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沙漠旅游地生态环境与景观要素的互构研究

沙漠旅游地生态环境与景观要素的互构研究

  • 字数: 257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董宝玲|译者:无
  • 商品条码: 978751367857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旅游作为推动城乡发展、助力区域脱贫致富的重要“催化剂”,常被作为关键手段引入区域发展及生态治理实践。在此过程中,对景观要素进行区别化建构利用,往往会催生不同的旅游发展结果,进而导致两种相离的生态环境状态。一是在生态环境优势区,景观要素的非理性建构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扰乱旅游环境秩序,致使旅游地生态环境恶化,让旅游业成为破坏生态秩序的“罪魁祸首”。二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景观要素的合理建构利用会加固生态系统的平衡,丰富景观生态,使旅游业成为维护生态秩序的“稳定剂”。本书遵循“生态重塑—价值凝结—效益溢出”的逻辑主线,借助“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交替观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生态与旅游的
关联关系
;探究沙漠景观建构效果、价值与功能的时序性演化形式与空间表征形式;测量景观要素建构产生的生态系统旅游服务价值与旅游社会福利;辨析景观要素建构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构关系。


作者简介
董宝玲,1984年生,贵州贵阳人,旅游管理博士,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硕导,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主持贵州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项目、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民委贵州师范大学基地项目等十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学社会基金项目1项,在HERITAGE SICENCE、《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民盟中央省部级优秀论文1项(排名第一);1篇研究报告被贵州省团省委统战部采纳;1篇研究报告被贵州省安顺市副市长肯定性批示。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问题提出

1.3研究目标与内容

1.4研究意义

1.5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胁迫生态学

2.2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2.3沙漠旅游与沙漠旅游地

2.4自然的社会建构

2.5本章小结



3研究设计

3.1研究区概况

3.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本章小结

4生态环境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联过程及阶段性特征

4.1生态胁迫治理与旅游发展的沉寂阶段(1984年以前)

4.2生态稳步优化与旅游发展的自组织阶段(1984—1994年)

4.3生态持续向好与旅游开发的市场化运作阶段

(1994—2007年)

4.4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提质升级阶段

(2007年至今)

4.5本章小结



5自然、文化与社会景观要素的建构测量与表征

5.1自然景观要素建构的效果与表征

5.2文化景观要素建构的效果与表征

5.3社会景观要素建构的效果与表征

5.4本章小结



6景观要素建构对区域旅游社会福利的影响

6.1变量间的逻辑关联

6.2量表编制与数据收集

6.3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6.4结果分析

6.5本章小结



7景观要素建构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

7.1生态环境压力促使沙漠景观要素改善

7.2景观功能拓展促进沙漠旅游地提质升级

7.3景观维护惯习助力沙漠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8.2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