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数字时代的政治

数字时代的政治

  • 字数: 306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李石 著
  • 商品条码: 978730136107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1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数字浪潮席卷全球,政治图景如何重塑? 本书带领读者深度思考数字时代的社会! 当人工智能重塑权力格局,当区块链重构信任体系,当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人类正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政治价值与制度逻辑的全面挑战。 从资本积累的底层逻辑到女性平权的科技赋能,从直接民主的复兴可能到数字治理的利弊权衡,本书以犀利视角穿透技术表象,直指政治文明的核心命题。书中既探讨“大数据民主”的脆弱性,也追问“算法正义”的虚实边界,畅想“最好与最坏的可能世界”,与读者一起开放性思考数字社会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李石,女,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 罗马LUISS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专著有《积极自由的悖论》《平等理论的谱系》《政治哲学导论》《分配正义研究》《告别“第二性”:性别平等与女性认同》等八部,在《哲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译著有《贝希摩斯》、《牛津分配正义手册》(合译)等。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分配公正、性别平等、数字时代的政治。北京港澳台侨联谊会“巾帼智库”专家。“她学术”公益讲座发起人。“她哲学”公众号主笔。另著有散文集《从清华走来》,诗集《美丽,就像春风》。
精彩导读
第四章 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逻辑 数字经济的运行离不开资本的助力。资本是“积蓄的劳动”,而数字资本则是“积蓄的数字劳动”。每一个网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数字劳动,而绝大部分数字劳动都是“无酬劳动”。这些数字劳动积蓄形成数字资本并创造巨大利润。这是令人惊讶的事实,也揭开了数字资本积累的秘密。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人们劳动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上网查资料、网上购物、借助软件打车、微信群讨论、发朋友圈等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人们进行了大量数字劳动。这些数据积累起来形成了庞大的数字资源,而这些数字资源可能给数据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财富。由此,资本形成以及财富积累的方式在数字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通过流量变现,数字资本能给数据的最终拥有者带来巨大利润;另一方面,这些数据的最初提供者——普普通通的网络用户——却没有享受到数据带来的福利。这样的社会分配显然是不公正的。本章尝试指出数字劳动和数字资本与传统工业生产中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特征,并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分配方案:在不涉及个人隐私以及不会造成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向公众免费开放数据资源;而那些通过数字资源获利的企业应以捐赠或税收等形式分享数字资源带来的红利,以其“数字红利”推进公共福利。 1. 资本发展的三种形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定义为“积蓄的劳动”。所谓资本,就是过去的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直接体现为人们手里的资金。然而,单纯的资金并不能被称为资本,因为,资本的本质是创造利润。马克思赞同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作资本。” 同上。为此,资本所有者的首要动机就是追求利润。资本创造利润的首要方式是通过产业工人的劳动。在人类社会,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来源。为了资本的增值,拥有大量资金的人会将手里的资金用于修建厂房和购买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而资本家则从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中获取利润。这就是最基本的资本形态——产业资本。 资本不仅能通过物质生产获利,还能通过借贷关系获利。人们要进行产业生产,就必须有本钱,而银行凭借其拥有的资金能够部分地赚取产业资本所产生的利润。正如《金融资本》一书的作者鲁道夫·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所言:“这一部分货币形式的银行资本,实际上已经由这种方式(投资)转化为了产业资本,我把这种银行资本称为金融资本。”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用户急剧增加的社会条件下,人类社会正迎来一个网络经济的全新时代。在这一新的时代中,资本也演化出新的形式——数字资本。我们可以从“淘宝网”这一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商平台来考察数字资本的产生过程。在马云初建“淘宝网”时,任何人只要提供相关的真实信息就可以在平台上免费开店,售卖自己的东西。于是,这一电商平台迅速地吸引了众多的卖家和买家。