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 字数: 23
  • 出版社: 人民文学
  • 作者: (美)托马斯·内格尔
  • 商品条码: 9787020192052
  • 适读年龄: 12+
  • 页数: 75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在意识研究方面引用极广,影响力无出其右。本书是其50周年纪念版单行本的中文译本。 这篇文章开启了如今广泛关注意识问题的潮流,使意识成为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核心议题;它也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非人类生物的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内格尔认为,意识体验的本质主观性——即对经历该体验的生物来说,这种体验是什么样——意味着任何试图用物理术语分析意识的还原主义理论都注定无法成功。因此,物理科学无法提供对现实的完整描述,如果科学要真正理解心灵,就必须超越那种将现实仅仅看作客观物理的观念。 在发表五十周年之际,这篇经典文章以单行本重新出版,并附上了一篇新的序言,讨论了这篇文章的起源和影响。书中还收入一篇新文章《进一步的思考:心理物理关联》。对于《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一文引发的问题应当如何回应,内格尔在新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如果我们接受意识的主观性是不可还原的,那么解决心身问题最有希望的路径,是寻找心理状态与神经生理状态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应当通过一种更基本的状态来实现,这种状态既非纯粹心理,也非纯粹物理,而是将两者都视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这种状态从外部看是物理的,从内部看是心理的,就像我们人类自身一样。这将是一种一元论形式,要求我们构建新的概念,因为我们目前对“心理”与“物理”的理解,并不涵盖这种必然联系。文章解释了为什么心理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必然的,尽管在我们现有的概念体系中,它们看起来只是偶然关联。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当代著名哲学家,纽约大学哲学系和法学院的荣休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他的众多著作涉及伦理学、政治理论、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生命的意义等领域。著有《本然的观点》《心灵与宇宙》《人的问题》以及畅销哲学入门读物《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作者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探讨了与意识相关的诸多难题。 译者简介: 张卜天,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西湖大学终身教授。译有六十余部著作,译文优美流畅,广受读者好评。
精彩导读
1.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意识使心身问题变得非常棘手。也许正因如此,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少关注意识,或者明显把它搞错了。最近还原论者欢欣鼓舞,情绪高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概念作了若干次分析,旨在解释某种唯物论、心理物理同一或还原的可能性。1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乃是诸如此类的还原所共有的问题,而使心身问题变得独一无二,使其区别于水—H2O问题、图灵机—IBM机问题、闪电—放电问题、基因—DNA问题或橡树—碳氢化合物问题的东西,却被忽视了。 每一位还原论者都有他最喜欢的现代科学类比。这些不相关的成功还原的例子都不大可能揭示心灵与大脑的关系。但哲学家也有一般的人类弱点,即用熟悉和好理解的东西来解释无法理解的东西,尽管它们完全不同。这已导致人们接受了对于心理的并不可信的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解释允许进行熟悉的还原。我将试图说明,为什么通常的例子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为什么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对心理现象的物理本性能做什么样的解释。没有意识,心身问题就不那么有趣了。而有了意识,心身问题似乎就没有解决的希望。我们对于意识心理现象最重要和最典型的特征还知之甚少。大多数还原论理论甚至并不试图解释它。仔细考察就会发现,目前可用的还原概念都不适用于它。也许可以为此设计一种新的理论形式,但这样的解决方案即使存在,也只能存在于遥远的知识未来。 意识经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它出现在动物生命的许多层面,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于更简单的生物中,而且很难笼统地说是什么为它提供了证据。(一些极端主义者甚至想否认人以外的哺乳动物具有意识经验。)毫无疑问,意识经验以无数种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形式出现在宇宙中其他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一个生物具有意识经验,这一事实从根本上说就意味着,存在某种“作为那个生物是什么样”的感觉。它也许对这种经验的形式有进一步的暗示;甚至可能(尽管我表示怀疑)对该生物的行为有所暗示。但从根本上说,当且仅当作为那个生物是什么样——对于那个生物来说是什么样的感觉存在,一个生物才具有意识心理状态。 我们可以把这称为经验的主观性。它不能被任何熟悉的、最近设计的对心理的还原分析所把握,因为所有这些分析在逻辑上都与它的缺失是相容的。我们不能通过任何功能状态或意向状态的解释系统来分析它,因为可以把这些状态归于机器人或自动机,它们能做出像人一样的行为,却没有对任何事情产生经验。2出于类似的理由,我们也不能通过与典型的人类行为相关的经验因果作用来分析它。3我并不否认意识心理状态和事件会引起行为,也不否认可以对其进行功能刻画。我只是否认这类东西会穷尽对它们的分析。任何还原论程序的基础,都是对它所要还原的东西的分析。如果分析有所遗漏,就会错误地提出问题。如果把对唯物论的辩护建立在对心理现象的某种分析上,而这种分析又未能明确处理这些现象的主观性,那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理由认为,一种看似合理的还原,在没有尝试对意识做出解释的情况下,就可以扩展到把意识包括在内。因此,如果不知道经验的主观性是什么,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对物理主义理论有什么要求。 虽然对心灵的物理基础的解释必须说明许多事情,但这一点似乎是最困难的。不可能从还原中排除经验的现象学特征,就像从一种普通物质的物理或化学还原中排除其现象学特征一样——也就是把它解释为对人类观察者心灵的影响。4要想为物理主义辩护,就必须对现象学特征本身做出物理解释。但是当我们考察它们的主观性时,这样的结果似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每一个主观现象本质上都与某一视角有关,而一种客观的物理理论似乎不可避免会放弃那个视角。 首先,让我试着更全面地阐述这个问题,而不是仅仅提及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或自为(pour-soi)与自在(en-soi)之间的关系。这绝非易事。关于作为一个X会是什样的事实是非常特别的,特别到有人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或者关于它们的说法的含义。为了说明主观性与某个视角之间的联系,并且表明主观性的重要性,用一个例子也许有助于探讨这个问题,它将清楚地揭示主观与客观这两类概念之间的差异。 我假定我们都相信蝙蝠具有经验。毕竟,它们是哺乳动物,而且与老鼠、鸽子或鲸具有经验相比,我们对蝙蝠具有经验并无更多怀疑。我之所以选择蝙蝠而不是选择黄蜂或比目鱼,是因为如果沿着系统发育树走得太远,我们就会逐渐失去对那里存在经验的信念。虽然蝙蝠与我们的关系比那些物种更近,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感觉器官与我们的大不相同,因而使我想要提出的问题显得非常生动(虽然对其他物种肯定也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即使不借助于哲学反思,任何人只要在封闭空间里与一只活跃的蝙蝠待上一阵,都会知道遇到一种完全陌生的生命形态是什么样子。
目录
目录 前言 1 1.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 5 2. 进一步的思考:心理物理关联 19 注释 3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