5数据的处理82 3.8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83 3.8.1基本原理83 3.8.2分析条件选择84 3.8.3数据的采集84 3.8.4数据的处理85 3.9串联质谱85 3.10其他86 参考文献87 第4章免疫分析法92 4.1抗原93 4.1.1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93 4.1.2抗原的合成95 4.1.3抗原的鉴定97 4.2抗体98 4.2.1抗体简介98 4.2.2抗体种类99 4.2.3抗体的制备技术100 4.2.4抗体的纯化与鉴定104 4.3生物识别材料107 4.3.1核酸适配体107 4.3.2受体蛋白113 4.3.3其他114 4.4免疫分析方法分类115 4.4.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16 4.4.2侧流免疫色谱118 4.4.3荧光免疫分析121 4.4.4荧光偏振免疫分析122 4.4.5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23 4.4.6其他免疫分析法125 4.5免疫亲和色谱法126 4.5.1原理126 4.5.2基质127 4.5.3间隔臂127 4.5.4免疫吸附剂的制备127 4.5.5免疫亲和色谱方法的建立128 4.6免疫分析质量控制128 4.6.1准确度129 4.6.2精密度129 4.6.3灵敏度129 4.6.4选择性129 4.6.5样品基质效应130 4.6.6比较分析130 4.7应用与发展前景130 参考文献131 第5章微生物分析方法134 5.1微生物抑制法135 5.1.1试管法136 5.1.2平皿法139 5.2放射受体分析法142 5.2.1基本原理142 5.2.2放射受体分析法应用143 5.3微生物传感器法144 5.3.1微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及原理145 5.3.2发光微生物传感器的构建145 5.3.3发光微生物传感器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146 5.4其他方法148 5.4.1ATP生物发光法148 5.4.2微生物分析法-电泳联用法149 参考文献150 第6章磺胺及磺胺增效剂类药物残留分析157 6.1磺胺类药物残留分析158 6.1.1结构与性质158 6.1.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158 6.1.3毒理学159 6.1.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159 6.1.5样品处理方法160 6.1.6残留分析技术161 6.2磺胺增效剂类药物残留分析170 6.2.1结构与性质170 6.2.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170 6.2.3毒理学171 6.2.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171 6.2.5样品处理方法172 6.2.6残留分析技术173 参考文献177 第7章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分析183 7.1结构与性质184 7.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187 7.3毒理学187 7.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188 7.5样品处理方法190 7.5.1样品类型190 7.5.2样品制备与提取191 7.5.3样品净化方法193 7.6残留分析技术195 7.6.1仪器测定方法195 7.6.2免疫测定方法198 7.6.3其他分析技术204 参考文献204 第8章喹吖恶啉类药物残留分析209 8.1结构与性质211 8.1.1喹卟恶啉类药物及代谢物结构211 8.1.2喹卟恶啉类药物性质211 8.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212 8.3毒理学212 8.3.1毒理作用212 8.3.2毒理学作用机制213 8.4残留限量214 8.5样品处理方法214 8.5.1样品类型215 8.5.2样品制备与提取215 8.5.3样品净化方法216 8.6残留分析技术218 8.6.1仪器测定方法218 8.6.2免疫测定方法222 8.6.3其他分析技术229 参考文献231 第9章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分析237 9.1结构与性质238 9.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240 9.3毒理学241 9.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243 9.5样品处理方法245 9.5.1样品类型245 9.5.2样品制备与提取245 9.5.3样品净化方法247 9.6残留分析技术248 9.6.1仪器测定方法248 9.6.2免疫测定方法255 9.6.3其他分析技术260 参考文献261 第10章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分析269 10.1结构与性质270 10.2药学机制272 10.2.1抗菌作用272 10.2.2抗病毒作用273 10.2.3抗肿瘤作用273 10.2.4抗结核作用273 10.2.5抗原虫作用274 10.2.6其他药学特性274 10.3毒理学275 10.3.1遗传毒性275 10.3.2神经毒性277 10.3.3耐药性278 10.