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
一、 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 1
二、 临床微生物学 / 2
三、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2
第一篇 微生物学概论
第一章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6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 6
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繁殖 / 6
二、 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繁殖 / 13
三、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增殖 / 14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 17
一、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 18
二、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 18
三、 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 19
第三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 20
一、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20
二、 真菌的遗传与变异 / 22
三、 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 22
第四节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 23
一、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 23
二、 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 23
三、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 24
第二章 微生物的感染和免疫/25
第一节 人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衡 / 25
一、 人体微生态平衡 / 25
二、 人体微生态失衡 / 26
第二节 微生物致病性 / 27
一、 毒力 / 27
二、 侵入数量与部位 / 28
第三节 感染类型与传播途径 / 28
一、 感染类型 / 28
二、 传播途径 / 29
第四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 30
一、 固有免疫 / 30
二、 适应性免疫 / 31
第二篇 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
第三章 微生物形态学检查法/34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 34
一、 不染色标本检查 / 34
二、 染色标本检查 / 34
三、 自动化染色仪检查 / 36
第二节 真菌形态学检查 / 36
一、 直接镜检 / 36
二、 染色标本检查 / 36
第三节 病毒形态学检查 / 37
一、 包涵体检查 / 37
二、 电镜技术 / 38
第四章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40
第一节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 / 40
一、 培养基 / 40
二、 标本前处理 / 44
三、 接种与分离方法 / 44
四、 培养方法 / 45
五、 生长现象观察 / 46
第二节 真菌的培养与分离 / 47
一、 培养基及培养要求 / 47
二、 培养方法 / 47
三、 生长现象观察 / 48
第三节 病毒的培养与分离 / 48
一、 细胞培养 / 49
二、 鸡胚培养 / 49
三、 动物接种 / 50
第五章 微生物的鉴定技术/51
第一节 细菌的鉴定技术 / 51
一、 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 51
二、 免疫学鉴定技术 / 57
三、 质谱鉴定技术 / 58
四、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59
五、 自动化鉴定仪 / 60
六、 即时检验技术 / 61
第二节 真菌的鉴定技术 / 61
一、 形态学鉴定 / 61
二、 生物化学鉴定技术 / 61
三、 免疫学鉴定技术 / 62
四、 质谱鉴定技术 / 62
五、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62
第三节 病毒的鉴定技术 / 62
一、 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 / 62
二、 病毒感染性测定和病毒数量测定 / 63
三、 免疫学鉴定技术 / 64
四、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 / 65
五、 即时检验技术 / 66
第六章 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67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 / 67
一、 β- 内酰胺类 / 67
二、 喹诺酮类 / 68
三、 氨基糖苷类 / 69
四、 大环内酯类和酮内酯类 / 69
五、 四环素类和甘氨酰环素类 / 69
六、 糖肽类和脂肽类 / 69
七、 唑烷酮类 / 70
八、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 70
九、 多黏菌素类 / 70
十、 其他常见抗菌药物 / 70
十一、 抗真菌药物 / 70
十二、 抗病毒药物 / 71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 72
一、 常用抗微生物药物的选择与分组 / 72
二、 药物敏感性试验折点的建立 / 72
三、 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 / 73
四、 药敏试验的结果解释和局限性 / 74
第三节 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 / 74
一、 细菌耐药机制 / 74
二、 细菌耐药性检测 / 76
三、 真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 / 81
四、 病毒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 / 81
第七章 医院感染/83
第一节 医院感染定义和分类 / 83
一、 医院感染的定义 / 83
二、 医院感染的分类 / 83
第二节 医院感染控制 / 83
一、 医院感染概述 / 84
二、 医院感染调查和处理 / 85
三、 医院感染病原学诊断 / 86
第八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保证/88
第一节 质量管理通用的技术要求 / 88
一、 人员 / 88
二、 设备 / 88
三、 试剂和耗材 / 89
四、 设施和环境 / 90
第二节 微生物检验过程的质量保证 / 90
一、 检验前质量保证 / 90
二、 检验中质量保证 / 91
三、 检验后质量保证 / 94
第九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96
第一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论 / 96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 97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和防护要求 / 97
一、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与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 97
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 97
三、 消毒与灭菌 / 100
第四节 实验室的风险评估 / 100
一、 风险的识别 / 100
二、 风险评估 / 100
三、 风险评估报告 / 101
四、 风险控制 / 101
第五节 菌种保藏技术及管理 / 101
一、 菌种保藏方法 / 101
二、 菌种保藏管理 / 102
三、 全球菌种保藏机构简介 / 102
第三篇 临床细菌学检验
第十章 病原性球菌/104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 104
一、 分类 / 104
二、 临床意义 / 104
三、 生物学特性 / 105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05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08
第二节 链球菌属 / 108
一、 分类 / 108
二、 临床意义 / 109
三、 生物学特性 / 109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10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13
第三节 肠球菌属 / 113
一、 分类 / 113
二、 临床意义 / 113
三、 生物学特性 / 114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14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16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卡他莫拉菌 / 116