这一购物平台虽然最初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却无形中拥有了关于供给和需求的庞大的数据库和大量“用户”。依据马克思对“资本”的论述,这些“数据”要变成资本,就必须创造利润。那么,这些数据如何创造“利润”呢?在“数字经济”的术语中,数字创造利润的过程被称为“流量变现”。“流量变现”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自己所占有的大量数据而盈利,而这也正是数字变为数字资本的过程。 在当下的网络经济中,数字的拥有者拓展出各种各样的“流量变现”方式,笔者将简要分析下述三种:广告、游戏、增值服务。 第一,“广告”是流量变现最直接的方式,在网络经济活跃发展的今天,网络广告无孔不入,发展出各种形态:(1) 普遍投放。对于拥有众多“用户”的网络平台来说,可以通过面向所有用户投放广告而获利。例如,“淘宝网”由于拥有了庞大数量的“用户”,就会有商家向平台付费,投放广告。而这一收入就是从其拥有的“用户”数据库中得来,是数字创造的利润。(2) 精准投放。通过广告盈利的另一种方式是借助云计算而精确地获知关于需求和供给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售卖给想要投放广告的商家,以达到广告的精准投放。例如,“淘宝网”可以通过其“用户”每日购买和销售的信息,准确地判断服饰流行的趋势,再将这种信息售卖给相关的商家并获利。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广告的精准投放甚至可以做到当用户购买了某种商品之后,随即向其推荐大数据预测其可能购买的其他商品,实现极为精准的营销。(3) “网红”代言。“网红”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其效应类似于现实世界中的“明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一些人由于其“卓越”表现而吸引了大量“粉丝”,由此而拥有了一个巨大的个人数据库。为商品代言,向自己的“粉丝”投放广告,并向商家收取费用,是利用这个个人数据库而获利的最便利的手段。(4) 激活微信朋友圈转发。“朋友圈”实际上是每个人的私人数据库,一些商家试图激活每个人的私人数据库而获利。例如“拼多多”这样的购物APP,就是在利用每个人的人脉关系而实现营销的目的。还有类似VIPkid的许多“微课”APP,以及所有朋友圈卖东西的“微商”,其本质上都是通过私人数据库进行营销。总之,在网络世界中,任何能够吸引大量用户的网络平台,如“京东”“携程”“微信”“微博”“抖音”“喜马拉雅”……都可以通过投放广告而实现“流量变现”。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广告一样;在网络世界中,只要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广告,而数字的拥有者(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网红、朋友圈中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积累的数据资源而创造利润。 第二,游戏也是许多商家通过数字而创造利润的重要方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成为一个众多玩家共同创造的过程。游戏玩家在娱乐的同时,会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其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玩家还能创造性地完善或改进网络游戏(例如增加角色、升级武器装备等)。然而,游戏参与者不仅不会因自己为游戏做出的贡献而得到报酬,还必须不断地“充值”付费,以继续其游戏。一些当代学者将这些游戏参与者称为玩工(playbour),即他们的消遣对于游戏开发商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工作。玩工创造了大量的数字积累,但这些数据却无偿地被游戏开发商所占有,并以此而牟取更大的利润。 第三,在网络平台吸引了大批用户之后,各式各样的“增值服务”开始想方设法地向其用户收取费用。例如,如果用户想在“喜马拉雅”“优酷”“西瓜视频”等视频和音频平台上获得更好的服务,或者接收到更有价值的内容,就必须缴纳相应的费用而成为“会员”。与此同时,增值服务还和知识付费结合起来,那些流行的、特别受欢迎的知识内容只有付费才能收听或收看。还有,在电商平台上,如果卖家想要出现在网页首页或者在搜索中排名靠前,也必须缴纳一定的费用。由此,许多最初是免费的网络平台最终演变为收费的网络平台。而“平台”之所以能够收费,推出“会员制”等增值服务,却是因为大量用户免费提供了各种内容,或者提供了大量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信息。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在网络时代,数据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资本。数据正在以各种人们可能想到的方式创造利润。网络时代“流量”为王,“流量变现”是数据创造利润的根本途径。只要有“流量”的地方就有聚集的人群。因为,流量能带来利润,广告、电商、游戏、微课……都会借助流量推销自己。谁能吸引更多的“流量”,或者说“粉丝”,谁就拥有雄厚的资本,就能创造出更大的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资本的产生并没有宣告其他资本形式的消亡。正如学者蓝江所言:“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开始到今天,资本总体上有三种样态:产业资本(包括商业资本等)、金融资本、数字资本……需要强调的是,后面的资本样态和资本主义类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前面的资本样态和资本主义类型的消失,例如,金融资本的出现,并不代表产业资本的消失,同样,数字资本的出现,也不代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消失。” 