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诗歌与警察:18世纪巴黎的交流网络

  • 字数: 152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美]罗伯特·达恩顿
  • 商品条码: 978720818084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749年7月,索邦大学医学院学生弗朗索瓦?博尼斯坐上了巴黎警察的马车,本以为是去面见元帅,不想却消失在巴士底狱深处,罪名是“散播恶意诽谤国王的诗歌”。在这场史称“十四人事件”的风波中,半个月内有14位平民如博尼斯一般被诱骗逮捕,接受秘密审讯:从哪里听来的诗歌,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告诉了谁…… “十四人事件” 由时任战争部长兼巴黎总长达让松伯爵亲自督办,书业监察官戴梅里、巴黎警察总长贝里耶亲审,留下了极为丰富细致的文书材料。为什么此事会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牵涉哪些政治事件与权力斗争?这些诗歌中隐藏了什么时政信息和民意反馈?诗歌的流转又标识出怎样的信息传播网络?《诗歌与警察》正是从这一微观事件出发,对18世纪中期巴黎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的研究。 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大胆尝试描绘书面文字之外、极难把握却无处不在的历史上的民众之声。警察档案和传世歌集是他最重要的史料来源。通过对收缴残片、回忆录、书信、歌词集等口传诗歌载体的追踪,达恩顿拼出了巴黎信息交流网络的地图;通过歌词版本与曲调的巧妙对应,他听到了18世纪法国民众与日俱增的嘲讽和不满。
作者简介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 著名新文化史专家、书籍史权威,哈佛大学图书馆荣誉馆长、哈佛大学Carl H. Pforzheimer荣誉教授。1939年生于纽约,196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6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99年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07年任哈佛大学教授,兼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 代表著作有《屠猫狂欢》(获美国历史学会Leo Gershoy奖)、《启蒙运动的?意》、《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获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等。
精彩导读
第一章 追缴诗歌 1749 年春天,巴黎的警察总监(lieutenant de police)接到一项命令,让他逮捕一首以“ 黑色狂怒的怪物”(Monstre dont la noire Furie)为开头的诗的作者。除了该诗的题目“ 莫勒帕(Maurepas)先生被流放了”之外,警察没有其他线索。莫勒帕本是海军大臣和王室内廷大臣,在政府中很有权势。然而1749 年4 月24 日,路易十五将他革职并流放。显然,莫勒帕的支持者在此之后写了一些抨击国王的诗,用“ 怪物”一词来讽刺路易十五,以此发泄他们内心的愤怒。这也是动员警力的 原因。毕竟,在一首公开流传的诗文中诽谤国王是一件国家事务,是 涉及叛国罪的重大案件。 警方雇佣的大批密探接到调查命令,6 月底,终于有一人找到了线索。他将发现写在一张纸上上报,只有两句话,没有署名和日期: 阁下,我知道几天前有人在他的办公室里藏了一首侮辱国王的诗,此事已基本坐实。如果你希望的话,我可以将他指认出来。 获得了12 金路易( 相当于一名不熟练的工人近一年的工资)后,这名密探上交了那首诗的一个抄件,并交代了藏诗者的名字。此人叫弗朗索瓦·博尼斯(Fran?ois Bonis),是一名医学生,住在路易大王学院(Collège Louis-le-Grand),并在这里指导两个来自外省的年轻绅士的学习。该消息很快便上达政府的最高层,其传递路线如下:那名未透露姓名的密探将消息传给了书籍贸易监察官约瑟夫·戴梅里(Joseph d’Hémery),并由他传给了警察总监尼古拉·勒内·贝里耶(Nicolas René Berryer),然后传给了马克·皮埃尔·德瓦耶·德保尔米(Marc Pierre de Voyer de Paulmy),即达让松伯爵(comte d’Argenson),时任 战争大臣和巴黎省总长,新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人物。达让松伯爵立即做出反应,认为一刻也不能耽搁,命令贝里耶务须尽快逮捕博尼斯,并告诉他下达命令的密札稍后会补上,还强调这次行动必须秘密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将所有同谋一网打尽。 从监察官戴梅里写给贝里耶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戴梅里执行命令的专业性令人钦佩。这位监察官在重要位置安排了岗哨,又在附近的角落里安排了一辆马车伺机待命,而他自己则在福万路(rue du Foin)和目标人物搭讪。他对博尼斯说:“ 诺瓦耶元帅(maréchal de Noailles)想要见你,此事与一件荣誉事件有关,涉及某位骑兵队长。”博尼斯相信自己是无辜的,不会引起任何决斗( 诺瓦耶负责裁决这类案件)。于是,他自愿跟着戴梅里上了马车,然后消失在了巴士底狱里。 