一、 分类 / 116
二、 临床意义 / 116
三、 生物学特性 / 116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17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20
第十一章 肠杆菌目/121
第一节 埃希菌属 / 122
一、 分类 / 122
二、 临床意义 / 122
三、 生物学特性 / 123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23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25
第二节 克雷伯菌属 / 125
一、 分类 / 126
二、 临床意义 / 126
三、 生物学特性 / 126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26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27
第三节 志贺菌属 / 127
一、 分类 / 127
二、 临床意义 / 128
三、 生物学特性 / 128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28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29
第四节 沙门菌属 / 130
一、 分类 / 130
二、 临床意义 / 130
三、 生物学特性 / 130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32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34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 / 135
一、 分类 / 135
二、 临床意义 / 135
三、 生物学特性 / 136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37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38
第六节 其他菌属 / 138
一、 肠杆菌属 / 138
二、 枸橼酸杆菌属 / 139
三、 沙雷菌属 / 139
四、 变形杆菌属 / 140
五、 普鲁威登菌属 / 141
六、 摩根菌属 / 141
第十二章 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143
第一节 弧菌属 / 143
一、 霍乱弧菌 / 143
二、 副溶血性弧菌 / 147
三、 其他弧菌 / 148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 / 149
一、 分类 / 149
二、 临床意义 / 149
三、 生物学特性 / 149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49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50
第十三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152
第一节 弯曲菌属 / 152
一、 分类 / 152
二、 临床意义 / 152
三、 生物学特性 / 152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53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55
第二节 螺杆菌属 / 155
一、 分类 / 155
二、 临床意义 / 155
三、 生物学特性 / 155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56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57
第十四章 非发酵糖菌/158
第一节 不动杆菌属 / 158
一、 分类 / 158
二、 临床意义 / 158
三、 生物学特性 / 159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59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61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 161
一、 分类 / 161
二、 临床意义 / 162
三、 生物学特性 / 162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64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66
第三节 窄食单胞菌属 / 166
一、 分类 / 166
二、 临床意义 / 167
三、 生物学特性 / 167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67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68
第四节 伯克霍尔德菌属 / 168
一、 分类 / 168
二、 临床意义 / 168
三、 生物学特性 / 168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69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70
第五节 其他常见非发酵糖菌 / 170
一、 产碱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 / 170
二、 伊丽莎白菌属和金黄杆菌属 / 171
第十五章 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174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 174
一、 分类 / 174
二、 临床意义 / 174
三、 生物学特性 / 175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76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77
第二节 鲍特菌属 / 177
一、 分类 / 177
二、 临床意义 / 177
三、 生物学特性 / 178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78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80
第三节 军团菌属 / 180
一、 分类 / 180
二、 临床意义 / 180
三、 生物学特性 / 180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81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82
第四节 布鲁菌属 / 182
一、 分类 / 182
二、 临床意义 / 182
三、 生物学特性 / 183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83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84
第十六章 需氧革兰氏阳性杆菌/185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 185
一、 分类 / 185
二、 临床意义 / 185
三、 生物学特性 / 186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187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88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 188
一、 临床意义 / 188>
二、 生物学特性 / 189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189
四、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91
第三节 蜡样芽胞杆菌 / 192
一、 临床意义 / 192
二、 生物学特性 / 192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193
四、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93
第四节 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 / 194
一、 临床意义 / 194
二、 生物学特性 / 194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194
四、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96
第五节 红斑丹毒丝菌 / 196
一、 临床意义 / 196
二、 生物学特性 / 196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197
四、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97
第六节 阴道加德纳菌 / 197
一、 临床意义 / 198
二、 生物学特性 / 198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198
四、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199
第十七章 分枝杆菌属/200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 201
一、 分类 / 201
