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休谟的政治哲学

休谟的政治哲学

  • 字数: 400
  • 出版社: 上海三联
  • 作者: 高全喜|
  • 商品条码: 978754268578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休谟不仅是西方近代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在哲学上、政治与经济上的思想对英国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思想传统有显著的影响。全书正文分六章,分别讨论了休谟的人性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预设)、政治德性论、正义规则论、政治经济学、政体科学的政治理论、休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等问题。本书在上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的基础上略加修订而成,并增加了作者在上一版之后写的三篇相关论文(分别讨论休谟的文明社会论、休谟的法学方法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 研究休谟的政治哲学,使我们发现这个两百多年前产生于英国的思想体系,其对于人性的真切认识和对于社会制度与道德情感的深入分析,不仅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对于当今的中国,对于我们这个正处在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过去的旧秩序向自由的政治秩序转型的国度,也同样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因此,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研究休谟的政治哲学,并且适时地提出 “回到休谟!”,在我看来不仅是恰当的,而且具有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我们的社会政治理论往往不是偏于规则秩序的制度建设,就是偏于道德情感的德性建设。如何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道德情感的德性维度上和正义规则的制度维度上关联互动,并共同依据于一个内在的人性原则,从而建设一个既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政治理论,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理论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现实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作者简介
高全喜,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85—1988年师从贺麟先生,攻读德国哲学和政治思想史,获博士学位。 出版著作多部,代表作有《理心之间——朱熹与陆象山的理学》《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精神现象学)研究两篇》《政治宪法学纲要》《休谟的政治哲学》《寻找现代中国:穿越法政与历史的对谈》等。
目录
增订版序言 / 001 前言 / 001 第一章 政治哲学的人性论预设 / 一、 休谟的哲学政治之维 / 1. 《人性论》的写作 / 2. 思想史的脉络 / 二、 休谟难题 / 三、 人性论的预设 / 1. 是否有恒长的人性? / 2. 自然资源的匮乏 / 3. 自私与有限的慷慨 / 第二章 政治德性论 / 一、 休谟的情感论 / 二、 休谟的德性论 / 1. 古典古代的德性问题 / 2. 休谟的两种德性观 / 3. 政治社会与正义德性 / 三、 苏格兰思想中的德性论 / 1. 苏格兰道德哲学 / 2. 所谓的“英国化颠覆” / 3. “斯密问题” / 第三章 正义规则论 / 一、 关于财产权的一般理论 / 1. 产物占有问题 / 2. 财产权与政治社会 / 3. 三个基本的规则 / 二、 财产权的产生机制 / 1. 共同利益感 / 2. 财产权的心理发生机制 / 3. 与洛克、黑格尔财产权理论之比较 / 三、 人为正义问题 / 1. 自然法问题 / 2. 正义规则 / 3. 规则之治 / 4. 公正的旁观者 /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 / 一、 休谟与古典经济学 / 1. 英国古典经济学 / 2. 作为经济学家的休谟 / 二、 休谟经济哲学的两个维度 / 三、 休谟的政治经济学 / 1.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 2. 国民财富与商品贸易 / 3. 经济论文 / 4. 古典经济学与道德学 / 第五章 政治学与政体论 / 一、 政治学如何成为科学? / 二、 一般政体论 / 1. 政体类型的二阶划分 / 2. 政府的起源与权威 / 三、 政体形态论 / 1. 自由君主制 / 2. 专制君主制 / 3. 理想共和制 / 第六章 休谟与现代自由主义 / 一、 现代自由主义及其危机 / 二、 休谟与现代自由主义 / 1. 自由主义,抑或保守主义? / 2. 休谟与现代自由主义 / 三、 回到大卫·休谟! / 后记 / 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一 休谟的文明社会论 / 附录二 休谟的法学方法论转换及其内在机制 / 附录三 《休谟政治经济论文选》中文版序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