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

  • 字数: 375
  • 出版社: 上海交大
  • 作者: 编者:张丽|
  • 商品条码: 978731332448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9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织的非遗传统和转化实践总结报告。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新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面向我国60余个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实践调研,包含傩面具、无骨花灯、大足石雕、普洱茶、唐卡等,以青年之力推动非遗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互赋能。该书结构清晰、内容翔实。全书分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非物质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3篇,其中第一篇介绍了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途径。第二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着手,通过案例来展示主非遗与文旅产业的相互促进。第三篇则是更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在城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做出了推动效应。
作者简介
张丽,女,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MTA专业硕士导师,上海旅游标准技术委员会会展奖励旅游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曾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曾指导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体验营销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多项上海地方文旅局等横向研究课题.
目录
第一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寻文化瑰宝,扬刺绣文化 黑龙江省渤海靺鞨绣的传承与发展调研 借鉴发扬焕新生,戏剧文化献动能 民族自治地区戏剧文化优势转化路径探索 体苗寨之遗兴,响文化之宏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调研 苍山洱海间,寻白族扎染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途径探索 同享千载中华魂,共筑万世非遗梦 我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调研 拾非遗星火,品文化韵味 我国非遗美食价值保护与发展现状调查 民族非遗保护及文旅开发调研 以崇明山歌、安阳甲骨、侗族百家宴为例 机械化浪潮下民族非遗手工业的现状以及振兴路径 以苗族蜡染和崇明土布为例 寻非遗之光,兴文化之魂 关于上海沉香制作工艺现状的研讨及展望 织影拾筑,华彩鄞遗 聚鄞州非遗传承,探寻保护发展之道 沿塑说旅 文化旅游视角下的非遗泥塑宣传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非遗农民画的推广与发展 以上海市金山农民画为例 沪剧保护传承与发展调研 基于上海沪剧院的调研 火土中生,妙手塑之 云南戛洒傣族土锅文化调研 绣锦缘福 非遗婚庆刺绣的新生之路 点亮非遗之光,助力文旅振兴 仙居县无骨花灯的发展路径探索 苗韵蜡语传承创新 我国苗族蜡染技艺保护现状及推广策略调研 第二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海藏族文旅产业现状及未来多元发展规划 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对文旅产业发展的影响 以贵州省苗绣为例 非遗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调研 以云南普洱市茶旅融合发展路径为例 一片叶子富乡民,茶旅融合促乡兴 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安吉案例调研 非遗佤族织锦传承保护与数字化创新的可持续路径探索 海边更“京味儿” 广西京族非遗传承与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基于年轻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 以金山农民画为例 以绣载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