二、 临床意义 / 201
三、 生物学特性 / 201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03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05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 206
一、 分类 / 206
二、 临床意义 / 206
三、 生物学特性 / 206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08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09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 209
一、 临床意义 / 209
二、 生物学特性 / 210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210
第十八章 放线菌/211
第一节 放线菌属 / 211
一、 分类 / 212
二、 临床意义 / 212
三、 生物学特性 / 212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12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13
第二节 诺卡菌属 / 213
一、 分类 / 213
二、 临床意义 / 214
三、 生物学特性 / 214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14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15
第十九章 厌氧性细菌/216
第一节 概述 / 216
一、 分类和分布 / 216
二、 临床意义 / 217
三、 厌氧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验 / 217
第二节 厌氧杆菌 / 220
一、 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 / 220
二、 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225
三、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227
第三节 厌氧球菌 / 229
一、 消化球菌属 / 230
二、 消化链球菌属 / 230
三、 韦荣球菌属 / 231
第二十章 其他病原体/232
第一节 衣原体 / 232
一、 概述 / 232
二、 沙眼衣原体 / 232
三、 肺炎衣原体 / 235
四、 鹦鹉热衣原体 / 235
第二节 立克次体 / 236
一、 概述 / 236
二、 立克次体属 / 237
三、 东方体属 / 240
四、 其他立克次体 / 241
第三节 支原体 / 241
一、 概述 / 241
二、 肺炎支原体 / 242
三、 解脲脲原体 / 244
四、 其他支原体 / 245
第四节 螺旋体 / 246
一、 概述 / 246
二、 密螺旋体属 / 247
三、 疏螺旋体属 / 249
四、 钩端螺旋体属 / 250
第四篇 临床真菌学检验
第二十一章 念珠菌属/254
第一节 分类 / 254
一、 白念珠菌复合群 / 254
二、 非白念珠菌 / 254
第二节 临床意义 / 255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 255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验 / 256
一、 检验程序 / 256
二、 标本采集处理 / 256
三、 直接检查 / 256
四、 培养鉴定 / 257
第五节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58
第二十二章 隐球菌属/259
第一节 分类 / 259
一、 新型隐球菌 / 259
二、 格特隐球菌 / 259
第二节 临床意义 / 260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 260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验 / 260
一、 检验程序 / 260
二、 标本采集 / 261
三、 直接检测 / 261
四、 培养鉴定 / 262
第五节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62
第二十三章 曲霉属/263
第一节 分类 / 263
第二节 临床意义 / 263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 264
一、 结构特征 / 264
二、 生长特性 / 265
三、 致病因子 / 265
第四节 微生物学检验 / 265
一、 直接显微镜检查 / 265
二、 免疫学检验 / 265
三、 培养鉴定 / 265
四、 分子检测 / 267
第五节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67
第二十四章 其他临床重要致病性真菌/268
第一节 毛霉目 / 268
一、 分类 / 268
二、 临床意义 / 268
三、 生物学特性 / 268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68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70
第二节 双相真菌 / 270
一、 分类 / 270
二、 临床意义 / 270
三、 生物学特性 / 270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71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72
第三节 肺孢子菌属 / 272
一、 分类 / 272
二、 临床意义 / 272
三、 生物学特性 / 272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73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73
第四节 镰刀菌属 / 273
一、 分类 / 273
二、 临床意义 / 273
三、 生物学特性 / 273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73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74
第五节 赛多孢属 / 274
一、 分类 / 274
二、 临床意义 / 274
三、 生物学特性 / 275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75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75
第六节 皮肤癣菌 / 275
一、 分类 / 275
二、 临床意义 / 276
三、 生物学特性 / 276
四、 微生物学检验 / 277
五、 药敏试验的药物选择 / 277
第五篇 临床病毒学检验
第二十五章 呼吸道病毒/280
第一节 正黏病毒科 / 281
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 / 281
二、 禽流感病毒 / 283
第二节 副黏病毒科 / 283
一、 麻疹病毒 / 284
二、 腮腺炎病毒 / 284
三、 副流感病毒 / 285
四、 呼吸道合胞病毒 / 285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 286
一、 冠状病毒 / 286
二、 腺病毒 / 287
三、 风疹病毒 / 288
四、 鼻病毒 / 288
五、 呼肠病毒 / 288
第二十六章 肠道病毒/290
第一节 人类肠道病毒 / 290
一、 临床意义 / 291
二、 生物学特性 / 293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294
第二节 轮状病毒 / 295
一、 临床意义 / 295
二、 生物学特性 / 296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296
第三节 其他胃肠炎病毒 / 297
一、 诺如病毒 / 297
二、 星状病毒 / 298
第二十七章 肝炎病毒/29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 299
一、 临床意义 / 300
二、 生物学特性 / 300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0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 302
一、 临床意义 / 302
二、 生物学特性 / 302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03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 305
一、 临床意义 / 305
二、 生物学特性 / 306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0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 307
一、 临床意义 / 307
二、 生物学特性 / 307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08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 308
一、 临床意义 / 308
二、 生物学特性 / 308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09
第二十八章 逆转录病毒/311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311
一、 临床意义 / 311