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278 10.5样品处理方法279 10.5.1样品类型279 10.5.2样品制备与提取279 10.5.3样品净化方法282 10.6残留分析技术288 10.6.1仪器测定方法288 10.6.2免疫测定方法292 10.6.3其他分析技术294 参考文献295 第11章β-内酰胺类药物残留分析301 11.1结构与性质302 11.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303 11.3毒理学303 11.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304 11.5样品处理方法305 11.5.1样品提取与净化305 11.5.2样品净化方法305 11.6残留分析技术307 11.6.1仪器测定方法307 11.6.2免疫测定方法309 11.6.3其他分析技术317 参考文献318 第12章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分析322 12.1结构与性质323 12.2药学机制325 12.3毒理学325 12.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325 12.5样品处理方法327 12.5.1样品类型327 12.5.2样品制备与提取327 12.5.3样品净化方法328 12.6残留分析技术329 12.6.1仪器测定方法329 12.6.2免疫测定方法334 12.6.3其他分析技术340 参考文献341 第13章四环素类药物残留分析347 13.1结构与性质348 13.2抗菌机制349 13.3毒理学349 13.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349 13.5样品处理方法351 13.5.1样品类型351 13.5.2样品制备与提取351 13.5.3样品净化方法353 13.6残留分析技术355 13.6.1仪器测定方法355 13.6.2免疫测定方法357 13.6.3其他分析技术362 参考文献364 第14章酰胺醇类药物残留分析369 14.1结构与性质370 14.2抗菌机制370 14.3毒理学371 14.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372 14.5样品处理方法373 14.5.1样品类型373 14.5.2样品的制备与提取373 14.5.3样品净化方法377 14.6残留分析技术382 14.6.1仪器测定方法382 14.6.2免疫测定方法386 14.6.3其他分析技术397 参考文献399 第15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药物残留分析408 15.1结构与性质409 15.1.1大环内酯类409 15.1.2林可胺类412 15.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412 15.3毒理学413 15.3.1大环内酯类413 15.3.2林可胺类414 15.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15 15.5样品处理方法417 15.5.1样品类型417 15.5.2样品制备与提取417 15.5.3样品净化方法418 15.6残留分析技术419 15.6.1仪器测定方法419 15.6.2免疫测定方法420 15.6.3其他分析技术422 参考文献423 第16章多肽类药物残留分析426 16.1结构与性质428 16.1.1多肽类药物结构428 16.1.2多肽类药物性质431 16.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431 16.3毒理学432 16.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33 16.5样品处理方法434 16.5.1样品类型434 16.5.2样品制备与提取434 16.5.3样品净化方法436 16.6残留分析技术438 16.6.1仪器测定方法439 16.6.2免疫测定方法440 16.6.3其他分析技术445 参考文献445 第17章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利巴韦林残留分析452 17.1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453 17.1.1结构与性质453 17.1.2药学机制454 17.1.3毒理学455 17.1.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55 17.1.5样品处理方法455 17.1.6残留分析技术457 17.2利巴韦林466 17.2.1结构与性质466 17.2.2药学机制466 17.2.3毒理学467 17.2.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68 17.2.5样品处理方法468 17.2.6残留分析技术469 参考文献473 第18章驱线虫类药物残留分析477 18.1抗生素类478 18.2苯并咪唑类478 18.2.1结构与性质479 18.2.2药学机制481 18.2.3毒理学481 18.2.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82 18.2.5样品处理方法483 18.2.6残留分析技术485 18.3咪唑并噻唑类489 18.3.1结构与性质489 18.3.2药学机制489 18.3.3毒理学489 18.3.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90 18.3.5样品处理方法490 18.3.6残留分析技术491 18.4四氢嘧啶类492 18.4.1结构与性质492 18.4.2药学机制493 18.4.3毒理学493 18.4.