如其所言,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时代确实是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数字资本共存的时代:一些人通过实体经济获利,一些人通过资本运作获利,还有一些人通过流量变现获利。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产业资本”逐步消失的可能性: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这种新技术就是“人工智能”。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产业资本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资本拥有者能够因为其对厂房、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垄断而获取利润,其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的劳动。资本家通过榨取产业工人的“剩余价值”而获利。但是,在人工智能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产业工人将退出生产领域,完全由自动化的机器代替其进行生产。到那时,谁拥有资金,谁就可以购买包括原材料、厂房、智能机器人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而进行生产,直接从金融资本的运作中获利,而不用通过雇佣工人并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利。所以,在人工智能足够发展的条件下,产业资本将最终被金融资本所取代。 蓝江认为,“无论虚拟和数字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只要人类还是以生命体的形式存在,就永远离不开实体性的物质生产,不仅离不开物质生产,而且这些产业劳动必定是作为全部经济学事实存在的根基”。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永远不会停止。但是,当人工智能得到普遍应用时,产业虽然还存在,产业资本却被金融资本所取代。那时,人类虽然不能停止物质生产,但已经无法单纯从物质生产中获利了。物质生产已不再积蓄产生利润的产业资本。因为,对于产业资本来说,利润产生的来源是“人类劳动”,而人工智能所代表的机器劳动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利润。到那时,物质生产就仅仅是资本的运作,不再包含工人的劳动,将完全转化为金融资本。另一方面。只要物质生产还存在,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注入。由此,拥有大量资金的人就可能通过垄断“资金”而获利。所以,金融资本将继续存在。当然,人工智能能否最终取代所有人类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目前的状况下,人类社会仍然是三种资本共存的世界。数字资本产生之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依然存在。
目录
绪 论 那些我们应该坚持的政治价值 / 1. 数字时代人们是否更自由? / 2. 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否会加剧不平等? / 3. 数字时代能否重回直接民主? / 4. 立法与执法 / 5. 算法即正义? / 第一章 机器会取代人类吗? / 1. 机器是否有意识? / 2. 机器能否自主产生意识? / 3. 机器(人)有权利吗?要担责任吗? / 4. 机器与人类:敌还是友? / 5. ChatGPT: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 / 第二章 自由,还是独裁? / 1. 人机混合体 / 2. 数字自我与生物自我 / 3. 谁是主人 / 4. 强迫自由与数字独裁 / 第三章 我们有了哪些新权利? / 1. 网络自由权 / 2. 数据所有权 / 3. 数字遗产及其继承 / 4. 针对算法权力的个人权利 / 第四章 数字时代资本积累的逻辑 / 1. 资本发展的三种形态 / 2. 数字劳动与新形式的剥削 / 3. 数字资源的共享 / 第五章 谁关心分配正义? / 1. 人工智能与失业大潮 / 2. 数字资本与免费劳动 / 3. 未来就业形式:零工? / 4. 不正当竞争加剧不平等 / 第六章 科技让女性更平等? / 1. 数字技术促进女性就业 / 2. 数字技术加剧性别歧视 / 3. 辅助生殖技术加剧性别失衡 / 4. 体外生殖技术颠覆性别关系 / 第七章 “基因编辑”是在玩火吗? / 1. 科学研究与价值中性(value neutrality) / 2. 科学实验要尊重人的“权利” / 3. 科研成果的应用以“公共利益”为限 / 第八章 能否重回直接民主? / 1. 电子选举与区块链技术 / 2. 网络协商民主的新发展 / 3. 舆情对民主制度的颠覆 / 4. 数字民主展望 / 第九章 舆情如洪水 / 1. 民主的本质是民意表达 / 2. 代议制民主的困境 / 3. 民意表达与舆情应对 / 4. 舆情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 第十章 大数据时代民主政治面对的挑战 / 1. 数字技术解构言论自由 / 2. 大数据应用对民主选举的破坏 / 3. 人工智能侵占立法权? / 4. 虚拟世界与批判精神的消失 / 第十一章 数字治理的“得”与“失” / 1. 数字治理的优势 / 2. 数字治理的隐患 / 3. 信息茧房与不自由 / 第十二章 算法即正义? / 1. 程序正义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 2. 算法歧视的不同类型 / 3. 算法公开的限度 / 4. 算法出错与可问责 / 5. 隐私保护与尊严 / 第十三章 元宇宙追问 / 1. 元宇宙的哲学追问 / 2. 元宇宙的政治学追问 / 3. 元宇宙的经济学追问 / 第十四章 数字技术与未来战争 / 1. 未来战争的可能形式 / 2. 未来战争的多元化 / 3. 数字时代的和平构想 / 第十五章 最好与最坏的可能世界 / 1. 空间技术与外星文明 / 2. 基因编辑与平等社会 / 3. 人工智能颠覆人类秩序 / 4. 如何避免坏世界 / 附 录 数字时代的政治学迷你词典 / 参考文献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