二、 生物学特性 / 312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13
第二节 人类嗜T 细胞病毒/ 315
一、 临床意义 / 315
二、 生物学特性 / 316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16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317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 317
一、 临床意义 / 317
二、 生物学特性 / 318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18
第二节 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 319
一、 临床意义 / 319
二、 生物学特性 / 319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20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 / 321
一、 临床意义 / 321
二、 生物学特性 / 321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21
第四节 EB 病毒 / 322
一、 临床意义 / 322
二、 生物学特性 / 324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24
第五节 人疱疹病毒6 型、7 型、8 型 / 325
一、 临床意义 / 325
二、 生物学特性 / 325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26
第三十章 其他重要病毒/328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328
一、 临床意义 / 328
二、 生物学特性 / 328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29
第二节 森林脑炎病毒 / 329
一、 临床意义 / 329
二、 生物学特性 / 329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30
第三节 登革病毒 / 330
一、 临床意义 / 330
二、 生物学特性 / 330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30
第四节 出血热病毒 / 331
一、 汉坦病毒 / 331
二、 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病毒 / 333
第五节 狂犬病病毒 / 333
一、 临床意义 / 333
二、 生物学特性 / 334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34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 / 335
一、 临床意义 / 335
二、 生物学特性 / 336
三、 微生物学检验 / 336
第六篇 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
第三十一章 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概论/338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的一般原则 / 338
一、 标本采集 / 338
二、 标本运送 / 338
三、 标本验收 / 339
四、 标本处理和保存 / 339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原则 / 339
一、 检验方法选择 / 339
二、 检验方法评价 / 340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基本原则 / 340
一、 报告基本原则 / 340
二、 解释基本原则 / 341
第三十二章 血液和无菌体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42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42
一、 采集指征 / 342
二、 标本的采集 / 342
三、 标本的运送 / 343
四、 标本的验收 / 344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44
一、 检验程序 / 344
二、 检验方法 / 345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46
一、 阳性结果报告 / 346
二、 阴性结果报告 / 346
三、 结果解释 / 347
第三十三章 下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48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49
一、 采集指征 / 349
二、 标本的采集 / 349
三、 标本的运送 / 349
四、 标本的验收 / 349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50
一、 检验程序 / 350
二、 检验方法 / 350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52
一、 阳性结果报告 / 352
二、 阴性结果报告 / 352
第三十四章 上呼吸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54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54
一、 采集指征 / 354
二、 标本的采集 / 355
三、 标本的运送 / 355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55
一、 检验程序 / 355
二、 检验方法 / 355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56
一、 阳性结果报告 / 356
二、 阴性结果报告 / 357
第三十五章 泌尿系统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58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58
一、 采集指征 / 358
二、 标本的采集 / 358
三、 标本的运送 / 358
四、 标本的验收 / 359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59
一、 检验程序 / 359
二、 检验方法 / 359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60
一、 结果解释 / 360
二、 阳性结果报告 / 361
三、 阴性结果报告 / 361
第三十六章 胃肠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62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62
一、 采集指征 / 362
二、 标本的采集 / 362
三、 标本的运送 / 363
四、 标本的验收 / 363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63
一、 检验程序 / 363
二、 检验方法 / 363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66
一、 阳性结果报告 / 366
二、 阴性结果报告 / 366
三、 药敏试验报告 / 366
第三十七章 生殖道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67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67
一、 采集指征 / 367
二、 标本采集 / 367
三、 标本运送与验收 / 368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68
一、 检验程序 / 368
二、 检验方法 / 368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69
第三十八章 脑脊液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71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71
一、 采集指征 / 371
二、 标本采集 / 371
三、 标本运送与验收 / 372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72
一、 检验程序 / 372
二、 检验方法 / 373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73
第三十九章 组织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375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验收 / 375
一、 采集指征 / 375
二、 标本的采集 / 376
三、 标本的运送 / 376
四、 标本的验收 / 377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 / 377
一、 检验程序 / 377
二、 检验方法 / 378
第三节 报告与解释 / 379
一、 阳性结果报告 / 379
二、 阴性结果报告 / 379
三、 结果解释 / 379
推荐阅读/381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383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