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93 18.4.5样品处理方法493 18.4.6残留分析技术494 18.5有机磷化合物495 18.5.1结构与性质495 18.5.2药学机制495 18.5.3毒理学495 18.5.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496 18.5.5样品处理方法496 18.5.6残留分析技术497 18.6其他驱线虫药501 18.6.1结构与性质501 18.6.2药学机制502 18.6.3毒理学502 18.6.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502 18.6.5样品处理方法502 18.6.6残留分析技术503 参考文献504 第19章抗球虫类药物残留分析511 19.1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512 19.1.1结构与性质513 19.1.2药学机制513 19.1.3毒理学514 19.1.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515 19.1.5样品处理方法516 19.1.6残留分析技术517 19.2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物523 19.2.1氨丙啉523 19.2.2地克珠利526 19.2.3尼卡巴嗪529 参考文献534 第20章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分析539 20.1结构与性质540 20.2药学机制541 20.3毒理学542 20.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543 20.5样品处理方法544 20.5.1样品类型544 20.5.2样品制备与提取544 20.5.3样品净化方法544 20.6残留分析技术546 20.6.1仪器测定方法546 20.6.2免疫测定方法547 20.6.3其他分析技术551 参考文献551 第21章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残留分析554 21.1结构与性质555 21.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557 21.3毒理学557 21.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559 21.5样品前处理方法560 21.5.1样品类型560 21.5.2样品制备和提取560 21.5.3样品净化方法562 21.6残留分析方法566 21.6.1仪器分析方法566 21.6.2免疫测定方法567 21.6.3其他分析技术570 参考文献574 第22章皮质激素类药物残留分析581 22.1结构与性质582 22.2药学机制583 22.3毒理学584 22.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585 22.5样品处理方法586 22.5.1样品类型586 22.5.2样品制备与提取587 22.5.3样品净化方法588 22.6残留分析技术590 22.6.1仪器分析方法590 22.6.2免疫分析方法593 22.6.3其他分析技术595 参考文献595 第23章同化激素类药物残留分析599 23.1结构与性质600 23.2药学机制602 23.3毒理学603 23.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604 23.5样品处理方法604 23.5.1样品类型604 23.5.2样品制备与提取605 23.5.3样品净化方法606 23.6残留分析技术608 23.6.1仪器测定方法608 23.6.2免疫测定方法611 23.6.3其他分析技术615 参考文献616 第24章镇静剂类药物残留分析621 24.1结构与性质622 24.1.1苯二氮类镇静剂622 24.1.2非苯二氮类镇静剂624 24.2药学机制627 24.2.1苯二氮类镇静剂627 24.2.2非苯二氮类镇静剂628 24.3毒理学629 24.3.1苯二氮类镇静剂629 24.3.2非苯二氮类镇静剂630 24.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631 24.4.1苯二氮类镇静剂631 24.4.2非苯二氮类镇静剂632 24.5样品处理方法633 24.5.1样品类型633 24.5.2样品制备与提取633 24.5.3样品净化方法634 24.6残留分析技术636 24.6.1仪器测定方法636 24.6.2免疫测定方法638 24.6.3其他分析技术645 参考文献647 第25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残留分析650 25.1结构与性质651 25.2药学机制652 25.3毒理学654 25.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654 25.5样品处理方法657 25.5.1样品类型657 25.5.2样品制备与提取657 25.5.3样品净化方法658 25.6残留分析技术659 25.6.1仪器测定方法659 25.6.2免疫测定方法660 25.6.3其他分析技术662 参考文献662 第26章抗组胺类药物残留分析666 26.1结构与性质667 26.2药学机制(抗菌机制)668 26.3毒理学668 26.4国内外残留限量要求669 26.5样品处理方法669 26.5.1样品类型669 26.5.2样品制备与提取669 26.5.3样品净化方法670 26.6残留分析技术671 26.6.1仪器测定方法671 26.6.2免疫测定方法674 参考文献676 附录现有公定方法6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