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王翦:助秦一统天下的执行者
字数: 158
出版社: 辽宁人民
作者: 竹逸 著
商品条码: 9787205114985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战国烽烟四起,大秦东出的铁蹄声中,一位出身行伍的将领悄然崛起。王翦,少年从军,以悍勇与谋略渐获秦王嬴政倚重。他亲率秦军攻破邯郸,终结赵国百年霸业;挥师北上,踏碎燕都蓟城,剑指辽东;更以“非六十万不可”的胆魄挂帅伐楚,深入江南,终结项燕大军,将楚国千里山河纳入秦土。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名将,却在天下归一之际屡次辞封归隐。朝堂之上,他深谙帝王心术,以“自污”之策消弭猜忌;沙场之外,他以“止战”之智保全家族。 本书以史为骨,以血肉填魂,再现王翦从草根士卒到武成侯的传奇一生,更透过这位罕见得以善终的千古名将,诠释乱世中“进可定乾坤,退可守其身”的终极生存哲学。
作者简介
竹逸,女,历史书籍资深作家,对先秦史有较深的研究。主要作品有《你不了解的大秦史》《秦始皇陵密码》《郭嘉传》等。
精彩导读
第五章 精妙战略——智破赵国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考验,赵国就像一艘在汹涌波涛中摇摆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历史潮流吞没。更糟糕的是,赵王迁五年(前231),北部代地突然发生地震,这不仅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还引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对本就脆弱的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导致赵国国力急剧下降,民众的情绪也变得极度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王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于秦王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前229),果断发起了对赵国的全面进攻。 此番征战,秦王政将重任交给了王翦,使其统率精锐部队,如猛虎下山般直扑井陉关隘;同时,命杨端和引领河内之兵,分进合击,南北夹攻赵国都城邯郸,战略部署尽显深谋远虑。 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赵王迁仓促应战,急令李牧担纲大将军之职,辅以司马尚为副将,调集全国兵力,誓死捍卫国家疆土,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即将开始。 然而,在战争的阴霾之下,王翦心中却难掩一丝对于对阵李牧的忧虑。这时,秦王政的一番话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定了军队的士气,他承诺将亲自解决李牧这个心腹大患,为王翦清除障碍。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秦王政巧妙运用古代兵法中的“反间计”。他秘密派遣使者潜入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国朝廷中以“谗言高手”著称的郭开。郭开曾因诬陷名将廉颇而声名狼藉,此番再度出手,于邯郸城内大肆散布流言蜚语,声称李牧和司马尚暗中与秦军勾结,意图叛国投敌。此计一出,不仅动摇了赵国军民对李牧的信任,也为秦军的胜利埋下伏笔。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详细记载:“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赵王迁,虽然坐在国君的位置上,但他的德行和智慧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正如古语所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他在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时,缺乏深思熟虑和战略眼光,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无法辨别忠臣和奸臣。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的情况下,轻率地用宗室的赵忽(亦作赵葱)和投奔而来的颜聚替换李牧和司马尚这两位国家栋梁,这无疑是对赵国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也是他个人领导能力弱的直接反映。 李牧作为赵国的名将,他的军事行动信条之一便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点与廉颇相似。他坚信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比盲目听从远在朝中的君王的命令更为重要。然而,与廉颇相比,李牧的命运显得更为坎坷。 面对赵王迁那道突如其来的撤换命令,李牧表现出了战略定力与深邃的政治洞察力。他非但未遵命而行,反而遣派赵忽与颜聚返回王宫,传达他的看法:此番变故,实际上是秦国精心构织的阴谋,目的是通过散布谣言来消除他这个抵抗秦国的核心力量。李牧严肃地警告说,如果赵王迁仅凭谣言就草率地处理忠诚的将领,那么赵国的灭亡将不可避免。 赵忽听了李牧的话,不禁为其凛然正气与深谋远虑所折服,打算返回首都报告实情。岂料,一旁的颜聚却心生异念,阻止了他。自从李牧接管前线指挥后,颜聚的光芒逐渐被掩盖,成为了军队中的边缘人物,他心中积累的不满和嫉妒如野草般疯狂生长。即使知道李牧遭人构陷,颜聚不仅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将这视为一个机会,希望借此扳倒李牧,重新获得荣耀。 颜聚于是站出来,向军营展示了赵王迁的御印,一时间,军营内人心惶惶,秩序大乱。趁着这难得的混乱,颜聚下令对李牧进行突袭。在逃亡的途中,这位杰出的将领最终竟被自己的士兵所杀,他的悲剧性结局,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感慨英雄末路的悲凉与无奈。 李牧的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军队中无尽的悲伤和哀悼之情。而在王宫中的赵王迁,却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幻想之中,自满自得,妄以为仅凭一纸命令,便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一场莫须有的叛乱,其浅薄与自负,可见一斑。 赵国的这一行为,亲近奸佞,枉杀忠良,无疑是在为自身的悲剧命运铺路。一旦李牧这位军事支柱倒下,秦军的统帅王翦就像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无人能挡。 在战场上,王翦指挥自如,行动流畅,攻势猛烈,而赵军则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王翦仅用3个月时间,就乘胜追击,迅速平定了东阳(今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赵忽战死,颜聚则仓皇逃走。秦军士气高昂,势如破竹,一口气攻破了邯郸城,赵王迁最终沦为俘虏。 在被俘的那一刻,赵王迁的脑海中回响起了李牧生前的那句警世之言:“李牧死,赵国亡。”此刻,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让他心中五味杂陈,悔恨交加。 邯郸这座城市,素来以其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著称,历史上多次抵御了强敌的侵袭,始终坚不可摧。然而,时移世易,昔日的辉煌终究未能抵挡住命运的捉弄,它在一片沉寂中悄然陷落,此情此景,令人叹息。 邯郸的失守,如同触发了连锁反应,导致赵国各地相继落入秦军手中,曾经辉煌一时的强国如今只剩下废墟和悲伤。 邯郸的陷落,无疑在国际舞台上投下了一枚震撼弹,令各国措手不及。要知道,赵国曾是战国七雄中与秦国并驾齐驱、势均力敌的存在,两国之间的较量,历来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然而,赵王迁的一时草率,却将赵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加速了其灭亡的步伐。 虽然赵王迁的政权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但赵国王族中那些不愿向秦国低头的勇士,却并未就此放弃。他们迅速联合起来,共同推举曾被赵悼襄王废黜的原太子赵嘉为新王,希望在废墟之上重建赵国的政权。在代城,赵嘉被拥立为代王,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目录
序 言 001 第一章 无法抽离——王翦所处的历史背景 001 第二章 波折重重——内部动荡带来的不确定性 017 第三章 锋芒毕露——王翦军威凸显,迎战劲敌 039 第四章 战国棋局——局势的变幻莫测 055 第五章 精妙战略——智破赵国 073 第六章 螳臂当车——燕国的徒劳刺秦 079 第七章 摧枯拉朽——王翦攻燕的迅猛 097 第八章 父子双雄——王贲灭魏的壮举 109 第九章 谋略较量——王翦与李信楚战策略之争 121 第十章 自食其果——李信的轻敌与秦王的应对 133 第十一章 心照不宣——王翦与秦王的默契 145 第十二章 铁骑雄师——王翦统率六十万大军 155 第十三章 功成身退——王翦为秦王的最后谋划 177 第十四章 风起云涌——秦二世时期的动荡 201 第十五章 民怨沸腾——压迫下的民众反抗 215 第十六章 生不逢时——王翦孙辈乱世的悲剧 231 王翦年表 245 后 记 24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