警察采取了常用模式—一问一答—将博尼斯的审讯情况记录了下来,并以准对话的形式呈现。博尼斯和审讯他的警察专员阿尼昂·菲利普·米谢·德罗切布鲁恩(Agnan Philippe Miché de Rochebrune)在审讯结束后都对记录进行了确认,然后在每页上签了 名。以下是审讯稿的部分内容: 问:他(博尼斯)是否写了一些反对国王的诗,并读给很多人听。 答:他(博尼斯)根本就不是一个诗人,也从未写任何诗歌来反对别人。但是,大约三个星期前,他当时正在圣主医院(H?tel-Dieu)拜访那里的院长吉松神父(abbé Gisson)。大概在当天下午4 点钟,一个教士也来拜访吉松;此人身高超过一般人,看起来35 岁左右。他们在谈话时提到了报纸上的新闻,这个教士还说有人不怀好意,编了一些攻击国王的讽刺诗歌,并拿出了其中一首。之后,就在吉松先生的房间里,被告(博尼斯)把这首诗抄了一份,但并没有写下所有的诗句,而是跳过了其中许多内容。 总之,按照博尼斯的描述,学生和教士在聚会时讨论了时事,并互相传递讽刺国王的诗歌。然而,这场聚会仍然有诸多可疑之处。审讯稿中还有如下内容: 问:他(博尼斯)拿这首诗干什么用。 答:他(博尼斯)说他在路易大王学院的一间屋子里,当着几个人的面背诵了这首诗,然后就把它烧掉了。 问:他(博尼斯)所讲的不是事实,他不会为了之后烧掉这首诗才如此积极地抄下它。 答:他(博尼斯)断定这首诗是某位詹森派信徒写的,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詹森派擅长什么,他们怎样思考,以及他们的风格是什么。 罗切布鲁恩专员通过宣讲传播“毒物”的罪恶,戳穿了博尼斯那漏洞百出的辩护。警察从博尼斯的某个熟人那里弄到了这首诗的抄 本,从而知道博尼斯并没有把它烧毁。警察承诺会保护告密者的身份,而且他们对博尼斯在获得这首诗后如何处置它也不感兴趣。他们的任务只是沿着诗的传播路线向前查探,直至找到该诗的源头。然而,博尼斯并不清楚提供这首诗的教士的信息。于是,警察唆使他给圣主医院的朋友写信,询问该教士的姓名和地址,并编造说他有本书要还给那个人。警察和博尼斯收到了回信,得知他叫让·爱德华(Jean Edouard),是圣尼古拉德香榭教堂(St. Nicolas des Champs)的教士。于是,警察将爱德华也关进了巴士底狱。 审讯期间,爱德华说这首诗是从另外一名教士那里获得的,此人名叫安甘贝尔·德·蒙唐热(Inguimbert de Montange)。警察逮捕了蒙唐热,并按照他提供的线索,逮捕了第三名教士——亚历克西·杜加斯(Alexis Dujast)。杜加斯将一位名叫雅克·马利·阿莱尔(Jacques Marie Hallaire)的法律系学生供了出来,导致其被捕。阿莱尔则声称他是从一名律政职员那里得到这首诗的,该职员名叫德尼·路易·茹雷(Denis Louis Jouret)。茹雷被捕后,指认了吕西安·弗朗索瓦·杜肖富尔(Lucien Fran?ois Du Chaufour)。杜肖富尔是一名哲学系学生,在审讯期间,他把同学瓦尔蒙(Varmont)“ 出卖了”。瓦尔蒙则因为及时得到消息,躲了起来,但后来他还是自首了,并供出了另一名学生,莫贝尔·德·弗雷纳斯(Maubert de Freneuse)。不过,警察一直未能找到弗雷纳斯。 每名被捕者都有自己的档案,里面的信息——以该事件为例,一首与之相关的讽刺诗就包含了大量讨论和相关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政治评论如何通过交流网络得以传播。乍看之下,传播途径似乎很简单,传播环境也相当类似。传递这首诗的人大都是学生、职员和教士,彼此间大多是朋友,而且都很年轻,年龄最小者只有16岁(弗雷纳斯),最大者也才31岁(博尼斯)。该诗的句子本身也散发出一种与这些人的气质相符的味道,至少达让松是这么认为的。他把这首诗交还给贝里耶,并写下评论:“ 这首诗太无耻了,对你我而言,它都充满了学究和拉丁语区的味道。” 但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又有五首诗出现了。在警察眼中,它们同样具有煽动性。它们不仅有各自的传播路线,而且,这些路线与上文提到的那首诗的传播路径有交会。人们在碎纸片上抄下这些诗,用类似的纸片与别人交换,念给更多的“抄字员”,将之记在脑海里,大声朗诵,印刷在地下小册子中,谱上流行的曲调,或者把它们当成一首歌来唱。除了第一批被押往巴士底狱的嫌疑人外,被关起来的还有另外七人。此后,第二批被拘押者又牵连出五人,只是他们逃脱了。最后,警察将这十四名传递诗歌的人投入巴士底监狱,这也就是这次行动在档案中名字——“ 十四人事件”(L’Affaire des Quatorze)——的由来。但他们并未找到这首诗歌的源头。事实上,这首诗歌可能没有作者,因为人们可以随意增减诗节和修改措辞。这是一个集体创作的例子;第一首诗与许多其他诗作交叉重叠,共同形成了一个诗歌的“ 流动”世界,从一个传递点跳跃到另一个传递点,使得空气中充满了警察所说的“ 坏话”(mauvais propos)或“ 恶意言论”(mauvais discours),到处都有配着韵律、具有煽动性的嘈杂之声。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追缴诗歌 第二章 难题 第三章 交流网络 第四章 意识形态危机? 第五章 宫廷政治 第六章 罪行与惩罚 第七章 消失的部分 第八章 时代背景 第九章 诗歌与政治 第十章 歌曲 第十一章 音乐 第十二章 歌曲集 第十三章 反响 第十四章 诊断 第十五章 公共舆论 总 结 附录一 十四人事件涉及的乐曲及诗歌 附录二 “一个娼妓的私生子” 版本比较 附录三 诗歌与莫勒帕的倒台 附录四 十四人事件的踪迹 附录五 流行的曲调 附录六 由埃莱娜?德拉沃演唱的卡巴莱电子音乐:巴黎街头歌曲,1748—1750 索 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